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14 07:13路明刘娴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6期
关键词:脉搏心肺插管

路明 刘娴

266035青岛市急救中心,山东青岛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导致患者死亡。采取及时的院前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1-2]。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急救中心处置猝死患者347 例,男188 例,女159例;年龄12~76 岁,平均(42.65±5.58)岁;发病原因为溺水、触电、中毒、脑外伤、急性呼吸衰竭、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等。排除因吸毒过量、自杀、脑出血等导致的心脏骤停。

方法: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到达现场确认环境安全后,10 s内确诊心脏骤停,立即严格按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心肺腹苏。将患者放于复苏体位,按压速率为100~120 次/min,按压幅度成人5~6 cm,儿童大约5 cm,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没有置入高级气道的患者按压-通气比例为30:2,置入高级气道的患者每6 s 通气1 次,胸外按压不暂停。每2 min 检查患者脉搏、呼吸,并轮换施救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面罩吸氧或气管插管;发现患者心室颤动时,采取非同步200 J 双相波电除颤。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开放静脉通道,肾上腺素1 mg 每3~5 min 静脉推注1 次,胺碘酮、阿托品等药物酌情应用。急救复苏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呼吸、心率、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脉搏恢复,面色恢复红润,意识恢复,瞳孔恢复正常,自主呼吸。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取SPSS 19.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n)

结 果

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年龄<50岁、未伴有心血管疾病、开始复苏时间<6 min、开始电除颤<6 min、建立气道插管等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较高,反之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心脏骤停因发病迅速,发展快,常导致患者死亡,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的主要救治方法[3]。本文研究发现,在患者心脏骤停后最短时间内进行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生存概率。年龄>50 岁心肺复苏成功率低,主要是由于患者年龄大,多数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心脏骤停带来的损伤更为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由于患者本身心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心脏功能明显弱于常人。当发现患者有心室颤动时及早进行电除颤,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时建立高级气道和呼吸支持至关重要,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进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年龄、基础疾病、开始复苏时间、电除颤时间、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尽快实施急救心肺复苏,早期进行电除颤和建立高级气道,对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脉搏心肺插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今日评说》评今日浙江 说时代脉搏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穿戴式脉搏仪的设计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中脉搏波的呼吸率检测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