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

2019-10-18 08:54邓洁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生生生态美学天人合一

邓洁宁

摘要: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生态文明危机日趋严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为使人类社会能持续健康发展,最早受到威胁的西方世界提出了“环境美学”等相关概念。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艺美学界也随即提出适合本土“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美学”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融汇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精髓。在“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生美学”充分彰显了当代美学新转向——生态美学,它是中國诗性智慧在现代的复活。随着中西对话的加深,赋予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将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人类完成自身救赎历程。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美学;生生;生生美学

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召开后,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人中国。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思想文化界也被西化,人们以“洋”为美,丧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文化自信。在西方,几百年才出现的工业污染等生态问题,中国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间就“拥有”了,且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不亚于西方。2013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一倡导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长环境。在中国古代生态审美智慧的指引和奠基下,生态美学将充分体现异于西方理性智慧的中国原始诗性智慧——“天人合一”,并发挥建设性作用,摒弃原有理论的“纸上谈兵”弊病,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中国诗性智慧在文明时代的重生——生态美学

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是诗性的智慧,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物我浑然一体”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性智慧。它区别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遵循的“逻各斯”理性主义智慧,讲求人为自然立法的“人类中心论”和主客分离的“物我二元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原因,中国自古以农耕为主,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工业文明”的“农业文明”。人需要依赖自然生存,靠天吃饭,对自然崇高敬畏而又期望征服的心理相应形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验总结,他们孕育出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性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美学理念。生态美学是中国诗性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的复活。

中国古代艺术起源于远古巫术,在巫术中,人们通过主动与自然交流,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天”是未知和万能的,“人”是渺小和无知的。在甲骨文中,“天”的形态犹如头部突出的站立中的人,“天”在人的头顶之上,触不可及,人要保持仰望的姿势才能看见它,令人敬畏。“天”即“神”,这时的中国古人追求“神人合一”。待到“天”从象形指事的自然发展为无形无穷的自然宇宙时,人类社会思想制度不断变革,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界定,“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天人感应”“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等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完善。最后,宋代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正式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就要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入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的集中体现,虽然儒释道各家经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侧重点不同,但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却十分契合。《周易·乾·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蕴含了人与自然天地相合之意。《礼记·中庸》篇认为当人“至诚”时才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依天时顺天命,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与自然共生。

朱志荣教授在《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一文中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无论从认知论角度、伦理学角度,还是审美思维角度,“天人合一”都否定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共生共存,它是中国传统典型的诗性智慧,是一种生态哲学。

在西方理性智慧依然占主流意识的现代,充分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诗性智慧想要复活,尤为艰难。中国立足国情现状,提出异于英美“环境美学”的“生态美学”理念将带领人类走出工业科技革命造成的危机和困境,超越以往以人为主体的“人类中心论”和“人化自然”观念,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

二、“生生美学”是生态美学的中国古典形态

“生生美学”是在“天人合一”思想孕育下的“生态美学”的中国古典形态。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最早由程相占教授于2001年提出。他在《生生之谓美》一文中指出:“从生态角度思考美学问题,正是出于对于人类前景的严重关切。必须改变‘杀生的文明模式,以新的文明理念挽救人类自己。这一新的文明理念就是‘生生。我们倡导生生本体论,将以之为基础的美学称为‘生生美学:它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而且关注人类的‘优存——优化人类的存在。这表明,我们最终要论证一种新的文明理念。生生美学就是以‘生生之德为价值定向、以天地大美为最高理想的美学。”2018年,曾繁仁教授在《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一文中,对“生生美学”概念做了进一步描述:生生美学是一种“天人相和”的整体性与相容性文化行为,它不同于英美环境美学“分析”的科学性和欧陆现象学美学“阐释”的个人性。

著名学者宗白华、方东美等都对“生生美学”做了重要论述。他们都一致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关于时间的生命的艺术,是关于四时节气的律历艺术,寄予了中国深刻的“天人合一”哲学与艺术精神。中国传统艺术都是富有生命内涵的艺术,都是对中国古代“生生”哲学的充分运用,形成了“生生美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艺术家通过对黑白、阴阳、进退、虚实、有无的对比应用,创造出了意蕴无穷的艺术作品。“意境”便是对“生生美学”的最好阐释。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将人眼所及的东西,无论远近、高低、大小,都能融入到一幅画中,并产生一种和谐空灵的感觉,同时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这种特殊的艺术空间观都是中国“生生美学”在古典文化艺术中最好的呈现。

综上所述,“生生美学”是生态美学的中国古典形态,虽然这一美学概念兴起不久,仍待继续发展和研究,但是它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生生美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只是人们对它的界定和描述可能有所差异。随着“生态美学”的崛起,“生生美学”也将熠熠生辉,向世界充分彰显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精神。

三、“天人合一”孕育下的“生生美学”的丰富内涵

“生生美学”的核心观念是“生生”,前一个“生”是动词,谓“创生”之意。后一个“生”是名词,意为“万物生命”。“生生”不是物质实体,是在时间生生不已基础上的一种创化历程。在甲骨文中,“生”的形态犹如草生长在地上,有诞育生命,繁衍生长的意思。“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所在,从《周易》到明清时代都围绕“生”之问题建立了属于中国本土独特的哲学体系。

《周易·易传·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生生之谓易”是“生生”概念的最早来源,《周易》在论述阴阳之道创生万物的伟大作用时对“生生”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一阴一阳,交互作用,才形成“生生”易变之道。“生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本体意义的核心范畴。《论语》也多次引用“生”字,如《论语·述而》中有“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生”在儒家理论体系中有重要的本体价值意义。《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是宇宙本体的探索,“生”是万物得以成形、富有生命的核心环节。

《周易》“生生之谓易”蕴含了“生生美学”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也成为了生生美学的特征。第一,“生生”有流变、易道之意。“生生”以阴阳之道为标志,除旧布新,生生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第二,“生生”指“万物化生”。万物的孕育需要阴阳的交互构精。《周易·系辞》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与老子的道生万物思想相契合。这一内涵使中国古典美学具有特殊的有机性和生命性。第三,“生生”蕴含了“四德”,即“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是《周易》乾卦卦辞,《周易·文言》对“元亨利貞”进行了阐释: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全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四德即:道德、美好、和谐与成功,是人需要效法的德。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赋予了人行四德以辅宇宙,化生万物的伦理责任。“生生”在此被赋予了仁爱精神。第四,指“日新”之德。《周易》的“生生”,阐明宇宙的创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周易》大畜卦有“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一卦表明人类要不断积蓄德行,与日俱新。《周易·文言》中“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地之德”,就是“生生”,即“天地之大德日生”。因此,大畜卦中的“日新”之德,便是“生生”之德。第五,“生生”体现了“中和”精神。《礼记·中庸》赋予“生生”以“中和”的精神,这与《周易-易传》是一脉相承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易》乾卦也有“保合太和,乃利贞”。万物的繁衍生长与天地各在其位、不偏不倚、紧密相联,“生生”追求“中和”境界,使得以“生生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区别于以物质形式“和谐论”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第六,“生生”有“仁爱”精神。《周易》赋予人辅助天地以化育万物的责任,并把能进行这一责任称之为“善”,“善”也即“仁”,乃人性之根本。“生生美学”中将人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高的“善”。

“生生美学”的六种内涵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高度的诗性智慧。总之,“生生美学”是一种中国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

四、结语

西方文明自古讲究理性主义,追求用完善的法律体系、外在形式和谐的秩序去规范人类生活,训练提升人的智力,以“人类中心论”为主导去征服自然、人化自然,企望成为整个宇宙生态系统的最高掌权者。的确,由此孕育出的工业科技文明使西方社会远超东方世界,得到了“高度”发展。但由于过度关注人类自身,而忽视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各种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使社会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西方哲人不得不在自己完备的哲学系统里,开始融入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反思以往坚守的“人类中心论”“工具中心论”。海德格尔在自己的后期思想中提出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理论便是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思想影响下形成的。英美的“环境美学”也在吸收中国古代智慧的基础上,将中西文化融合,突破以往传统艺术美学中将人与自然分离的审美弊端,提出著名的“参与美学”。西方对中国生态审美智慧和生态美学的借鉴与认可,以及中西生态美学的积极对话,将有益于人类共同走向与自然共生的境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和文明危机,福及后代。同时,“生生美学”深刻体现了古典美学中人与自然相辅相生的特点,以“生生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生态美学也将发挥自身优势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文艺美学理论基础,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力,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带领中国美学走向全世界。

猜你喜欢
生生生态美学天人合一
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中西思想差异的根源:超越性与生生之德
刘善良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