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匹配“灵魂室友”是否可行?

2019-10-17 03:08
遵义 2019年19期
关键词:室友宿舍分配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另类住宿分配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该学院推出一项“寻觅灵魂室友”调查问卷,分为专业style(风格)、生活习惯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三个板块,设置相关问题,根据回答,为该学院180余名本科新生匹配“灵魂室友”。有网友表示羡慕,认为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住更有利于成长。也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就锻炼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的能力。

1 大学新生分宿舍有更好的办法吗

文丨■ 张全林

所谓“寻觅灵魂室友”,就是大学新生分配宿舍的一个方式。通过使用大数据,尽量让志同道合、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学生住在一起,应该说是一种人性化操作。尽管可以提出这样那样的质问,但除此之外,恐怕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利用大数据为学生分配宿舍,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相比于大学目前广泛采用的按照报到顺序等分配宿舍,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其一,体现了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入校住宿,根本不存在如何分配宿舍的问题,让住到哪里,把铺盖搬到哪里就行了,学生还敢提出来个“不”字吗?如今,新生初入校门,还征求其意见愿意跟谁住在一起,至少说明校方对学生增强了平等意识,是理念上的进步。

其二,分宿舍征求学生意见,背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然。“文革”后,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录取27万,报名人数570万,录取率约4.8%。到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了50%。据统计,2019年高考报考人数1031万,预计录取人数达到820万,录取率为79.53%。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数字很有说服力,包括“985”、“211”,诸多高校已经从坐等生源转向了主动争取生源了。时转势移,时代的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由师生之间传统的垂直关系转向平等服务关系,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学生到高校是求知的,而学校也有对自己的学生服务的义务。这并没有啥可奇怪的。

其三,除了“寻觅灵魂室友”,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愿意早睡早起的住一起,打算考研的住一起,这样的“量身定制”,肯定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学习,更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至于有的人士担心,这样“量身定制”宿舍,让性格相合的人住在一起,会不会影响大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笔者以为,倒不必担心,正如校方承诺,学生通过大学学习,在未来规划等方面发生变化时,经过申请,可进行小范围调剂。应该承认,把性格、兴趣相近的分到一起,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环境,出发点是好的。这种把教育寓于人性化服务之中,就是教育理念的进步。

2 匹配“灵魂室友”,这个文章可做

文丨■ 苗凤军

大学为新入学的本科生进行的另类住宿分配,需要广大网民给予更多的点赞声,学校能够按照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谋划,对学生宿舍进行安排,学校做事相当人性化,这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好事。志同道合的同学能够居住在一起,更能够激发他们在校学习的进取心,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能够做到互相帮助,更利于未来服务社会。

新生进入高校,刚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何让他们能够很快地熟识起来,如何让他们在校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学校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这对高校管理者来讲,是负责任的体现。学校能够按照新生不同兴趣,提前给学生设置问题,摸清学生认知,按同类思想和行为进行分宿舍,也体现了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用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新生陌生感会很快会消除,能够很快地融入到一起。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趣,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乃至在未来的人生道路追求过程中更能够形成合力。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为新入学的本科生在住宿安排上别出心裁,进行灵魂室友匹,学生应怀感恩之心,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校领导的良苦用心,不辜负学校的领导的期望。当然,在点赞高校行为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仅凭设置几道题就能够探索出学生的思想和认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还需要学校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在日常要做到多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真正让灵魂室友匹配做到按需分配,让这项工作做得不但有想法,并且在落实过程中更能够出效果。

在这一事件中,对于其他网民的一些想法,觉得做这事不靠谱,不同的学生要在一起,要有思想碰撞,更利于学生发展。事实有这种思想的网友也不必担心,毕竟宿舍只是一个小群体,真正的大群体是一个班,乃至一个系,小群体不会影响大群体之间的交流。

“按兴趣分宿舍”彰显人性化温度

Positive Side

正方

3 多些“灵魂室友”式的大学宿舍分配创新

文丨■ 郝冬梅

有人觉得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至于说“和谁住在一个宿舍里”并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这样的分配宿舍方式不过是哗众取宠。实际上,让“兴趣相投”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体现的是人性化关怀。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自己的理想。俗话说的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相同的兴趣,相同的喜好,相同的习惯,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居住在一个宿舍里,换来的必然会是“和谐共生”。

看到过不少“室友纠纷”的新闻。有的大学生和室友“无话可说”,有的和室友“死不往来”,有的甚至会产生矛盾发生打斗。固然,导致不和谐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过,有一种原因会是公认的,那就是“没有共同语言”,说着说着就出现了“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

“灵魂室友”式样的宿舍分配不仅可以利于团结,还能有其他方面的好处。比如,“喜欢文学的同学”居住在一起可以探讨文学,“喜欢科学的同学”居住在一起可以探讨科学,“喜欢体育的同学”居住在一起可以探讨健身话题。在这种志同道合的交流中,可以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正如这家学校的徐钰洋、潘劲曌、秦雨欣、贾怡心4个女生所说:“到宿舍聊完后我们发现,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特别合拍,对很多话题的看法都是一样的,可以相互督促进步。而且将来选择什么具体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都有了初步规划。”

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宿舍分配的时候就应该多些“让志同道合者在一起”的创新,既便于学校管理,还能满足学生诉求,可谓一举多得。当然,从“灵魂室友”校舍分配方式的创新开始,还可以变“分配室友”为“选择室友”,将“谁是我的上下铺兄弟”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

依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来分宿舍,能让学生们相处比较融洽。

4 “按兴趣分宿舍”彰显人性化温度

文丨■ 杨朝清

按照传统做法,大学新生分配宿舍都是随机分配,这固然更加方便快捷,看上去也更公平,却也隐伏着危机。一项调查显示,77.58%的受访者经历过宿舍矛盾,其中3.14%的受访者表示宿舍矛盾经常发生,7.40%的受访者甚至想搬离。室友关系的不尽如人意,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和分宿舍的时候忽略、漠视大学生的差异性密不可分。

社会流动的加速,让大学生的异质性不断增强。虽然身份标签相同,不同的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有人好动,有人喜静;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却是“夜猫子”;有的人喜欢收拾、整理,有的人则显得有些邋遢……千姿百态的大学生如果简单、生硬地随机分配宿舍,不可避免会导致室友之间出现纠纷和冲突。

遇到“合拍”的室友是一种幸运,遇到“不合拍”的室友是一种不幸。如果宿舍的三位室友都比较沉默寡言,剩下的一位“话痨”就会觉得压抑和痛苦;习惯早睡的同学如果和喜欢熬夜的同学在同一间宿舍,也会备受折磨;热爱阅读的同学,如果遭遇了爱打游戏的同学,在寝室也容易水火不容……室友关系的不和睦,不仅会引发矛盾,还会给同学们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少数同学出现精神疾病。

室友关系是一种夹杂着利益和情感的混合型互动关系,具有复杂性。宿舍既是一种私人空间,也是一种公共空间,公私关系的杂糅,很容易让室友关系上演“变形记”。倘若有室友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难免会在享受自己的私人空间的同时,侵犯他人的“领地”。

“按兴趣分宿舍”说到底,就是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实现兴趣偏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匹配,从而对新生分层、分类,让那些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相同“意义之网”的大学生分在一个寝室,从而减少摩擦与纠纷,增加寝室的活力与凝聚力。“按兴趣分宿舍”尽管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但这种尊重学生差异性、异质性的人性化管理举措,显然值得点赞。

1 匹配“灵魂室友”,不宜盲目追捧

文丨■ 叶建明

近些年来,大学室友之间发生大的矛盾,乃至导致严重事件、案件是时有发生,于是,有些高校就想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为学生匹配合适的室友,减少矛盾。而这种所谓的匹配“灵魂室友”,也得到很多网友与媒体的支持与赞同,但是,笔者却认为,这种另类的学生宿舍分配方式,不宜盲目追捧。

首先,性格、兴趣、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似相同的人在一室,并不等于说就会没有矛盾。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主要是因为自身利益、情绪波动、认识偏差、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大学利用问卷调查的大数据为学生匹配“灵魂室友”,也许会让矛盾有所减少,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大学室友矛盾多的现状。

其次,这种另类分配方式的出炉,也有懒管懒教的嫌疑。要知道,现在大学室友矛盾多的根本原因,一是学校宿舍管理不到位,或管理方法不对。二是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在家里被溺爱,行为任性,在校对事对人都吃不得半点亏。而对于大学室友矛盾多的现状,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宿舍的管理,用更科学,更对头的管理技巧管理好宿舍。对室友之间的小矛盾,要善于早发现,早化解,避免其发展成大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以及开设一些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课程,扭转许多大学生由于长期受溺爱而导致的不良心理、不善于交往处事的状态。

再之,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要充分锻炼他们应对不同类型人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共处、共事。如果在室友的分配上,搞“清一色”的同类形室友,显然就会让相关的大学生失去了这个绝佳的锻炼机会。

最后,匹配“灵魂室友”如果操作不当,还会存在很大的隐患。如喜欢网购的都在一起了,就很容易导致毫无节制的网购,甚至互相攀比。喜欢看球的都在一起了,也很容易导致赌球的情况发生。要是一室的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多人通宵达旦玩游戏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若上述情况发生了,匹配“灵魂室友”就适得其反了。

2 匹配室友效果难期

文丨■ 胡 蔚

不可否认为本科新生匹配“灵魂室友”的做法是一种积极探索,体现出高校在管理上的人性化,折射出高校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意识,但如果要期待匹配室友能够达到多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教育成长起到多大帮助,恐怕结果难以满足预期。

首先在匹配环节,仅靠答题缺乏佐证效力。人与人性格是否相投、习惯是否接近,在没有经过接触与相处的前提下,依靠近似调查问卷的方式,并不能完全令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何况在答题的过程中,人容易产生一种趋优特征,会优先选择更理想或者更能给自己加分的项目,但这种选择与自己的日常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相符,因而等到实际相处的过程中,也许就会发现对方并非自己的知己,甚至会产生受骗感和挫败感,反而会更加影响彼此的相处。

其次在教育环节,或不利于促进学业进步。在学习中往往有一种先进带后进的氛围,当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与热爱学习的学生在一起相处,容易被后者所感染,达到跟随步的效果。但如果都让爱玩的人在一起相处,那么整个寝室的学习氛围更会大打折扣,从而加重对学习的厌弃,对于促进学习反而是不利的。如此分配寝室的话,就容易加重学习的两极分化局面,并不符合探索的初衷。

第三在成长环节,并不是每一步都有人保驾护航。高校最接近社会,这里既是收获知识的象牙塔,也是准备进入社会的试炼场。大学生走进社会必然会接触各色各样的人,不可能通过匹配室友这样的方式来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怎样与性格各异的人相处,也是大学生需要学习与掌握的技能。如果通过匹配室友来过滤了大学生的交际圈,实际上也就剥夺了他们学习交往之道的好机会,当他们走进社会时也许就会产生更多的困惑与困难,对他们的成长而言反而没有帮助。

当然,匹配室友的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对于教育上的积极探索还是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过即便是进行了匹配室友,大学生也不能把自己的交际圈仅限于寝室内,而要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多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匹配室友效果难期

Negative Side

反方

3 “放养式”高校宿舍管理模式且慢推行

文丨■ 王志顺

“放养式”宿舍管理模式,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不能低估。撇开让学生自主选择舍友,是否涉嫌地域歧视、性格歧视、兴趣爱好等多重歧视不论。众所周知,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和”,一是因为有“异”,二是除实属“怪异”之外,必须存“异”敬“异”纳“异”。这也是文明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及衡量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文明程度的一把尺子。

具体到一些大学将宿舍选择自主权交到新生这种“放养式”模式,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迎合时代对人的自主权的尊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舍友之间的矛盾,加上方便学生交流和学校管理,可谓用心良苦。

但“放养式”模式的决策者、执行者或推崇者是不是也不应回避这样一个基本常识,便是,有差异,有矛盾,才能促进新生事物的产生,使万物峥嵘。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如果让“同类”大学生如愿住在一起,设若本宿舍舍友与其他宿舍舍友之间发生摩擦、矛盾的话,如何确保同一宿舍舍友之间不基于牢固的感情基础与兄弟般的情谊,从而“枪口”一致对“外”?此外,如无计名投票决定学校组织开展的某一项评选评优表彰活动,或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发表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看法,焉知同一宿舍舍友之间不相互察言观色、暗通款曲?

由此,学校的本意是为了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方便学校管理和学生交流。这样一来,老的矛盾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新的矛盾。

说到底,“放养式”宿舍管理模式,不过是排异式教育模式的变种甚或一道遮羞布而已!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无意扼杀新鲜事物和一些高校推出的一项新的改革举措。但根据多年观察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实在是不太看好这种所谓的“放养式”宿舍管理模式。

“不同同之之谓大”。看来,将宿舍选择自主权交给新生,推行“放养式”管理模式的一些高校,离这样一种“大”的境界一一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环境,具有不同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的人团结起来,似乎距离还有很遥远。

漫画(小栗子/图)

4 别让“灵魂寝室”培养出偏执的人格

文丨■ 易洪江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匹配“灵魂室友”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不可取。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只有人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一个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在关键阶段经历锻炼和适应、提升过程。大学既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和适应过程,如果仅局限于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相处,无异于将自己与外界割离开来,失去锻炼和适应的大好机会,将来走入社会势必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难以融入集体,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匹配“灵魂室友”看似人性化服务,实则是回避矛盾和责任的消极行为。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兴趣不同、性格迥异,生活习惯也不一样,思维和处世方式千差万别。思维和习惯大相径庭的一群人同住一屋,朝夕相处,免不了产生矛盾。有了矛盾,学校就得解决、教育。学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减少矛盾的发生,从而减少解决矛盾的麻烦,所以将兴趣、习惯相近的学生匹配在同一寝室,这实际上是一种回避矛盾和责任的消极行为,缺乏应有的担当精神。

大学时代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在这个重要阶段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让人形成偏执的人格和不健康的心理。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是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从而演变成人生悲剧,给社会造成危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理应主动扛起育人的责任,不仅要在科技文化知识领域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室友宿舍分配
热得快炸了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学校到底是谁的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热得快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