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2019-10-18 05:19王潇禾
美文 2019年20期
关键词:税收公民意识

王潇禾

在母亲的童年里总有着这样的记忆,芒种麦熟,一家人收割完金黄的小麦,还未来得及庆贺丰收的喜悦,外公外婆便拖着疲惫的身躯,踏暮色,扶一简易的木制小车,徒步走向十公里外的小镇纳交每年的公粮,又在寂静的深夜,披星戴月而归,如此往来,年复一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耕耘千年的代代农民或许从未在意过,他们这般的辛勤与坚韧是怎样的伟大。他们实际所想的,应只是年有余足,老少皆有所养。好在,2005年中国废除了沿袭千年的农业税收制度,终于,这片辽阔的大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所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落入了深厚的土地,成长为繁茂的希望。

《孟子·滕文公上》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诸子就曾讨论民众私有财产与国家税收的关系,其核心无不聚焦于“民本”。而自1950年确立新中国税法以来,国家的税制改革无不走向便民利民,简化税收、废除农业税、“营改增”、提高税收起征点,这都是国家为税收民本化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只是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就真的可以完全改善税收现状吗?

作为缴税主体的每一个公民,都在国家税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反思现状,纳税意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公民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在付款之后为避免麻烦不会索要发票;影视圈的演员作为高收入人群以至作为应起示范作用的公众人物,偷税漏税总计过百亿。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真的意识到作为新时代国家公民所應承担的责任。在维权之时,总有人高呼倚仗纳税人的名头,但在履行义务之时,却又避之不及,这不仅是对税收缺乏认识,更是公民责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缺失。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之死,捍卫了城邦法律与公民责任,更捍卫了伟大灵魂的尊严,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否符合公民的身份,又能否不为前人所耻,这值得每一个当代人反思。

公民普遍缺乏税收意识,最主要的是因为缺乏对税收意义的理解。《诗经》有言:“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当雨水滋润了公有的田产,便也惠及我自己,这正是税收的意义。纳税所为并非只是责任,更是利己。当人们为物价高昂,难以支付医疗费用等理由偷逃税款时,他们没有意识到留在他们手中无足轻重的钱款,汇入国家财政却会对民生改善起到聚川成海的巨大作用。当新型民主国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如果公民无法树立公民意识,无法在国家中形成对自我地位的正确认识,无法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无法与政府达成互信,那么无论是改善民生,甚至于建立完善的法治社会,推动社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都将坎坷难行。

个人与税收的问题,可以很小,却也十分严肃。它可能只是个人账户上数字的多少,但也是一个社会民众素质的反映,是民族文明进程的折射。孟子提出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偷逃税款,阻滞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是无恻隐之心,无仁;偷逃税款,漠视公民尊严的自觉,是无羞恶之心,无义;偷逃税款,逃避应尽的法律义务,是无辞让之心,无礼;偷逃税款,蝇头小利隔绝目光的长远,是无是非之心,无智。无仁,无义,无礼,无智,一味索取,坐享其成,如果我们的社会都是这样的公民,我们如何能够宣言我们是进步的文明,我们又如何能够建设真正健康健全公平公正的社会?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不仅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代表着健康正确的现代公民意识。税收的问题映射的是人性中的贪婪面,是社会发展而公民素质不及的体现,世人皆自我,税收中也只想寻自己利益,而唯有忘我无私中方见税收之长远意义,方能看到公田中私我的部分。

自然人还是社会人?原始人还是文明人?我们真的能够用现代社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吗?公民素质的道德自觉问题,赤裸但却现实。我们的反思或许就应从我和税收开始。

猜你喜欢
税收公民意识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税收(二)
税收(四)
税收(三)
消防意识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