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胃癌外周血凝血功能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2019-10-17 01:17黄颖怡陈英贤谢剑豪蔡雪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二聚体外周血胃癌

黄颖怡,陈英贤,谢剑豪,蔡雪平

(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 528252)

有学者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易出现凝血异常。随着临床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占60%~100%,主要表现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和凝血因子V(FV)等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及血小板(PLT)增多等[1-2]。但实际临床中,凝血功能异常者均小部分患者出现血栓,多数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增加患者血栓风险。患者处血栓前状态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体征,因此不易被发现,所以,检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早期及时发现高凝状态和指导临床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正常状况下,人体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当患者受肿瘤刺激打破该平衡时,机体凝血功能指标将出现异常。临床通过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可有利于及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和指导临床展开干预,从而避免动静脉血栓形成,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最大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本院收治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并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100例(胃癌组)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经胃镜和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3.8)岁;胃癌组按照病理分期分为Ⅰ期20例、Ⅱ期25例、Ⅲ期40例、Ⅳ期15例。均为初治者、资料完整、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既往其他肿瘤疾病史、近2个月内手术史、既往出现深静脉血栓、3个月内使用过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骨髓抑制、血液系统疾病、输血史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感染、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脾脏手术史、精神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另选择同期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0~78岁,平均(57.2±3.6)岁。

1.2方法 采集两组受检者空腹下静脉血液3 mL,置于含0.3 mL枸缘酸钠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离心处理3 000 r/min,15 min,取血浆备用,2 h内检测完。采用SysmexCA-7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两组受检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水平。 采用SysmexCA-7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PT、APTT、 TT、 FBG及D-二聚体水平;采用ACL3000型自动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检测仪检测FⅦ:C及FⅧ:C,试剂为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操作;PLT计数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2 结 果

2.1胃癌组患者与对照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胃癌组血浆PLT、PT、FBG、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胃癌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越晚,血浆PLT、PT、FBG、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病理分期Ⅳ期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与其他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病灶大小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病灶直径≥5 cm者血浆PLT、APTT、FBG、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病灶直径<5 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低分化者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者、高分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不同转移程度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远处转移者血浆PLT、D-二聚体、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且淋巴结转移者血浆PLT、FⅦ:C及FⅧ:C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者及脉管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 胃癌患者与对照组间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胃癌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不同病灶大小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4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5 不同转移程度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3 讨 论

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患者凝血功能将呈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状态,而异常凝血状态将促进肿瘤的不断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目前临床认为肿瘤患者处高凝状态主要是因肿瘤细胞通过损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和释放促凝物质等来打破凝血、FBG这一动态平衡。对肿瘤患者来说,其长期处于卧床状态,因此而易致血液瘀滞。此外,手术和化疗等治疗均可通过激活机体应激反应等来加重患者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可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系统等来加速新血管生成和激活PLT等,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最终影响患者预后[5-6]。所以监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PLT由巨核细胞裂解产生,具有止血、凝血和维持人体血管壁完整的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外周血出现PLT增多现象[7]。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PLT水平升高,另外还发现病理分期越晚者,其PLT水平升高越显著。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报道结果相似[8-9],胃癌患者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病灶大小增加、转移均会致PLT水平明显升高。对胃癌患者来说,其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而血小板生成素可通过受体Mp1促进PLT释放,从而使患者外周血PLT水平升高。一旦胃癌患者PLT水平升高,其将致患者出现高凝状况,同时还可增强肿瘤细胞黏附性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和增殖,最终影响患者预后。

FBG主要于人体肝脏内合成,一种凝血因子,人体血液凝固主要是将FBG转变为纤维蛋白,因此,检测FBG水平对预测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较多学者研究发现[10-11],胃癌患者血浆FB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随着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转移,其水平不断升高,同时也预示着患者预后较差。本研究与当前各学者研究结果相似[12-13],但与转移无明显关联,这与当前研究报道存在不一致[14],这可能是因本研究对象为术前胃癌患者,分期较早,有待进一步收集更多样本以深入研究。胃癌患者体内FBG更新速度较健康人群快,从而致FBG代偿性增多,最终致患者处高凝状态;在肿瘤细胞的诱导下,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抑制FBG降解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抑制剂,减少FBG的降解,使胃癌患者外周血液中FBG水平升高。

D-二聚体主要是一种FBG降解后的产物,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外周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极低。然当机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刺激时,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此时机体血液将处高凝状态,最终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目前各项文献报道研究发现[15],乳腺癌、肺癌等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与患者病理分期和肿瘤细胞转移等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当前其他研究报道结果基本一致[16],这是因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处激活状态,而患者凝血系统激活后将经过一系列反应,此时患者FBG被裂解,最终产生D-二聚体而使其水平升高,由此可见,肿瘤与凝血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目前对于PT、TT等水平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液中变化的报道不一,这可能与各研究报道选取对象不一致有一定关系,有学者通过采集和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凝血指标,结果发现,患者外周血中PT及APTT水平明显升高[17]。另有学者研究发现P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患者病理分期相关,随着患者病灶的增加,其PT也越长,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8]。患者APTT、PT延长也说明胃癌患者更易出血,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和病灶的增加,患者更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等,这主要是因患者处高凝状态,其FBG系统被激活,而FBG亢进将致出血。有报道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中晚期患者发生便血等概率明显高于早期患者,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9],所以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PT及APTT水平可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出血。

正常状况下,机体FⅦ水平极低,多数以酶原形式存在,TF存在于多数组织细胞中,正常情况下,循环血液中不含组织因子,当人体血管受损时,大量组织因子被暴露,此时与血液中促凝血因子Ⅶa相结合,并参与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有学者研究发现,癌组织中FⅦ水平较癌旁组织更高,且分期越晚,其阳性率越高,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20]。目前有关FⅦ与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间的报道较少,所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研究发现FⅧ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与患者分期有关,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21]。

4 结 论

检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预防血栓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且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异常,因此,检测外周血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对指导临床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二聚体外周血胃癌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