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堂”类短语的形成原因

2019-10-14 10:17高树森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期

高树森

关键词:吃食堂;语用;历史角度;类推;语言的经济性

一、引言

“吃食堂”类短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类比较特殊的短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有关于“饮食义动词吃后带宾语的发展情况”的研究;有关于这一类短语形成条件的研究;还有关于这一类短语句法语义的研究。其中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关于吃食堂类短语形成的条件。我国学者李志平(2005)、陆方酷(2010)、范月梅(2014)等人认为“吃食堂”类短语存在的前提条件为:(1)NP基本需要具备提供服务和餐饮场所的特点;(2)NP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熟悉度。另一类则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吃食堂”类短语中NP的成分。传统观点认为“吃食堂”这个短语里面的食堂为“吃”这个动作的处所,所以把它理解为处所宾语。但是陆俭明在《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指出由于把“吃食堂”短语中的食堂认为是处所宾语,所以形成留学生在具体运用时会出现错误类推。那么“吃食堂”类短语中的NP到底该分析成什么成分,引起了学界的讨论。石毓智(2002)、刘晓林(2004)、陈德人(2002)、刘存伟(2005)等人认为“吃食堂”是属于介词宾语动宾化。而任鹰(2000)、王占华(2000)、陆方酷(20LO)、胡勇(2016)等人则从转喻的角度来解释“吃食堂”类短语的现象。本文打算从语用的角度通过对这一类短语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等方面来阐述,从而来说明“吃食堂”类短语形成的原因。

二、“吃食堂”类短语的出现部分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本文主要选取范月梅(2014)、刘存伟(2005)、李志平(2005)、胡勇(2016)等人在文章中所举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范月梅文章中的例子:吃食堂、吃馆子、吃大排档

刘存伟文章中的例子:吃大碗、吃父母、吃劳保

李志平文章中的例子:吃房租、吃利息、吃床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胡勇文章中的例子:吃路边摊、吃外卖

通过在BCC语料库中的历时检索发现以上短语最早出现的时间都相对较早。例如:

吃食堂: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骑着自行车,在各处转了三天,碰见了数不清的困难,也碰见了农业社自己搞开的劳动协作,搞开了突击连和专业排,也搞开了平坟堆、吃食堂、办幼儿园以及拆旧房土上地和临时性的统一分配住处。(人民日报Y:1958)

吃馆子:过了些日子,郝同志偶然又与该伪保长经过理发店,他又罗罗嗦嗦对郝同志说:“你们太辛苦了,整天忙,头发也没工夫剃,津贴又少……”要请郝去理发、吃馆子。(人民日报Y:1949)

吃大碗:我们现在不是包打官司,所以输赢收费一样。旧社会的律师有一种是吃大碗面的律师,收入很微薄,只能吃大碗面;也有的是阔律师,敲诈勒索很厉害。有个县里一个律师是地主。(人民日报Y:1981)

吃劳保:有的人为了装病请假,曾喝白矾水装胃病,抹巴豆粉使皮肤发肿,喝开水掺白酒,走路跑得快一些,既显不出酒味,又可装高血压病症。有的工人家属也骂男人不会“吃劳保”、“泡病号”、抢房子。(人民日报Y:1957)

吃大排档(1998)、吃父母(1980)、吃房租(1960)、吃利息(1950)、吃床饭(未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未知)、吃路边摊(未知)、吃外卖(1985)

注:括号中表示的是这个短语的最早出现时间。

通过具体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这些短语出现的例句都是来自人民日报(2)这些短语最早出现的时间都相对较早,以50-80年代为主。

当然对于上述例子中没有找到最早时间的短语也不难理解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这样的短语不常用或者说是它并不认为是短语,例如:吃床饭;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短语历史悠久,在新时代针对各行各业又会仿造了类似的短语从而替代它,例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这些并不能解释“吃食堂”这一类短语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通过历史检索得到的相关的频率图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证明。

以“吃食堂”和“吃利息”为例,通过频次图我们可以发现,“吃食堂”在1958-1961年出现的次数最多,这跟当时的国家的政策有很大影响。当时全国实行公社化,人们都在食堂里吃,那么吃食堂这个短语的形成应该说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李志平(2005)也提出新中国建国之后与食堂有关的社会生活的普遍存在,也使“食堂”一词具有更广的使用率。再例如:吃利息、吃外卖、吃房租、吃父母、吃馆子等等这些词语的出现都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联系。随着78年改革开放,我国各地区逐渐的富裕起来,一方面各地区的人们手里拥有的钱财变多,另一方便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各种新兴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大多数的人们会把自己的钱存进有关的储蓄行业,一方面上班赚钱,另一方面则从则从储蓄机构中获得利润来源,当这一行业越来越普遍时,与这一现象有关的短语自然会出现;再如吃劳保,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指的是一些退休人员依靠自己以前所缴纳的劳保金在自己退休后,这些劳保金会每月返还给自己一定的额度,以此来满足自己日常的开销;像吃父母这类短语则是啃老族的一种现象。这是指年龄通常在23-3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們不找工作,赋闲在家,不仅吃住开销全依靠父母,而且平时开销也特别大。类似的短语还有吃房租、吃排挡、吃地摊、吃外卖等等。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1)吃食堂一类短语的出现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2)它们的出现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传播广、影响大(3)像吹电扇、照电筒、读补习班、看医院等这类短语跟吃食堂类短语并非一类,因为它们并没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它们的形成跟语言的经济性和汉语新词语的形成有关。

三、类推在“吃食堂”短语形成中的作用

都类推成吃食堂新词语的形成,类推在这一方面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类推,也称类比,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著作中就有明确的阐述。他说:“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见孙艳试论类推机制在汉语新词构造中的作用1998)这一篇文章中早有详细的论述。类推与转喻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转喻是从本质上来发现“吃食堂”类短语的共性,而类推则是从语用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类短语的出现。最早出现“吃食堂”类的短语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这类短语则变得很少,直到近代开始,这一类短语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多以多音节词为主;再者可能跟这一类短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关系。到近代开始出现吃馆子、吃大排档、吃劳保、吃父母、吃大碗等等这样一系列的短语。吃食堂、吃馆子、吃地摊、吃大排档的出现应是以吃食堂为基础,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都跟吃有关;都具有很高的熟悉度),所以在语言运用时以类推的作用把其他跟吃有关的行为都说成为跟吃食堂这一类短语的形式。李加方在他的仿造说与吃食堂类介宾义动宾结构说略一文中用仿造说来解释“吃食堂”类短语的形成。这与类推在“吃食堂”类短语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相似的。

四、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有不少文章都是通过转喻说来分析“吃食堂”类语言现象。例如:任鹰(2000)、王占华(2000)、陆方喆(2010)、胡勇(2016)等人都曾对“吃食堂”类短语用转喻的方式来分析,并且认为转喻说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其中范月梅、刘存伟、胡勇都持有这种观点。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能不能考虑一下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来考虑“吃食堂”类短语的形成昵!而不是通过转喻说来体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人群交际的工具,它既具有稳固性也具有渐变性,渐变的原因除了其它因素之外,语言的经济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力求简洁、明了,这些都要求语言要能够在充分表达意义的同时变的简洁,体现它的经济性原则。“吃食堂”类短语都是由一些复杂的成分而转变而来的。例如:吃食堂这个短语不管是分析成在食堂吃饭,还是分析成吃食堂的饭。相对而言它都是要比吃食堂要复杂,在三者都能表达同等意思的时候,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加经济的成分。同理,像吃大排档、吃外卖、吃父母、吃利息等等都采用相类似的一种形式都是语言经济性的这种要求的体现。

五、结语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对于语言来说也不例外。“吃食堂”类短语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侧面也反映了能够进入吃食堂类短语的NP的一个条件:具有一定得熟悉度或为人们所普遍熟知。其中范月梅(2014)、陆方拮(2010)在他们的文章中均有论述。在有一定熟悉度或者为人们所熟知的基础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通过类推来进行推广,当然在类推的过程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对这些短语提出一定的要求或者说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