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短歌行》中的“求贤之心”

2019-10-15 16:12陈泓伶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

摘  要:曹操是三国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还是一位大诗人。历来对他的评价是多样的,“心狠手辣”是他的标签,但是,我们可从他为数不多的汉乐府诗《短歌行》来体悟他的“仁、善”。

关键词:曹操;短歌行;仁善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人们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希望有救世主能解救他们。曹操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友善、他的仁爱。他为那些有才却报国无门的才子提供了“战场”。他在《短歌行》中,用他的热忱,用他特有的表达,传达出他对人才的喜爱和尊重。这与他自身身份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一、曹操简介及创作背景

曹操,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出身宦官家族,父亲是被宦官领养,那么他也是宦官之后。他的双重身份庶出,还是宦官之后,让他在那个看重家族势力、贵族财阀的年代,他无疑是挫败的。后来他在乔玄的赏识下,自信心暴增。那么乔玄把曹操这样无身份、无地位的人看重呢?乔玄看重他的逆向思维,他预言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1

东汉末年,朝廷选拔人才依旧延续先前的旧制度,遵循“被选用人,既要有儒家推崇的封建道德品质,还要有高贵的门族背景”。然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他对人才的渴求直至疯狂。他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政治集团,让更多的人才被自己重用,他在选拔官吏时,摒弃儒家推崇的道德品质的人,强调“唯才是举”的口号。只要有才,只要有谋虑,即便是不合乎道德品质、出身低微的人,他也任用提拔。

二、曹操的“仁善”与孔孟的“仁善”的区别

孔孟的“仁” “善”,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是需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那么统治者要拥有“仁者爱人”——这样的王道,以此来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重要性。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仁义善”就是一切为百姓考虑,百姓衣食住行无忧了,社会教化也就好了,这样方能王道。哪些不符合社会道义的人都被拒之门外,人才对于孔孟来说,道德更高的人,才能作为圣人。而曹操的“仁善”,是不符合孔孟之道的,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是被批判的对象。那么从不惜代价、网络人才的角度他是符合“仁善”。“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就是曹操,他的背主弃义,人人得而诛之。因为他不合乎当时的道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遵守社会的道理。他窥视东汉王朝并想取而代之,他爱惜人才不惜代价,只要是人才,都“不拘一格地录用”,龚自珍在变法中写到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2,这与曹操的任用人才的理念是一致的。

曹操在建安15年,发出求贤令。当是时也,天下未定,曹魏政权未稳,人才是供不应求。所以他提出求贤的原则:1.“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意思是,不等待人才的到来,而是主动求取。2.大才之人不能放在小官之位上,这表明他能知人善任。3.有三个典故充分证明他提出的“唯才是举”这一选官制度:①管仲是一位劣迹斑斑的官员,他还与齐恒公敌对,然齐恒公在他的帮助下,才有了自己的霸业;②周文王在落魄时,去谒见管仲,且委以重任,最终国富民强;③陈平道德败坏与嫂子私通,还贪污受贿,但他帮助刘邦成就霸业。从曹操求贤核心中可以见出,他鼓励并重用哪些身份低微但有才识之人,无论品行,无论是否符合当世选官的要求,这些“道德败坏”之人终有去处。

三、《短歌行》中的“仁、善”

《短歌行》是曹操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成都,立刻着手改革管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把持在自己手里。此时,东吴孙权建立政权,刘备在荆州伺机而动。曹操深感以后的敌人更加难以对付,必须广纳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势力,才能有胜算的把握。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种忧思也日益加剧。终于在一次宴会上,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忧虑和担忧公之于众。

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短歌行》,是才子成就了《短歌行》。其实曹操的《短歌行》是对当时有才能的人打开一扇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感慨生命短暂、人生短促的同时,他也在忧虑。他把生命比作“朝露”,朝露的特点是,见光就会挥发,不留痕迹,这个比喻诗人将抽象的生命比作具象的朝露,让读者可感可观。生存的危机让读者感受,何不用酒来浇灌心中“苦”的块垒,但是事与愿违。他壮志未酬,不想离开尘世,所以他忧虑。那么他到底忧虑的是什么?生死难料、生命短暂?不是,他对人才的渴求,所以,从这个角度他的“仁”凸显。

曹操借用《诗经·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为思念人才,我才如此这般忧虑,从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他对人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呦呦鹿鸣”本是思念情郎,在此首诗中,诗人用独特的视野用“鼓瑟”“笙箫”来渲染和谐融洽氛围,描写宾主欢宴的场景,贤才到“我”这里来,“我”一定用“宾客”之礼待之。宾主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诗人求贤,礼贤下士表现出来他仁、豁达、善的一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把所寻求的贤士生动地比作无法揽取的明月,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借以表明求贤而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当贤士得到后,他喜不自胜,欢乐之极。屈尊降贵投奔他,他欢快得夜不能寐。比如:许攸的投奔,又是加管又是进爵。这也在诗中“契阔谈宴,心念旧恩”,他念及对方给的恩情,这也是他即便被人唾弃,也要保护东汉政权。对国、对人才可以见出他的仁善之心。

一些學者认为,曹操不具备仁善,那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属不属于他的“仁善”的体现?作者用这典故目的在于,他把自己比作周公,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各方人才,以现实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以说这两句是卒章显志,是他对人才施行“仁善”的画龙点睛之笔。“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接待天下有才之士,有时候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要中断多次。这种说法很夸张。不过,作者用这一典故却能凸显出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两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这四句诗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和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

作者简介:

陈泓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平昌县博雅中学高中语文。

猜你喜欢
短歌行曹操
心动杀人
光照千古的“劝降”诗
短歌行(组诗)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山鸡舞镜
三国演义
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应用
《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解疑答惑
曹操雅量惜才
短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