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 我感受到了攀登精神

2019-10-15 09:20张雨虹
东方电影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攀登者生活

文/ 张雨虹

从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领回奖杯之后,上影演员剧团演员王景春一刻也没闲着,他在三伏天里跑去广州拍了一部网剧,结束后又开始准备新的拍摄。而他参演的上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攀登者》,也即将于国庆档与观众见面。步履不停的背后,王景春对表演的热情,从不曾因任何外因而动摇。

珠峰脚下的“美食家”

王景春最近非常忙碌,和他约这个采访并不容易。不过他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非常惬意的姿态,这个夏天对他而言,忙碌而又美好。

说到近日最为满足的一刻,王景春没聊工作,他说:“回去(新疆)吃了一盘我妈炒的土豆丝儿,非常满足。”他自称“美食家”,不仅喜欢吃更喜欢做,拍戏闲暇最爱逛逛菜市场,“遇到很多菜我还能说出它的典故来”。

美食,还被他带进了片场,很难说这其中是否夹杂了“私心”,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说明,这是让他觉得自在的事情。在电影《攀登者》里,王景春演的赵坤是1975 年登山队的政委,同时也是登顶行动前线总指挥,是整个登山队不可或缺的主力成员。他说起印象最深的,由他自己参与设计的戏,“那场戏是大家在一起争论天气情况能不能登顶的问题,非常重要,是决定登不登顶的关键时刻。那场戏我一直在吃糌粑,没有表态,也没说过是什么原因。”

即使是现在,王景春依旧没有说自己为何如此设计这场戏,但呈现出的画面感多少能让观众体会到一位前线总指挥在众人争论不休时起到的“定海神针”的作用。

《攀登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这位前线总指挥赵坤也有原型人物,王景春演过不少有原型的角色,但这回的表演经历他依旧觉得很新鲜,“这样的人物还是没有演过的,在这样的年代演一个政委、一个前线总指挥,还从来没有过。”

他对那个时代比较了解,所以觉得演起来不算太难,但接到这个任务,“肯定还是会做大量的工作去琢磨,尤其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样的精神状态,说话的做派又是什么样的,这些肯定都要去琢磨的。这就是我们演员应该干的事儿,演员不就是把剧本上‘死’的东西演成‘活’的。”

要说唯一的遗憾,王景春回答,如果能让赵坤说方言就更好了。

冯小刚曾经说过,“做演员要先学会生活”,身上不仅要有烟火气,更要接地气。而王景春就恰恰是这样一个“脚不离地”的演员。王小帅形容他,“扎在生活的土壤里,人物就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王景春虽然外形粗犷,有着西北汉子的刚毅气质。但他又是感知力极其敏锐的人,擅长对生活进行捕捉,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之后,再自然细腻地流露出来。

“其实作为演员,演戏这件事,它就跟吃饭、睡觉、呼吸是一样的。作为演员,他的脑子里应该不停地在想如何学演戏,其实不仅仅是需要一些技巧上的锻炼,比方说你对声音、气息、身体的控制。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生活的感受。只有对生活、对现实有了自己切身体会的感受,你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清晰的表达。思考是无时无刻的,只要醒着的时候都会思考。”

王景春说他不需要回答演戏占生活多大的比重这个问题,因为在演戏之外的时间,他都会用来思考。“无时无刻,只要醒着的时候都会思考。拍戏是演员的工作,它不仅仅说是这8 个小时我需要工作,这件事应该是无时无刻的。就像你采访我结束了,但其实有些时候你还得想着第二天的采访,你还要想提纲怎么写。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这样干。”

王景春对生活的无尽热情,对人的接触热情,还要追溯到童年。

他从小在阿勒泰长大,那里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那个地方就是小山谷里头,上窝子、中窝子、下窝子,有人开玩笑说,拿一个鸡蛋从这头一直滚就能到那头去了。”总面积11.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67 万人,虽然地方小、人也少,“但是大家人情味很足”。

从小到大,王景春记忆里,一到过年,邻里间都互相拜年,“春节他们来我家,那时候在家一起吃饭、喝酒、玩儿,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王景春的父亲是一名边防战士,在阿勒泰红山嘴边防站驻守了17 年。他的朋友很多,各个民族的都有。王景春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随时都会有司令员来下象棋,或者有穿着皮衣皮裤的牧民到他们家住,有时候一住就是一个月。“很多人以为我家是少数民族家庭,因为家门口经常绑着马,其实那都是来做客的牧民的马。”

在爱上表演之前,王景春还在新疆的新百大厦站过6个月的柜台,据说因为小伙子长得周正,常有阿姨、奶奶们带着孩子来买鞋。“多接触人,多观察人,这样就能真正融入生活”,在王景春眼中,恰恰是年轻时的这些经历让后来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念书,学习演戏的他有了积淀。并且多年后,生活的重要性始终影响着王景春,并且被他带入了表演中。

在拍《地久天长》的第一场戏之前,咏梅对王景春的样子不是很满意。他们俩之前不认识,也没有合作过,咏梅说她也没正儿八经看过他的作品。知道王景春来演的时候,匆匆忙忙看了他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她对于王景春的认识初步停留在这是一位很松弛、很细腻的演员,也许他与自己的表演风格、方向是比较一致的。

她没想到真正打消疑虑的那一刻来得那么快。开机拍第一场戏的时候,王景春让她看看他的扣子有没有扣好,仅此而已。这个非常细微的小的举动,一下子让咏梅放下了所有的疑虑。“就是像一个生活在一起很多年的丈夫,他跟妻子在一起的那种很平常的,但是又很中国式的举动让我一下子就放心了,之后我们的合作非常顺利,他的表演非常细腻,我也是喜欢细腻的,所以我们非常默契地合作了一整部戏。”

“一直到现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套表演理论也没有变。从这种表演方法开始有了以后,不管是布莱希特也好,还是美国的方法派也好,这条根没变,都是一样。这条路已经上百年了,如果是能够成功的,都是把这条路走得比较正确的。所以说我走的也是这条,跟大家走的路是一样。这条路是通往成功的一个捷径,其他方式不是主流。其实我觉得表演应该回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表演元素,还是真听、真看、真感受。如果能回到这儿,把那些技巧都抛弃掉了以后,这种表演就是一个最质朴的表演,也是一个最真实的表演。”王景春总结说,“这就是我们演员应该干的事儿。”

面对生活的高山

#登山队誓师大会

18 岁之前,王景春是一个莽撞少年,成长环境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如今的性格,豪爽、大气、好客,和大多数西北汉子一样。彼时,年轻人有的理想和抱负,他都有。但他欠缺对生活的认知,也不懂得自己应该如何思考。18岁之后,父亲的离世迫使他产生了巨大变化,他必须开始去思考更多。

王景春说他要感谢阿勒泰,“阿勒泰是一个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长大的人。艰苦的地方生活的人,就不怕苦,我觉得能吃苦就是我的标签之一。”

“去接受成长、接受现实、接受生活本身。这都是我们这代人的必然经历。有的人遇到事的时候能扛得过去,有的人就扛不过去。所以工作、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事说起来很大,但其实是在生活点滴中表现出来的。”他感叹说。

这让他对于苦难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也很大程度上帮助他塑造了《地久天长》中的刘耀军,以及《攀登者》中的赵坤。

作为登山队的前线总指挥,赵坤肩负的责任是无比重大的,整个登山行动能否成功,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是否正确,他比任何一名成员都更清楚自己的每一个指令的重要性,因为其中包含着国家对他的信任,以及队员对他的托付。珠峰上的低温,他也感受得到;珠峰上的雪崩,倒塌的声音响彻他的内心……王景春需要将一位自己内心正直面苦难,却又必须给所有人面对苦难的信心的前线总指挥演出来。

#赵坤迎接突击队回归

“我们在帐篷里面听到前方发回的消息:‘报告,我方登山队9 名队员于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登上珠峰,登顶成功’。我在拍这场戏的时候,身上的鸡皮疙瘩全起来了,演完这场戏头皮都是麻的,感觉一下子就到了那个情景当中,热血沸腾,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导演当时还放了音乐烘托气氛,在这种气氛当中很容易调动起演员的情绪,立刻就到戏里面去了。那场戏拍完,我真的很长时间才缓过劲儿来,热泪盈眶,非常非常的感动。”正是有着前期所有的酝酿与隐忍作铺垫,王景春才能在登顶成功的那一刻,情绪彻底达到顶峰,获得释放。

在电影《地久天长》当中,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生活在福建的一个渔村,依靠焊接为生。拍摄期间,他因为过硬的焊接本领得到了当地船东的称赞。不久之前,王景春还因为年轻时考取的“五级焊工证”登上了热搜,网友戏称他为“被演戏耽误的电焊工”。

大多数时候,生活中的王景春都与刘耀军的坚忍、沉默、为人处世小心翼翼格格不入,而王景春的演艺之路也如登山一般,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不过他一向活得洒脱大胆。这从他考取了“五级焊工证”,有能力留校教学,以及之后站柜台有不错的收入,却依然两次选择了放弃,仅凭着一腔热血便投身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90 年代末从新疆前往内地的人少之又少,但王景春就是那个例外。

王景春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候,就属于胆太肥了的那种。”说完,他笑了起来。

永葆活力

广东湛江,可能是今年全国三伏天最热的地方之一,王景春在那儿度过了他的夏天。他向我们描述起过去两个月的经历,他过得特别舒服,大汗淋漓地拍了一部超级网剧。“天气非常的热,在那里感受了一下夏天拍戏是什么样的一个美好过程。”

人到中年的演技派,与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超级网剧,听起来不那么搭调,可偏偏这就是王景春所喜欢的。他喜欢与年轻演员打交道,这事儿从《美好的意外》就已经开始了。3 年前采访王景春时,他说:“我觉得是要和年轻的演员在一起,这样特有意思,演起来过瘾。”

前不久,王景春还在社交网络上,为他在《地久天长》中搭档的00 后年轻演员王源宣传新歌。王景春不仅仅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年轻人身上的特质他也一样不少。

从北京飞往柏林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当天,恰逢王景春46 岁生日。那天,北京人民等了整个冬天的大雪姗姗来迟,“停机坪上一片白”,这让王景春有些兴奋,他猛然想起,2014 年《白日焰火》出征柏林,那天也是漫天大雪。

“这一定是老天爷送我的生日礼物”,他看到大雪时的预想成真了。当“王景春”的名字从颁奖嘉宾口中说出时,他愣住了,没反应过来,身旁坐着的导演王小帅高兴地大喊一声,唤醒了他。“5 年前我坐在台下,看着我的好朋友(廖凡)在台上拿了‘银熊’,5 年后我能拿到这个奖,是老天爷对我的眷顾和爱。感谢柏林国际电影节,感谢迪特,感谢评委。5 年前我站在台底下,今年我站在这了。”这座银熊奖杯也是王景春继凭借《警察日记》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之后,收获的又一个来自国际A 类电影节的桂冠。

颁奖典礼结束后,手捧银熊的王景春接受记者采访,当被问及获奖后要做的第一件事,王景春哈哈大笑,“发朋友圈,告诉所有人。”这样的答案似乎有些意料之外,毕竟与镜头中隐忍、内敛的刘耀军大相径庭,但王景春本就是这样高调、张扬的个性,从不掩饰。

不少影评人猜测也许是因为影片结尾处,王景春在短短10 秒内,呈现出了包含紧张、期待、失落、惊喜等在内的多种复杂的情绪,将人物诠释得入木三分,从而打动了评委。听到这个说法,王景春立刻收起笑意,“谁说的?”他语气笃定地纠正道,“听说是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喜欢上了。”

在表演这件事上,王景春从来都信心十足。在攀上第一座大山之后,王景春直白地表达出他作为演员的“贪婪”,还想拍更多更好的角色,想拍更多的好戏。他当时说,东京国际电影节只是“一个起点”,如今,他睁大眼睛严肃地说,“现在也只是一个起点”。

攀上了两座大山,见到了峰顶的景色,王景春依旧说不出最想拍的对象,因为每次都特别期待下一个角色。“做演员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你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演员这个身份总是处处有惊喜,也许哪天突然就要求我去演一个学生,这多有意思。”

“我想演”,王景春不断地传递出他的这种渴望,“对表演的追求一直有,我希望没有遗憾。”

TALK 对话王景春

Q:参与这部电影有什么特别的契机?

A:我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我1999 年毕业就分到这个团里。所以说,作为上影人,我接受这个任务是特别正常的天经地义的事儿。

Q:电影拍摄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切身体会到了当年中国攀登英雄们登顶珠峰的不容易?

A:当然,太不容易了,这是一件特别特别难的事情。拍摄时更感同身受,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艰苦简陋的装备下,能够做出这样一个壮举,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攀登珠峰,非常不一样的。

Q:是否有一些和其他主创之间的幕后趣事可以分享?

A:都挺好的,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很多人都是合作过,认识很久了的。除了子怡是第一次合作以外,其他的人我们都比较熟悉,大家能够在一块儿共同拍一部戏还是很开心的。

Q:拍摄《攀登者》最大的收获和意义是什么?

A: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攀登精神和在那个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又一次感动和感染了我。

Q:你觉得这些年对待在国际A 类电影节得奖这件事,是否看法上产生了变化?

A:看法上没有变化,我能够在电影的殿堂里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实现梦想,是一件挺高兴挺欣慰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Q:得奖之后,你的生活有没有一些变化,或者心态上的变化?

A:也没变化,我都已经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已经不在意这些事情了。

Q:6 月份,你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担任评委,对于参赛作品以及当下的电影现状,是否有所体会和想要说的?A:挺好的,能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做评委算是一种荣誉,也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认可。我觉得现在好的电影正在慢慢地被观众所看到。在我们选择片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可能艺术性上还需要更进一步。我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片子出现。

Q:去年你和廖凡一同创立的春凡艺术电影中心的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对它的未来期望是什么样的?

A:对,今年还会继续做。其实这是在培育土壤,希望更多的人来看艺术电影,希望观众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观看艺术电影。

Q:如今是否也会将目光投入到电影之外的部分,享受生活或者其他事物?

A:其实不管是生活也好,旅游也好,美食也好,它们都会渗入到我的工作中来,它们都是我为电影铺垫的所有路程和养分。

猜你喜欢
攀登者生活
The blind climber 盲人攀登者
张志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提醒有时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落地时间
难处易过 易处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