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信仰挣扎

2019-10-14 21:30王琰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约伯记》的叙事顺序展开论述。约伯在短暂的时间内看似经受住了神的考验,其实是因利而信,思考后的约伯在与三好友的辩论中不断质疑神意的公正性。最终,约伯的行为与思考已经间接回答了撒旦之问,即因利而信。由此约伯在相信——质疑——相信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升华,但并非确立了信仰的超越性与纯粹性,而是证实了信仰的功利性与复杂性。

关键词:因利而信;苦难试探;信仰挣扎;约伯之问

本文旨在对《约伯记》进行另一种可能的解读。苦难重申了犹太民族的一神论信仰,将约伯为义与神赐福恩的双向互动加深加固,由此侧面回答了撒旦之问,人非无故而信,信仰需要恩德来维持,来加深,信仰并非纯粹与超功利的,而是复杂与现实的。

一、信仰下的苦难试探与因利而信

《约伯记》开篇即提到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这是约伯本人的独特性所在,这也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前提背景。正是因此,他被作为天选之人接受神的考验。之后,撒旦对约伯展开了连环打击,强盗来袭,牲畜被掳,仆人被杀——天火无情,群羊仆人被烧死——骆驼被掳,仆人被杀——狂风突起,房屋倒塌,子女身亡。如果说,前三件事主要关乎他人的生命安危和约伯外在的物质财产,那么第四件事则直接击中约伯的内心。子女遭遇飞来横祸无疑是撒旦第一次试探中压垮约伯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这都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接连的打击将他逼近痛苦的深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约伯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并且他没有也不敢“妄议神”。第一回合约伯算是经受住了考验,神见证了约伯对信仰的坚定与对神的忠诚。撒旦则不以为然,他相信一旦触及自身,约伯必抛弃信仰。在耶和华默许后,撒旦二探约伯,让他身上长满毒疮,必须用瓦片不断刮身体减轻痛苦,连妻子也厌恶他,但他仍然保持着信仰。

这样,在信仰下的苦难试探的两个回合中,约伯看似交上了一份令神满意的答卷。但正如撒旦所说,约伯的敬畏上帝不是无故的,他始终是那种敬畏的受益者。因此,当约伯所依赖的外在社会关系和物质成分突然消失时,他仍然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但当这种毁灭达到一定限度时,即遭遇某种极端情况,信仰的天平必将顷刻瓦解。在撒旦的两次试探中,面对接踵而至的深重苦难,在短暂的时间内,约伯表面上是经受住了考验,证明了信仰的坚定与纯粹,但其实质却是因利而信的行为动机和模式,稍一推敲便土崩瓦解,要检验信仰的纯粹与坚定还需要更深一步的探讨,也就是下面的与三好友辩论。

二、苦难中的信仰迷惘与人之天问

最精彩的部分要属约伯与三友人的辩论。以利法认为善恶有报,约伯遭难必是由于他自己的无知,犯错却不知有错,因此受罚属于罪有应得。并且他坚信审判的权力在神的手里,神全知全能,是芸芸众生绝对的公义法官,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并且等待。约伯首先反对善恶有报,他坚称自己是无错的义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第二位友人比勒达再次老生常谈,认为约伯自以为的无辜受难与义人之论不过是虚妄之言。这次约伯显然已经败下阵来,对于神的全知全能深感无奈,对人自身的渺小软弱愈觉无力,神成为了世界的绝对权威,神是不容置疑的独裁者。约伯质疑神的公义,但又不得不承认神的绝对权威。最后一位友人琐法也认为受难的人绝不是无辜的。在三人心中,神意是绝对正确的,神之伟大深刻,人是不能擅自揣度的;神之公义裁断,人也就无权诘问。

而约伯自始至终都渴求能有一个与神平等对话与辩论的机会,在为自己辩白之后,约伯又将自身的苦难问题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视域,那就是全人类共同的天问——德福不配。敬神的义人遭逢厄运,弃神的恶人财运亨通。人将如何自处,人又因何为义?约伯坚持认为,自己是受冤蒙屈的一方,是无罪的。三位友人所称的好人好报并没有现实体现,个体无故受难,他不能沉默不语。由此,我们再一次回到了上一部分所谈到的问题: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维系信仰的究竟是隐形的精神信念还是可见的物质利益,人到底因何而信。辩论时的约伯内心充满了冲突与矛盾,表面的理直气壮、侃侃而谈背后是深层次的迷惘与纠结,德福不配的天问之问归根到底是在探究利益的正当性。这样,天问本来想要追问的是公义的显现,反而凸显出了信仰的功利性。

三、苦难后的信仰重构与撒旦之问

我們当然可以说在信仰——怀疑——信仰的过程中约伯达到了生命认识上的升华。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约伯见证了人的伟大与尊严。他完成了信仰的重构与升华。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即是文章并没有正面回答撒旦之问。在结局里,神在旋风中出现,从大地奠基开始,谈如何创造世界,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的一番神力,约伯顿时缄口不言,开始忏悔。“换言之,正是这创造过程构成了耶和华统治全世界的合法性,他享有对所创造物的绝对主权。因为这绝对主权的存在,约伯所诉诸的给予人身信约关系和公义道德的正当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个体的冤屈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个例外,那么,因为这小小的例外而遭受道德危机的人神关系裂缝对神而言似乎也就不过如此了。”受难的约伯不过是耶和华与上帝对赌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而已。

另外,在结局中,耶和华赐给约伯的福恩加倍,这似乎是对撒旦之问的一个默认,所谓的“义人”,其实不堪一击。人类根本没有足够的道德力量与精神高度去迎接考验,看似坚定的信仰一旦遭受物质上的巨大变故就会迅速坍塌,直至物质的重新复归而后信仰得以重建。撒旦之问答案已然,而约伯之问则在神的绝对威权面前,在物质的温情面纱中就此搁浅。

综上所述,在《约伯记》中,约伯在相信——质疑——相信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升华,但并非确立了信仰的超功利性与纯粹性,而是证实了信仰的现实性、功利性与复杂性。抛开对神的信仰这个核心词汇,《约伯记》更像是一则启迪人类直面苦难的寓言,而它的结局就是全人类补偿心理的反映。正是带着这种“黎明终将抵达”的信念,人类才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拥有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爱德华兹.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信徒禀性[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2] [俄]列夫·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M].董友,徐庆荣,刘继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琰,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古代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