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与表达双促进及思维提升训练

2019-10-14 21:30刘悦
西部论丛 2019年31期

刘悦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新,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的能力。即:感受、理解、建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视域;阅读与表达;提升训练

思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独特的解释,这里仅从语文学科来认识,即语文思维。“语文思维”是属于思维科学的其中一个部分。一般来说是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带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思维。具体指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活动中,通过多种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其在阅读、表达等方面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马克思曾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曾说:“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这些都说明语言学习的过程,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严密性。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达成“阅读与表达的高效融合”及“思维提升”呢?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出塞》、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两节课的教学谈一谈。

一、阅读与表达的双促进

在人教版新教材使用前,很多教学活动都没能及时地关注到《课标》关于“表达、思维提升”的这一要求,多数课堂重人文轻语文。而新版统编教材,已经从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提示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了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与语文双线并轨”。这意味着语文课堂应探索“阅读与表达的融合”,力求阅读与表达的双促进——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运用,在表达中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这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一大关键。

课例一《出塞》:

(一)根据中年级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学生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人未还”“龙城飞将”进行了深入挖掘。这过程中,运用课外诗句的拓展阅读,诗句中的“累累白骨”帮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边塞诗所描述的边关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悲苦”,感受到诗人心中对战争的“悲愤”,对良将的企盼。在深层理解感悟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了“边塞诗”的情感基调——悲与壮的情感交织。

这是指向表达的阅读让学生取得的收获。学生在离开课堂后就能迁移,进一步在其它边塞诗中去体会边塞诗“悲与壮”的表达特点。

(二)边塞诗常常通过边关特有景色的描绘,渲染氛围,为情感表达铺垫。如:在本诗中出现的“明月”“边关”“阴山”等。本课中,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明月”“边关”,并引导想象情境,入情入境地表达“看着明月,边关将士会想什么”,在表达中,学生自然地进一步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到戍边将士与家人骨肉分离、与战友生死相隔的悲痛。这是表达促进了阅读理解和感悟,此时,教师再帮助学生发现是这些边关特有的事物帮助诗人抒发了情感。最后拓展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边关事物”,学习读懂边塞诗的方法“在阅读中关注它们,在它们组成的画面中去体会边塞诗表达的情感”。

课例二《少年闰土》

(一)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老师聚焦了“月夜刺猹”这一部分的动词,通过“拿、捏”的对比,通过情感朗读感悟猹的伶俐,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了表达的秘妙“准确运用动词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寫好配角的动作也能进一步塑造主角的形象”。这样阅读与表达互为依托,相互关照,较好地体现了阅读与表达的双向融合。

(二)课后写作题为这一课文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仿照第一段,写一写美好的瞬间。老师除了让学生感知本段描绘的美好画面外,还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段中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的关系,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表达的方法。如:通过“去景”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换景”学习选景凸显人物的表达方法,再通过“添景”让学生实践运用,习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这段的学习中,不但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人物形象,更是在语言实践中习得了语言表达。

两节课例都是在尝试“阅读与表达两条腿走路”,让阅读内容成为学生学习表达的范例,让学生在表达中进一步深化阅读,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这样,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构建语言,即是帮助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思维训练与阅读、表达也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提升思维,学习思维的方法,思维水平在阅读与表达中得以发展,同时,思维方式也在影响着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质量。阅读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观点、形式等进行评论判断的探究过程。语文课堂要有深度的思考,有深刻的感悟,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指分析、概括、想象、联想、推理、评价、判断等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有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阅读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课例一《出塞》:

(一)根据古诗文字少含义深的特点,适合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策略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感悟情感。如:引导学生想象“明月”“边关”组成的画面,说说“戍边将士此时会想什么”,这样就引导学生把抽象的两个词具体化,图画化,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1+x”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行多篇诗作的“求同、比异、整合、判断”,更能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相较于单篇阅读,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取、推论、比较、整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本课在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边塞特有的事物帮助诗人传递情感”的写作特点,正是运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式,学生在迁移中探索,进一步发现了更多的“边关事物”,更深化理解了边塞诗的这一表达特点。

课例二《少年闰土》:

本课教学中的多数言语实践皆指向思维训练,如:概括:学习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在概括中把长文读短;比较、判断:“拿”“捏”两个字的不同运用,所呈现的不同表达效果,判断哪个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想象:在文字描述中想象月夜刺猹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好,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感知闰土的勇敢机敏。推理:在“去掉景物”“换掉景物”这一系列言语实践中,引导学生判断、对比、推断,发现表达方法。

语文课堂上,阅读与表达、思维训练应三轨并行,才更能让语文的学习落到实处,才能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与表达高效融合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gzx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