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探讨

2019-10-14 07:13鲁小龙徐海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白血病

鲁小龙 徐海波

638500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广安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各类先进技术筛查常见疾病、危险疾病的研究,其中白血病作为常见血液科疾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若诊断不及时,延误治疗时机,则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根据临床研究可知,该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放射线和遗传等因素导致,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贫血、感染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尤其可能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常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可被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成熟,砷剂则促进其凋亡,因此治疗可采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化疗,但采用何种方式评估疗效及预后需深入研究。传统的白血病诊断中可采用骨髓穿刺性细胞形态学和组化染色检查,其创伤性弊端难以被所有患者接受,而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作为血液病常见监测指标,可将其作为诊断及疗效评估指标[3]。为此,本次研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作用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各56 例。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及目的,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8~58岁,平均(38.95±2.42)岁。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18~56岁,平均(38.91±2.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验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共112例,均行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照组于体检时取静脉血2 mL作为标本。观察组则需取治疗前、治疗后等阶段静脉血2 mL 作为标本,将血液标本置入枸橼酸钠抗凝液中,随后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分离血浆后低温储存,且需于3 d内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STA-R Evolution)及其配套试剂盒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采用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米托葱醌联合长春新碱、泼尼松等化疗方案治疗。

观察指标:疗效依据骨髓穿刺性细胞形态学诊断,分为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比较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平均D-二聚体水平;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平均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平均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平均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4,t=34.44,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5,P<0.05),见表1。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分析:完全缓解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未完全缓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发病率较高,尤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对其的预防和治疗应引起重视。当前临床对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采用放化疗方案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进行治疗,对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效果较好[4]。为实现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可靠评估,并了解治疗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需加强对血液相关检测指标的研究,其中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作为反应机体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可靠指标,重视对其的监测,测定含量变化对诊断疾病及预后评估价值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平均D-二聚体水平较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偏高,而经化疗后则可逐渐降低,实现疾病有效控制,但仍比正常健康人高。完全缓解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未完全缓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D-二聚体作为评估疗效指标具有较高价值。根据临床研究可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会因为白血病细胞异常增多加重对血管内皮组织的伤害,继而激活凝血系统,导致损伤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甚至引发继发性纤溶亢进,即经化疗后恢复良好患者仍伴随较高的水平,难以恢复正常[5]。同时白血病细胞会分泌弹性蛋白酶,降低纤溶系统抑制物含量,会增强纤溶亢进能力。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典型症状为出血,主要是由于细胞合成并发症促凝物质能力提高,易形成血栓,在纤溶亢进能力增强下很容易发生出血[6]。患者经治疗后会促使白血病诱导分化趋于成熟,并降低异常促凝物质的释放量,而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纤溶降解的标志物,会呈现降低趋势,即治疗前、治疗后加强D-二聚体检测具有较高的价值[7]。

表1 两组平均D-二聚体水平比较(±s,mg/L)

表1 两组平均D-二聚体水平比较(±s,mg/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为与治疗前观察组比较差异显著,bP<0.05。

组别nD-二聚体对照组560.35±0.15观察组治疗前566.41±0.98a观察组治疗后561.52±0.41ab

表2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分析(±s,mg/L)

表2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疗效患者平均D-二聚体水平分析(±s,mg/L)

组别nD-二聚体完全缓解500.68±0.21未完全缓解62.25±0.47 t 14.77 P<0.05

综上所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作用较高,可作为诊断病情发生、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且可作为评估疗效及预后的有效指标,研究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