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学法指导探究

2019-10-14 11:01庞继武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法指导困境初中物理

庞继武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情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指导机制,从而保证学生能在全面内化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物理学科素养。文章简要分析了初中生学习物理公式及概念的困境,对联系生活、引导观察、精讲精练等具体学法指导过程展开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困境;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4-0042-02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公式及概念的困境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公式和基本概念性内容较多,因为不同公式之间还需要进行变形和转换,因此,学生若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依靠死记硬背必然会出现记混记错的问题。学生学习物理公式及概念时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困境:(1)无法有效体会并且理解公式的意义和具体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概念的组成和由来缺乏必要的认知,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2)死记硬背记住了公式及概念,却未能根据题目具体的、不同的要求来解答。(3)在运用公式及概念的过程中未能注意某些公式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误用。(4)不能灵活地对公式进行变形运用。公式是解答物理问题的基础,所以只有保证物理公式识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分析水平,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公式概念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无法有效体会并且难以理解公式的意义和具体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概念的组成和由来缺乏必要的认知,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物理本身就是生活类学科,物理公式也是物理学研究者将生活中的规律利用物理符号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是确定度量的根本。若是学生不能从学习基础和根本内容出发,必然会出现物理概念理解不透彻以及相应应用规范不到位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物理公式概念认知不明,就会造成解题过程中不能借助公式建立对应的分析框架,这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进入恶性循环。基于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生学习物理公式及概念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确保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主动性,优化学生对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认知水平。

二、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学法指导的实施

在进行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学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学习诉求建立对应的学法指导机制,确保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助力学生物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联系生活学习物理公式及概念

因为物理本身就是生活规律的总结,是生活化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开展常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生活元素和物理公式及概念进行连接,提高学生的代入感,并且保证能在突出物理课堂教学特征的同时,针对物理公式及概念进行趣味化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形成良好的互动,维护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讲解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过程中,不仅要将重点落在公式推导方面,也要对变形公式、基本公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等进行集中讲解,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學习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对速度公式[v=st]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公式的意义,教师并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甚至仅仅是指导学生将其作为数学公式予以计算使用,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公式等同于“死记硬背”。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和学生生活较为密切的情景,假设在一场秋季运动会中,每个学生都是计分裁判,目前教师手中有很多运动员跑赛的成绩,需要计分裁判对这些成绩进行计算,并且制定出最终的颁奖名单。这就使得学生需要按照不同路程、不同时间进行速度的计算和分类,能够充分了解速度表示的是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就是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又如,教师在讲解浮力的计算时,可讲两个基本运算方法:(1)F浮=G(利用浮沉条件)。(2)F浮=G排(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如果在讲这两个计算公式时,不注重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在运用时就很容易混淆,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混淆的原因:(1)学生知道物体重力与物体受到浮力时而不知道选择哪一者来计算(重力与浮力不相等),G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表示物体的重力。(2)不同的情况有着不同的概念。如F浮=G排,可表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时只要计算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即可。

另外,F浮=G又可有两种情况:(1)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2)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只要知道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重力,此时,再根据浮沉条件就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物理公式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学习相关的物理公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确保学生既能记住物理公式,运用时又能真正内化物理公式及概念的内涵、区别,从而建立对应的学习机制和学习规划,有效、快速地运用所学物理公式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认知水平,就要积极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而进一步内化相应知识的内涵,确保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初三物理上册的两种电荷,讲摩擦起电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先回想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例子,再让学生观看生活中摩擦起电的有关视频。(1)将塑料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现象: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子靠近碎纸屑,现象:塑料尺子吸引纸屑。(3)晚上穿丝绸衣服时,衣服与身体摩擦,现象:衣服发出星光。这样,课堂中利用良好的音频、视频,确保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现象有深刻的认知,保证学生明确生活服务内容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知物理公式及概念的内涵,从而提高利用物理思维认知相关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更能有效展现出物理的本质,更容易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公式及概念。这符合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秉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教学观念。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物理公式及概念时,利用一些多媒体影像资料建立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讲解模式,更能确保学生有效提高自身的物理综合素质及文化素养。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音频、视频也能有效展现出物理的本质,并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公式的基本概念。

(三)落实精讲精练物理公式及概念教学体系

教师在讲解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特点落实更加有效的教学结构,并且要提高学生对物理公式及概念的应用水平。

首先,教师要落实精细化设计方案,确保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诉求及公式概念的难易点开展对应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公式的推导。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强公式[P=FS]时,要对水平压力、竖直方向压力等进行集中分析,并且引导学生在应用公式时務必注意以下四点。(1)公式中的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同时又要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是等于重力的,如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就是这种情况。(2)公式中的S是受力面积,它是施力物体挤压受力物体时,这两者彼此接触的面积。(3)公式中的压力F和受力面积S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公式中[P=FS],这P、F、S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F一定时,P与S成反比;S一定时,P与F成正比。(4)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这时,应用此公式计算时,单位一定要统一,面积单位必须是m[2]。这样,教师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精讲此公式及引导学生注意运用此压强公式时的事项,那么学生就会自然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正确运用公式解题。

其次,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流程配套相应的教学习题,以保证能对学生的学习内化程度和学习进程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在讲解欧姆定律[R=UI]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对应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变式的分析和理解。如习题:有一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2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6 A,则这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当两端电压为0V时,则该导体的电阻又是多少?这样,学生根据[I=UR]可得,这个导体的电阻[R=UI][=12V0.6A]=20?;而第二问因为电阻是某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所以当两端电压为0 V时,导体的电阻仍为20?。这样利用此习题进行精练,既让学生操练运用了欧姆定律公式[R=UI]来计算解决问题,又让学生巩固了“电阻是某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此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这一知识点。所以在讲解物理公式及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公式成立的条件和使用范围进行集中分析与学习,并且理解同一性和同时性的区别。同时,也要根据公式特点运用一些对应性强的习题精练。这样,教师既落实精讲精练的物理公式及概念教学体系,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提高对公式及概念教学的指导,就能保证学生也对公式给予重视,真正在内化相应内容的同时完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公式及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建立对应的教学控制机制,并且保证教学效果的完整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能,利用探究式教学体系、问题导出式教学体系等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完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也为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木湛斗.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7(3):87-88.

[2]  洪芳.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8(26):50-51.

[3]  王维斌.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法的作用及应用探讨[J].青春岁月,2015(2):334.

[4]  赵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斯   陌)

猜你喜欢
学法指导困境初中物理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索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