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将迸发更磅礴伟力

2019-10-18 05:27吴恩远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苏联解体  资本主义危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6.003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回溯它的历史,看它是否具有产生的必然性和发展的规律性,“鉴古而知今”;评估它过去、现在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观察它的现实,汲取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雷霆之力震撼世界,给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希望。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1]

社会主义发展显示的历史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人类自古以来就向往公平正义自由和谐的社会。我国先哲提出历史发展向“小康”“大同”社会迈进,憧憬的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康有为在其《大同书》描绘的世界是人人享有公正平等权力,“平等乃天赋人权”“人人皆为天子”。在“大同世界”,“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2]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虽然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但资本家通过使用机器大幅度降低工资,尽量延长劳动时间,不断增加劳动强度,廉价雇佣童工、女工等办法榨取广大工人的血汗,正如马克思深刻揭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针对这种情况,在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即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他们认真地思考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严肃地探索变革现存社会制度的途径,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细致地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在那里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改变了资本主义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人都参加劳动,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平等、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妥善地组织社会生活,实行生活的社会化;消灭旧式的分工,也不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等等。尽管他们的学说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4],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5]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社会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写下《共产党宣言》,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的著名理论。宣言指出:当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不能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发展的地步时,生产力就受到阻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

《宣言》指明了在無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建设的基本观点。《宣言》极其慎重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科学社会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居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但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水平仍然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俄国居民平均寿命仅32岁;由于缺乏受教育条件,俄国居民中文盲占多数,识字率仅有21.1%。必须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尽快融人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这是当时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但沙皇专制制度阻碍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沙皇政府不顾人民的反对恣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国内经济接近崩溃,国库空竭、物价飞涨、外债高筑。沙皇专制机构还滥用高压手段,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压制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封闭进步报刊和出版物……

沙皇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工人农民的强烈反抗。1910年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7]参加者明确提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口号。

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尖锐、军事失利加上经济的混乱使下层人民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沙皇专制走到了尽头,俄国革命形势迅速成熟。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抓住时机,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得以体现。第一,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使资本主义的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爆发,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二,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要求革命突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如工厂社会化,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等);确立了工农联盟的政策和从争取革命和平发展到武装起义的方针;规划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形式;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保证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条件。第三,苏维埃政权解决了俄国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有权分得土地;通过了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世界大战,使饱受战争之苦的俄官兵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宣布俄国各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为俄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苏维埃政权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凯歌行进”,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出现了。

社会主义从一国变为多国。新生苏维埃政权意识到其生产力发展比先进国家落后50~100年,“落后就要挨打”,面对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列宁斯大林发出了工业化的号召。苏维埃电气化、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1929~1937年)就是加速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方针,而且最终完成了这一计划。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是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俄罗斯最新出版的《苏联经济史》写道:“与1922年相比,1940年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工业产值增长了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了22倍,固定资产增长了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一个现代技术工业强国横空出世。”[8]该书继续写道:到1950年,社会总产值已经超过1940年1.6倍,国民收入超过1.9倍,工业产值超过1.7倍。到1970年代中叶,苏联社会总产值仍然保持了年均6%~7%的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6%~8%,工业产值增长7%~9%,居民收入增长4%~6%。[9]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工业生产水平为1913年的8.2倍。按照工业总产量,革命前的俄国占世界第五位,工业生产份额占世界总量的2.6%,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末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它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也达到13.7%。苏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能生产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产品的两个国家中的一个。就这样,苏联时期就克服了俄罗斯与世界先进工业发达国家按阶段发展的落后局面。[10]

同时代与社会主义苏联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对比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从1929年开始的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持续4年之久。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为53%,德国为59%,日本为66%左右,法国为69%,英国为82%,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生产倒退了几十年。每个国家都为巨大的社会不稳定所震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概括当时的恐惧情况是,“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胜任重建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就在眼前,这是不容置疑的”。[11]

所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非洲、拉美地区还有不少国家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

百余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显示了这样一条历史规律性:具有公平正义自由和谐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只要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追求实现社会主义的运动就永远不会停息。

一个为人类文明曾经做出、至今仍在作出贡献的社会制度是不会自行灭亡的

国家调控和干预经济生活是社会主义一大贡献。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期,为了摆脱危机困境,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一系列经济政策,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借鉴了苏联的做法,改变胡佛政府时期的自由放任,开始由政府干预经济,使得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自此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利用国家力量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

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障。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經济萧条的情况下第一次消灭了失业,所有人都能得到工作的机会。从1928年开始,逐步开始7小时工作制,在30年代初就有80%的企业实现了7小时工作制,而对有损健康的和地下作业的工种实行6小时工作制。国家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休息和健康,实行了免费医疗、社会保险、退休金制度等。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用于社会保险的开支增加了3倍多,卫生保健开支增加了2倍多,教育开支增加了5倍,助学金增加了13倍。到40年代初,全民的识字率已超过80%。

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的经验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实行养老金制度,对退休的劳动者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建立失业保险;对无依无靠的人提供救济。还通过劳工关系法,规定了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有对雇主提出申诉等权利,以保障工人利益。此后,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权限和利益。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高度评价苏联成立的重大意义。2016年在俄罗斯统一党大会上,他说:(苏联)“计划经济具有确定的优势,它能够集中全国的资源完成最重大的任务。例如,解决了苏联人民的健康保障问题,这毫无疑义是共产党的功劳”。

普京还说到:(苏联)解决了教育问题,这也毫无疑问是共产党的贡献。十月革命前俄国文盲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是欧洲最低水平。列宁发动了“文化革命”,1940年苏联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达到245人,远远高于美、英、德、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2]而居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指标之一。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曾经描绘了在消除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中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面貌的更新,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3]

苏共、中共为消灭法西斯做出的巨大贡献掀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高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中共在抗击企图奴役全世界人民、实行种族灭绝的德日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流砥柱。

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战场。苏联军民以伤亡60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2700万人的代价为夺取卫国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两天后中国共产党就连署发布关于谴责日本侵略暴行、号召全民抗战的宣言和决议,最早吹响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冲锋号,也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建立了辽阔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东北、华南,一直到海南岛,建立了广阔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日本超过70%的陆军和三分之一的海军陷在中国战场,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对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影响如日中天,世界形成和资本主义对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亚洲、非洲和拉美洲很多国家宣布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

一个曾经并且依然在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社会制度,是有着光明前景的。

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教训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更加健康发展

上世纪末的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极大冲击,有些人认为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时代的终结”:因为苏东剧变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体制的“失败”,是由于这个体制本身存在的不可药救的弊端导致必然的灭亡。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绝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尽管苏联体制存在问题甚至严重问题,但是完全可以克服。2010年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了由著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主编的《苏联经济史》,这是俄罗斯经济学界近年来关于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最权威的著作。该书没有回避苏联旧体制的缺陷,也反对刻意拔高苏联社会发展成就的做法,但特别批判了那些把“苏联经济史看成是一系列的失败、罪恶和错误,这个体制导致了苏联不可避免的解体”等论调。该书强调:“毫无争议,苏联在自己的存在时期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没有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政治范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航天、核能方面成为第一大国。苏联的基础科学、教育体制和干部培养体制客观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比较好的。[14]

那么,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6年1月26日,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观点报》等报刊头版以通栏大标题《苏联解体主要原因》刊登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巴特鲁舍夫关于苏联解体原因的访谈,他完全否定苏联解体是由于苏联体制存在的所谓经济危机等因素,明确指出:苏联解体主要原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失误。没有制定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战略计划;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而丧失了党的支柱造成混乱;在关键的时刻没有采取保护国家的措施包括經济措施;对格鲁吉亚、立陶宛等地发生的民族骚乱没有作为;甚至“8·19”事件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意志懦弱……,等等。

2016年民调显示:俄罗斯99.1%的民众也认同上述看法,反对把苏联社会体制、苏联模式的失败看成必然。

汲取苏联解体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发展。中国领导人很早就反对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改革,同时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总结了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教训,坚定维护中共领袖的权威。他说:我们不能要求伟大领袖、伟大人物、思想家没有缺点错误,那样要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外国人问我,对毛主席的评价,可不可以像对斯大林评价那样三七开?我肯定地回答,不能这样讲。党中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干赫鲁晓夫那样的事。[15]

邓小平也是第一个警惕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后果的人。1990年3月3日在回答怎样看待苏联国内问题时,他说道:对戈尔巴乔夫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我们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我们没有必要进行过分的批评。[16]

江泽民明确指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他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17]

胡锦涛直接指明了苏联解体与政治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他说:“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理论建设。党的理论正确和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会解体,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苏联共产党所以会失去政权并顷刻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论上政治上出了问题,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党内思想混乱,思想政治上彻底解除武装。苏联共产党从思想涣散走到组织瓦解,教训是很深刻的。”[18]

习近平总书记则从理论高度深刻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解体中的危害。他明确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19]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汲取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提出既要坚持改革开放,更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3%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

新时代社会主义运动更加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在一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的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活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21世纪的世界左翼力量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力量有所增强。拉美国家一些左翼政党和左翼代表相继赢得大选尤其引人注目,呈现出“社会主义”的新气象。今天,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执政和参政的党有几十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数在增加,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也在加强。这些政党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在思想理论、行动策略、队伍建设和国际联合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以适应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国家的共产党,如英国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在党纲中还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目标的总体步骤。

與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进一步深化。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财富会不断向少数人集中。2010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拿走了将近25%的国民收入,控制着40%的财富。也有资料显示,美国1981年最顶层的1%成年人平均收入是底层50%的成年人收入的27倍,而今天已经达到了81倍。美国的极端贫困人口也在增长。美国人口普查局2017年9月公布,全国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随着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不仅失业人群、边缘人群、外来移民等“下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的矛盾在加剧,而且所谓“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在激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种族矛盾等将会更趋激烈。近年来,欧美多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罢工和游行示威活动。2010年,意大利100多万人举行大罢工,法国350万人举行大罢工等。在2011年,美国和英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占领华盛顿”“占领伦敦”等新型抗议活动,英国约200万人举行大罢工。而2010年至2017年的7年间,希腊共爆发了50次全国大罢工。2017年美国社会抗议活动频发,成为美国社会“反抗最频繁的一年”。2018年,法国出现抗议政府的“黄背心”运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大规模罢工和示威活动,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

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资本主义的危机就是不可克服的且会愈发尖锐,而作为其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就永远是人们憧憬的目标且会更加磅礴于世界。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4日。

[2]康有为:《大同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2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9页。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7]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1913年的俄国》,圣彼得堡,1995年,第327页。

[8][9][14][俄]阿巴尔金主编:《苏联经济史》,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莫斯科,2010年,第5~6、7~8、8页。

[10]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兼评当前十月革命研究中的争论》,《历史研究》,2007年5期。

[11][英]Р.阿姆斯特姆等:《战后资本主义的大繁荣的形成和破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12]Газета.Ru21 января 2016 г.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15][16]《邓小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35、1311页。

[1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18]胡锦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是理论建设》,《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53页。

[19]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Looking back on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we can see that the socialist societ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justice, freedom and harmony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of people's pursuit; and as long as there is the capitalist society of clas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the human movement to pursue socialism will never st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drew upon lessons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rastic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 is taking the world by surprise and injecting new hop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As long a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t society exist,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is insurmountable and will become more acute. Socialism, as the opposite of capitalism, will always be the goal of people's aspiration and will be more immense in the world.

Keywords: Socialism, Marxism, Soviet Union's disintegration, capitalist crisis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