浅谈戏曲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法的结合

2019-10-12 17:24冯嘉宁
艺术大观 2019年21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作品民族性着眼,从作曲法,滑音,民乐器加花举例浅谈如何在中国作品中实现民族性。

关键词:戏曲音乐元素;作曲法;滑音;加花

“中国作曲家一定要在作品中对民族性的追求。”我的作曲老师廖胜京如是说。

从开始学作曲,专业老师便要求我运用民族调式写作。作为从小学习西洋乐器的我,自然感觉非常吃力,即兴弹奏的乐曲片段从大小调,被老师高强度训练到随手即兴都是民族调式的:一是专业课被要求写中国作品,二是旋律写作课更是每周要上交好几条不同调式的作业。三是被要求背诵一整本“中国民歌”。

用民族調式写作在我看来,比起西洋大小调难多了。在西洋大小调体系中,作曲强调围绕功能性音级多运用巩固调式。而民族调式以“羽调式”为例子,612356 ,偏音为7和4 。碰到偏音要仿如踏地雷要补救,解决到下方二度。我们既要写出有趣有特点的动机,又要小心翼翼地不能踩雷,该解决的音要好好解决。除了在调式上我们讲究之外,廖老师训练写一部曲式训练了很长很长时间,音乐结构的规整性,比如四句起承转合,不能有偏离或者不能多了一小节不对称结构,让我学习了规范作曲的同时,每到写作品,我好像孙悟空被圈在圈子里面,走不出条条框框。使得我多年关于音乐动机创作处于纠结状态。老师说这是因为素材积累太少的原因。我当时不以为然,觉得背的民歌够多了,不可能说素材积累少啊。

直到在戏曲单位工作好几年以后的某天,我按照以前的写作习惯开始写作品,突然之间发现,素材随手可得,关于音乐主题动机的创作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纠结了。这时候我才恍然明白老师说的话当时写不出好的动机是因为:“素材积累太少。”量变会产生质变,所谓的厚积薄发的力量。

一、关于戏曲音乐元素的韵味

就那一句简单的滚花举例“35231”远不止如此,高胡伴奏会在3前加一个小装饰音4不细细听听不出来。整个乐队会根据自己喜好而加花。在二弦领奏一些滑稽片段的滚花会变成:“3 3-5 2 2-3 1 ” 3 会使用一个滑音滑去5,而2会使用滑音滑去3 ,而且这个对于这个滑音,是从哪里滑到哪里,也有一个传统审美上的惯性。如果不模仿,就会“很难接受”或者听觉不习惯。一是关于节奏的问题,滚花起奏在演员情绪激动会快,悲哀或者转折性会慢速。二是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加花方式。作为领奏声部高胡,“花子”加花的密度要比其他声部要密一点,不同的胡类有不同的加花方式。除了常见的二度装饰音以外,三度装饰音也是非常常见的。上滑,下滑的装饰音也非常普遍。滑音的快慢跟伴奏乐手的习惯有关系,也跟传统听觉有关。

二、音色的讲究

每一种乐器都有在戏班的固定审美,比如每一件锣鼓的声音,专业团体会按照传统的锣鼓音色去挑选每一样乐器的声音。我常常去业余团体听锣鼓老不习惯,音色的正统性能让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一下很明显的区分出来。胡类乐器也是。高胡需要跟奏演员演唱的实际来决定加花的密度,不能够比演员快“突头”“显尾”。高胡的加花也千变万化。滑音的速度和音高跟演员的契合度越高,欣赏性越强。

三、虚实弓的运用

滑音的运用不单只是左手按弦音到音之间的运用。笔者曾经试过为民乐团配乐,同样的音,同样的滑音写清楚了,就是“味道”不太一样,后来深究就是因为戏班乐手运用了虚实弓。滑音不是从头到尾是实的,比如3-5 ,3实的滑到5的时候右手运弓得变慢使声音虚下来。听起来就会有点藕断丝连的感觉但是不经意之间的滑音确是一些音乐学院国乐系毕业的演奏不出来的所谓的戏曲音乐元素的“味道”。不同乐器之间的演奏方式都大同小异,比如古筝,比如唢呐。都是如此。古筝通过按弦的控制,唢呐通过气息的变化,均能达到虚实的效果。

四、滑音的运用与大乐队的音色统一的结合

笔者有将戏曲音乐片段改编成管弦乐队的经历。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戏班乐手随机性比较强。由于长期高强度演出以及乐队排练比较密集,乐手之间的默契度,音色融合度相对来是比较高的。不同乐器可以在高胡的带领下进行自己有个性的加花演奏,而且大多是“惯性”的即兴演奏,每一次都不太一样,跟随演员的情绪也不断调整速度等等。但是加花之后,大家会比较默契地在某一些点整齐一致地有休止,或者某一些伴奏点会默契地齐奏。这种即兴的演奏是民间音乐非常有趣的。但如果想把这些运用到大乐队当中,其实是不妥的,首先,戏班的乐队配置每一件乐器都只有一件,音色上自己跟自己统一就可以。但是民乐团,或者是管弦乐团,就拿胡类说,就有16把,琵琶也是群奏。假如仍然是即兴加花,整个乐队出来就会变糊状。变得非常不整齐。假如在管弦乐队,一小提琴有十几把,也会把是否这个整齐的问题凸显出来。如何处理滑音的韵味与乐队的整齐性。这需要找到中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某非常有个性的滑音片段想要有演绎得比较理想,以独奏的形式呈现是目前解决的方案之一。群奏方式呈现,除非有大量的时间排练磨合,又或者是演奏员有很多参合了戏班乐手,这也是解决方法之一。

作者简介:冯嘉宁,广东粤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