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所引发的德育思考

2019-10-12 12:56费拥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4期
关键词:挫折教育问题学生心理教育

费拥军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出现了很多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亚健康”心理学生,有很多原因导致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样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困扰教师的难题。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研究学生心理状态,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德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挫折教育

案例盘点:

2015年7月4日上午,武汉大学信息学部7栋附近一男生跳楼;

2015年9月17日,杭州一名四年级小学生跳楼;

2017年9月14日凌晨2时许,城固一中一学生于学生公寓楼五楼坠亡;

2017年9月16日,合肥十岁男生坠楼;

2017年12月5日,贵港市学生突然坠楼身亡;

2018年1月12日,湛江一名高中生跳楼;

2018年11月12日,南京一初三学生跳楼;

2019年4月13日中午13时左右,石家庄井陉某村一男孩去补课过程中,因坐错车与家人失去联系,晚上9点许,该男孩上吊身亡;

2019年4月14日12时许,安徽太和县第一中学一名成绩较好的高一学生跳楼,经抢救无效死亡;

……

正值花季的一個个孩子先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由衷心痛的同时,笔者也在深思:这一个个脆弱的生命究竟承载不起怎样的压力? 这一个个花季少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学生”引起引发了笔者深深的德育思考。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令教师及家长担忧,成为困扰教师的一道难题。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亚健康”心理的学生。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有比人不过而产生的嫉妒心理;有离群索居引起的孤独寂寞心理;有由于成绩欠佳或得不到老师同学关注而形成的自卑、自馁心理;还有因父母溺爱、娇生惯养而形成的固执利己心理……如此种种,表现不一,且现今仍呈上升趋势,令人揪心。“问题学生”之多,其心理障碍之深,已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更是面临着如何深化德育改革的问题。研究和探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新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那么,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这些问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位教育者皆应领会在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写道:“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整个心理相对稳定、相互协调,发展较充分,并能于客观环境相统一和适应的一种状态。精神病学者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应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社会学家波孟认为:“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收,另一方面也能为自身带来快乐。”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指的是人心理功能的一种状态,即能够使人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当今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作为社会人,在迎接成功和收获时,同时也面临着挫折和失败。这种环境下,更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现代健康人的标准:一是要有正确的社会意识,要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有生理健康的体魄;三是具有面对挫折和承受失败而乐观对待的精神境界。因此,作为培养21世纪人才的学校和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克服忽视心理教育的现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是环境中的人。由此,我们不能脱离环境而孤立地研究和教育青少年。他认为,动力固然能扶助幼儿成长,但阻力经过正确而有机的引导,也可以转化为锻炼儿童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动力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又要善于化阻力——这一抑制逆向作用,为陶冶、锻炼学生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具有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进而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这便是挫折教育。

青少年今后步入社会,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一名社会成员,将要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而大量的事实表明,现在在校的学生心理负荷仍是十分沉重的,诸如学生面对的升学、就业、人际、情感、生理、期望和失败等问题,都有可能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处于心理失衡状态,堕入“问题学生”之中。教师和家长都有可能看到他们在种种困难挫折面前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抑等现象。随着青少年年龄增长,心理亚健康、不健康及心理障碍问题的趋势呈上升局面。

当今社会,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纷繁变幻,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接触社会面不断扩大,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加大。有人说:“现在学生不得了,不进行教育了不得!”然而,就教师和家长而言,也存在着对学生(或子女)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如失望心理、冷淡心理、溺爱心理等。这样的心理状态不可能帮助青少年解决其由于心理不平衡而产生的种种疑虑、逆反、畏惧乃至对立的心理疾病。因此,德育工作要达到真正的目标,不仅要求教育者心理达到角色社会化的标准,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种种心理状态,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除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心理发展是制约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思想品德的形成必然以其心理发展水平为前提。心理教育在国外很受重视,例如日本的阳光幼儿园、无人岛教育等就体现了设置挫折意境对孩子进行锻炼的理念。他们主张尽量让孩子们精神上受到磨炼,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不仅仅是锻炼体魄,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心理和意志的训练。

传统的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解决心理教育问题。在教育观念上,有的教师认识不到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甚至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觉悟不高或道德品质问题,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而采用武断批评或简单说教的办法,这样就导致了“误诊”。这种不对症下药的教育是不受学生欢迎的,甚至会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不会对这样的老师和家长袒露心扉。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更新观念,学习心理理论,掌握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人的很多心理机能不仅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教的、可以学的,人的心理潜能是有待开发的。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其将来承受新时代、新世纪的种种挑战。

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首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达成对心理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重要的是教师要做使学生信服的心理医生,要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程度。为使心理教育步入正轨,应对学生进行有科学依据的心理测试,给在校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应包括适应力、意志力、处理疑难能力、处世交往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等内容,做到学生自己明、家长和教师明,再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进行心理教育时,竞争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原本就是世界万物进化的规律。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福”,祸福相依,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竞争激烈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心理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心理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教育者要加强对青少年这方面的教育,以免使他們陷于盲目之中不能自拔,应对他们进行客观规律性教育和心理承受力的训练——挫折教育,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为此,笔者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意志能力;②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影响不断调整自我的适应能力;③在学习及生活领域处理和解决疑难问题的化解能力;④思前顾后、释疑补惑,在逆境中寻求有利因素的分析能力;⑤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处世能力;⑥在骤然发生的困难挫折面前消除紧张、烦躁的应变能力;⑦寻求长辈、老师、朋友、同学帮助的求助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善于分析“问题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不断总结心理教育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经验,努力纠正“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尽量避免更多的“问题学生”出现。教师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心理教育当作当前深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努力进行学习和探索,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杜绝“问题学生”的出现,杜绝“问题”戕害这一个个花季少年。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挫折教育问题学生心理教育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挫折教育”警示录:强势妈妈为何惨死儿子刀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