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民族走廊零陵花鼓戏音乐特征探析

2019-10-12 23:56蒋娟全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摘要:花鼓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戏等。其中,以湖南花鼓戏影响较大。零陵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南岭民族走廊湘、桂、赣、粤地段,盛行于湘南地区,现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花鼓戏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并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音乐丰富多彩、曲调优美且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零陵花鼓戏;曲调特征;曲式结构特征;旋律特征;节奏特征

南岭民族走廊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民间音乐争奇斗艳。作为综合性艺术的零陵花鼓戏集中反映了这一特征。一方面,它通过表演传情达意、塑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它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体现地域人文特征,是南岭民族走廊民间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之丰富优美堪称地方戏曲中的奇葩。零陵花鼓戏音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深受南岭民族走廊,尤其是湘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对周边桂、粤、赣等省的地方小戏剧种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零陵花鼓戏音乐曲调特征

零陵花鼓戏起初只有几个基本曲调,用于简单的情节戏剧之中,由于戏剧情节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不断升华,原始曲调发展成了各种不同节奏、不同情感、丰富多样,分别适用于男声和女声演唱的三百多个曲牌,其音乐曲调风格和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以川调的曲调特征尤为突出。

川调是在小调和走场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曲调,多属徵、商调式,既有叙事的功能,又有抒情的特色,适合各种人物不同情绪的演唱。单句子曲调的特点是一句唱词用两个腔句演唱,腔句之间穿插过门,过门落音与腔句落音基本一致,不过也有特殊的像“戏蟾调”这样的单句子曲调,过门落音是角、羽二音,腔句落音是商、宫二音。夹句子曲调的特点是每一词句均用一个腔句唱完,腔句之间的过门大体上是唱腔乐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后来,又在这一基本曲调上演化出引子、哀子、快板、散板等,逐渐出现级进,同时使用衬词穿腔并用模仿“一条龙”而成的“大过门”起唱,保持着湘南调子的固有曲调色彩。如川调中的《梁氏调》(拷打梁氏)选段,曲调的腔句之间穿插过门,过门落音与腔句落音基本一致,曲调的过门落音是角、羽二音,腔句落音是商、宫二音。此外,旋律环绕着“2”上下迂回级进。“2”是商调式的主音、羽调式的下属音、徵调式的属音。在曲调连接的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条龙”得到了广泛运用。

川调中另一个曲调系统是双川调。双川调是沿袭正宫调的结构形式,以湘中羽调式民歌为素材发展而成的弦子腔。按调式分为宫调式、羽调式两种,宫调式强调六级音,羽调式强调七级音,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此外,走场调的曲调颇具特色。走场调大多属于商、羽调式,其曲调流畅,如行云流水,以五声级进为主,基于感情与语言四声的要求,也有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但跳进后,即要继之相邻的音级进,体现了人轻松愉快的情绪和开朗舒畅的情怀。

二、零陵花鼓戏音乐曲式结构特征

零陵花鼓戏音乐曲式结构独特性以走场调最为突出,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一)“呼应”式结构

“呼应”式结构由两个腔句构成,上、下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会穿插念白。其结构为:〔一条龙〕→上句→〔一槌锣〕→念白→下句→〔一槌锣〕(结束)。见例子2:

《祁阳讨学钱》

〔一条龙〕

上句:正月里来正(啊)月正(呀嗬衣嗬嗨嗬那呀那嗬嗨嗬嗨衣儿哟那嗬嗨)

〔一槌锣〕

念白:正月里来正月正,学生请问去观灯,

长长的是龙灯,短短的是狮灯,

四四方方是故事灯,拉拉扁扁是牌灯‘

周周奕奕珠子灯,灯也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下句:向阳花木早逢春(呀嗬衣呀衣呀嗬嗨呀嗬衣呀衣嗬嗨)

向阳花木早逢春(哎那嗬嗨)。

〔一槌锣〕(结束)

(二)“三句头”式结构

“三句头”式结构由三个完整的腔句构成,第一腔句是基本句,第二腔句是衬词穿腔扩大的腔句,第三腔句是第二腔句的变化重复。其结构为:〔一条龙〕→第一句→〔一槌锣〕→第二句上半句→〔两槌锣〕下半句→第三句→〔一槌锣〕(结束)。见例子3:

《鼓打太平村》

〔一条龙〕

第一句:扛起锄(啊)头田(那)中去(啊那嗬衣),

〔一槌锣〕

第二句:一心要往(得儿哟嗬哟衣哟嗬)

〔两槌锣〕

田(那)中(罗)行(罗那嗬衣嗬嗨)

第三句:打太平村(那那是哪嗬衣呀哟)田中行(哦那嗬衣嗬嗨哟衣哟)

〔一槌锣〕(结束)

(三)“方正”式结构

“方正”式结构由四个完整的腔句构成,第一腔句是基本句,第二腔句是衬词穿腔扩大的腔句,第三腔句是第一腔句的变化重复,第四腔句是第二腔句的省音缩短变化重复。如《上道州》等。

(四)“综合”式结构

“综合”式结构,突破了一般走场调的结构形式,由“呼应”式结构扩大发展变化而成,增加了“数板”的运用,与之前的曲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如《裹脚调》等。

三、零陵花鼓戏音乐旋律特征

(一)旋律具有浓郁的湘中羽调式民歌特色

受零陵方言影响,零陵花鼓戏不少曲调的旋律都具有浓郁的湘中羽调式民歌特色。零陵语音声调分为六声,主要是6135几个音,这几个音构成了川调中大部分曲调的旋律基调。例如《阴皮》,这首曲调主要是由“6135”几个主音相互连接了整条旋律,整條旋律音级进行平稳,控制在三度以内,这符合零陵方言的语言特征,具有浓郁的湘中羽调式民歌特色。

(二)旋律日渐丰富

随着零陵花鼓戏剧目内容的不断扩大、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与周边地方音乐的交融,特别是与广西彩调的交融,零陵花鼓戏音乐的旋律在原有音级平稳进行的基础上,出现了大跳级进、迂回级进、装饰音的修饰等变化,使旋律日渐丰富多彩;艺人们运用扩展、紧缩、加花、重复或变化重复等手法来发展零陵花鼓戏的旋律,使之更加丰满、生动、形象。

四、零陵花鼓戏音乐节奏特征

零陵花鼓戏在遵循方言咬字行腔的原则下创造和丰富了音乐节奏,不同唱腔节奏亦不相同。如:川调的节奏多以慢节奏为主,体现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特点;走场调常用的节奏有两种,一种是切分节奏,另一种是连续的密集节奏,节奏明快、刚劲有力,体现轻松愉快的情绪和开朗舒畅的情怀;小调的节奏比较丰富,既有明快、活泼的节奏,又有徐缓、宽广的节奏,体现轻松诙谐、生动风趣的形象和朴实、深厚的思想感情。此外,零陵花鼓戏使用祁剧中永河路的舞台语言,采用两种不同的节奏,将粗犷、俊雅两种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节奏既相互对比,又有相互帮衬,一粗一雅相得益彰,是零陵花鼓戏中典型的特色节奏。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戏曲音乐集成[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2]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3]张平夷.湖南戏曲音乐集成·零陵地区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4]蒋娟全.将地方戏曲引入民族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零陵花鼓戏"为例[J].科教文汇,2011(19):140-142.

[5]蒋娟全.零陵花鼓戏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系的开发与传承[J].文艺生活,2011(06):145-146.

[6]龙华.湖南戏曲史稿[M].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7]蒋娟全.湘南地区"零陵花鼓戏"唱腔探析[J].大舞台,2012(09):7-8.

[8]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2007(0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