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成 半个世纪的教育情怀

2019-10-13 14:55卢庆霖杨舒霞
杰出人物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界校舍烛光

卢庆霖 杨舒霞

【人物简介】

卢恩成校长,裘锦秋中学第一任校长(1968-2000),现任裘锦秋中学(葵涌校、元朗校、屯门校)法团校董会校董,中国烛光教育基金副主席,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总幹事,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副会长,广东省罗定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区代表选举会议成员、香港童军总会新界地域总监、葵青区委任区议员;1988年获英女皇荣誉奖章,2001年获颁授韶關市荣誉市民。

教育是面向下一个一百年的工作,它的存在可以跨越时间的洪流,使教育工作者得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持续对未来产生影响。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校园,其同样承担着属於它的不朽,见证着教育的发生,並作为教育的符号为社会、为世人所铭记。本文的主角,他用五十年时间先後以教师、校长和校董三种身份,参与了裘锦秋中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以和友人合办中国烛光教育基金的方式,多年间在内地先後捐资援建学校五百五十一所;面对教育,他倾注着个人的全部热情,並在今天,仍旧精力充沛地行走在教育和慈善领域,他就是卢恩成校长。

三十年教育事业的一线参与

1968年,一场笼罩全球的经济衰退危机在香港激起了一股规模庞大的失业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八年有餘的卢恩成先生,此时由於所在建筑公司受经济衰退的影响而结业关门,因此他失业了。这便是卢恩成先生踏入教育领域的开始,同一年,他进入裘锦秋英文书院(1994年学校更名为“裘锦秋中学”),並以理科代课教师的角色,踏上了他的教学生涯。

在卢恩成先生加入时,设立在荃湾远东银行大厦中的裘锦秋英文书院才成立两年时间,仍处於发展的早期阶段。1969年年初,学校正式设立校长职务,深得学校创办人邱德根先生赏识的卢恩成先生,由此被任命为学校第一任校长,並自此开始了他往後长达三十年的教学与学校管理之旅。

自学校规模和教育水平两个角度,卢恩成校长见证了裘锦秋英文书院发展的整个过程。1972年,学校註册为不牟利中学,学生人数突破一千人;1975年,学校在位於元朗的远东商业大厦成立了第一个分校;1977年,学校配合政府的新市镇发展,创办了屯门分校;1978年,荃湾学校用地申请获得通过,在葵涌获批一片面积达六万平方英呎的建校用地,邱德根先生斥资两千五百万港币,开始兴建学校位於葵涌的永久校舍;1979年,学校获教育署邀请,三所裘锦秋英文书院开始分批次转为津贴中学;1980年,荃湾校区正式迁址主体部分已落成的葵涌校舍,学校由半日制改为全日制;1994年,学校由“裘锦秋英文书院”更名为“裘锦秋中学”;同年七月,元朗校迁入天水围新校舍;1995年,屯门校新校舍落成;九十年代中後期,学校与时俱进回应教育改革浪潮,开始推行母语教学、两文三语、校政民主化等教育举措。

回忆起此间三十年所取得的诸多成果,卢恩成校长兴致勃勃地说道,其中最令他感到印象深刻的经历,便是荃湾葵涌校舍自施工到落成的整个过程了。由於他出身的土木工程专业背景,以及来自邱德根先生的信任,他被全权委派葵涌校舍的施工视察和管理,並亲自上阵负责了校舍的图纸设计补充工作;就这样,自1978年建成校舍地基,到1980年校区主体建筑完工後开始接纳学生入学,卢恩成校长保持着每天视察建筑工程的频率,风雨无阻地参与了校舍建成的整个过程。此後两年,学校陆续添加了游泳池、大礼堂、体育馆、图书馆等功能性设施,发展得愈发庞大且设施齐全。

“为建设葵涌校舍,邱德根先生斥资两千五百万港币,这在当时是实实在在的一笔天文数字。”卢恩成校长说。他再次提及1980年时说,葵涌校舍第一年落成即收纳学生两千人,那一年,在崭新校舍的激励下,全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生上下对前景充满期待;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仅大大改善,行政制度、对外交流、课餘活动等事项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以及新界人口的激增,学校在市民对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中,正式驶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三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一度突破了四千五百人。

奔走在荃湾葵涌、元朗、屯门三所校舍之间,卢恩成校长倾注着他全部的办学热情,而在时间的流转中,他迎来了他的2000年。

五十年教育热情的持之以恒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经济爆发式的增长和大量新移民的入港同时发生,新界人口数量在急劇上升的同时,以教育资源薄弱为首的诸多弊端开始纷纷湧现。有感於中学学位的不足,长期扎根於新界发展的新界戏院大亨、远东银行创办人邱德根先生抱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並纪念亡妻裘锦秋女士的心愿,在1966年创办了裘锦秋英文书院,成为新界教育事业的先导者。

查阅裘锦秋中学的校史档案,关於裘锦秋英文书院创校之初的那段时日,记有如下描述:成立於1966年的裘锦秋英文书院,是新界当地第一所拥有英文教学内容的中学,学校预期学位设置有四百五十个,但创办第一年报名人数即超出一倍;不少贫困的莘莘学子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其中不乏来自元朗、屯门甚至远至旺角和深水埗区的生源,可见当年学位缺乏的一般情形。

2000年,裘锦秋中学第一任校长卢恩成先生荣休,此後他就任三所学校校董职务,继续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並负责监督工作至今。他在2016年见证了属於裘锦秋中学的五十周年金禧纪念,並在两年後,在裘锦秋中学的见证下,迎来了属於他个人的“教育事业五十年”。

今天,踏入裘锦秋中学,笔者在一般标準校舍设施之外,看到的是拥有一千三百多个固定座位的大礼堂,以及可容纳三百人的专用演讲厅,一大一小的两所设施共同呈现着学校规模上的一应俱全;看到的是一般学校少有的室内六线恒温游泳池,以及作为学校往届毕业生,在自香港代表队退役後选择回校执教的体育教师;以及尤其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学校校史馆。校史馆用影像、物件、电子资料的形式呈现着学校多年间发展的轨跡,在静穆中见证着学校半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並缅怀着已故校董会主席邱德根先生一生奋斗的事蹟;它记录着学校过往的大小经过,静静陈述着五十多年来,裘锦秋中学全体人员为教育事业付诸的热情和努力。

二十年慈善路上的烛光精神

2000年以後,围绕卢恩成校长生活里的两件大事,其一是他在卸任裘锦秋中学校长职位後担任了中学的校董职务,其二,则是他作为副主席,与主席陈昌立校长共同成立了中国烛光教育基金。

早在1996年,卢恩成校长就时常带领关注内地教育事业的港人,前往韶关市等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助学活动。1996年,他与老师、学生及家长前往广东省韶关市,在当地仁化县黄塘镇捐建了广东省第一所瑶族希望小学。这便是卢恩成校长参与慈善助学活动的开始。

自此,从2000年6月中国烛光教育基金成立时起,一批包括教育工作者、专业及商业人士等在内的慈善家,就在内地贫困地区的奔走中,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香港和内地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付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多年间,一所又一所由烛光教育基金捐建的希望学校如雨後春笋般在内地偏远贫困地区纷纷湧现——据统计,烛光教育基金累计筹资一亿四千多万人民币,在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先後资助建学校五百五十一所,向逾一万两千名学生资助助学金一千三百万人民币,为培训教师队伍耗资五百万人民币,並组织了累计近一百万人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我们深信,国家的繁荣安定,必定从教育开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孩子们受了教育,才能有美好的将来。对孩子们来说是这样,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工作、不断回馈社会的过程。‘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是烛光教育基金服务的宗旨,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有你活着而得到益处。而我们最真挚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不仅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社会当中,成为其中有贡献的栋樑,还能继续发扬烛光精神並将其向下传递。”卢恩成校长真诚地说。

就这样,卢恩成校长以其自身的经历和坚持的理念,在多年间见证着教育所能产生的影响,眼望着一代又一代学生队伍在教育这颗大树提供的荫蔽当中,变得生生不息,变得繁荣昌盛。没错,教育是爱心工程有其不朽的含义,教育所能产生的影响是具有持续性的,它可以跨越时间的洪流,继续向遥远的未来传递它的力量,並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分枝的方式茁壮成长,並以此见证自身的伟大。

猜你喜欢
新界校舍烛光
明水(甘新界)至哈密段公路高速预检称重系统设计
烛光颂
香港新界地产代理商联会捐赠10000个口罩支持社区抗疫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跃动的烛光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重庆处置“超期服役”临时校舍
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利用的思考——基于乐清市的农村校舍闲置实际
新界泵业的突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