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人民日报》之电影话语建构

2019-10-18 01:26张伟
电影评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建构文章

张伟

1949年是关乎中国命运的一年,也是电影局势转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电影随之结束了混乱的局面,开始了“人民电影”的创作。然而,在以往的叙述中,历史本身往往被革命话语所掩盖,在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回历史现场理解新中国电影的建构过程。报刊作为一种“非影片证据”[1],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现场,被视为历史研究的基础资料。从《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可知建国前中国出版的电影刊物达300余种,它们是构成民国电影生态的重要肌理。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6年,历经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办报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对各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可謂成果丰硕:首先,多集中从新闻传播视角对《人民日报》研究,涉及新闻报道、写作范式、新闻史等方面[2];其次,《人民日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阐释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问题的新材料[3]。就《人民日报》与中国电影关系的研究而言,学者袁晞的《<人民日报>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较早涉足此领域的文章,此外,目前能查阅到的文章仅有学者李道新的文章《<人民日报>与新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对《人民日报》与中国电影关系的研究还显不足,若细致分析其中的电影信息,我们会发现《人民日报》为新中国电影营造了一个特殊的传播场域,作为政策、创作、批评等方面的风向标,其拥有着对新生的“人民电影”绝对权威的发言权。本文仅从1949年《人民日报》上的电影话语来透视新中国电影诞生之初的整体环境,理解它的生存空间。

一、对1949年《人民日报》电影文章的统计学分析

《人民日报》自创刊起就从未间断,对各类电影信息的报道,对历史资料保留得也较为完整。从《人民日报》历年刊载的电影信息看,不管是文章数量还是文章内容,1949年都是一个关键年份,是《人民日报》广泛关注电影的重要节点(图1)。

为证明1949年的关键性,笔者梳理出了1946-1950年刊载文章的数量。该数据是通过查阅《人民日报》得出,查阅方法包括文章标题和正文内容。以1949年为例,若从标题来看,仅有41篇文章,但从内容来看,则达463条,这类文章不只关注电影本身,还涉及到电影生态的多方面。因此,笔者的研究也包含后者。通过逐一阅读,笔者排除了很多无关的文章,最终确定为313篇。

若对1949年《人民日报》中电影信息的月份分布(图2)作考察,会发现下半年文章数量明显多于上半年,尤其是在10月之后,这说明建国后我党对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越发重视。1949年7月之前,《人民日报》共4个版面,从8月起增至8个,下半年文章的急速增多也与此相关。《人民日报》上的电影信息遍布各个版面,虽无专属的电影版面,但图3中的数据说明1949年的电影文章多集中第1-4版,共257篇,占全年82.11%。《人民日报》所展示的“想要”让观众看到的电影信息,已表明了它对电影特殊重视的程度。

在这个同时充满革命热情和政治角力的年代,影坛嬗变异常剧烈和复杂,在《人民日报》上书写电影已成为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表征。以《人民日报》的眼光检视这个历史的时刻,为1949年多元却同质的电影文化重绘一幅地形图是笔者的意图。笔者对1949年《人民日报》上的313篇电影文章做了粗略分类(表1),就篇数而言,最多的文章为“外国电影”“电影活动”“电影教育”“电影创作”等类型的报道,约占全年的75.40%。

就1949年《人民日报》电影信息报道数据的统计分析看,无论是报道数量、月份分布,还是版面情况,都是电影在1949年前所享受不到的传播待遇,《人民日报》对电影的关注与官方对电影宣传功能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1949年《人民日报》里的电影信息充分体现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以此强化电影在民众心中的重要性,1949年《人民日报》上的电影文章代表着官方理想化的电影样貌。

二、对1949年《人民日报》电影文章的内容分析

《人民日报》作为重要的机关刊物,根据党和政府的相关要求,刊发的文章多是对特定方针政策的阐释与宣传,为我们理解电影的“人民性”提供了历史的视点。重读《人民日报》中的电影文章,笔者更为关注那些建构“人民电影”的核心因素,包括政治的召唤、影像的构成、历史的对话,以及作品与观众、社会的互动等。之所以选择《人民日报》作为一个探索园地,既是由于它关于电影论断的权威性,还因为这种权威性、复杂性有待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1949年《人民日报》关于外国电影的文章最多。按照国家性质,可简单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前者如苏联、罗马尼亚、朝鲜、波兰等,后者如美国、英国等。相较之下,《人民日报》又主要集中介绍苏联和美国的电影,文章各46和19篇,内容涉及电影创作、放映、评论等多方面。关于苏联和美国的电影文章具有较为明显的倾向:对苏联电影是“宣传、拥护、学习”[4],对美国电影则是“批判”“肃清”[5]。对苏联电影的推崇既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逻辑的需要,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必要举措。苏联电影能给予新生的人民电影事业某种启示,既能“教育观众,使他们有可能从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影响下解放出来”,也能“教育已经参加和准备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知识分子,激发并且加强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同时还能“教育进步的电影、戏剧、艺术工作者”[6]。而美国电影的“题材则不外乎酒、色、财、气,这一切,都是用了美国式的低级趣味的技巧来掩饰它那反动的有毒的内容,并以此吸引辨别力不高的观众。”[7]除了从美学层面进行批判,《人民日报》还不遗余力地揭露美国对于本国、他国电影事业的迫害[8]。由此观之,建国之初的中国电影包含了对世界电影发展道路所做的选择。很显然,社会主义中国选择了一条“人民电影”的道路,苏联电影成为中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好莱坞电影却成为了被批判肃清的对象。这一孑然态度预示了建国后对世界电影的立场,无论它是进步的抑或狭隘的,1949年《人民日报》都将电影的“人民性”尊奉至了合法性的地位。

1949年的中国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民日报》可了解到该年高度频繁的电影活动,相关文章达81篇,占全年电影文章的25.88%。这些文章反映了如下现象:首先,看电影多作为政治会议、节庆、纪念日的配套活动[9],民众能在参加活动之余洋溢在光影的喜悦中;其次,电影院往往成为特殊的政治空间,许多政治活动在此举办[10];电影院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利用,除了放电影,多数影院还紧密配合时政进行宣传[11],比如演讲、放映幻灯片、举办图画展览会等。从电影管理看,1949年官方出台了众多的政策,既涉及对敌伪、国民党电影事业的接收[12],也有票价、税收等政策的制定[13],以及成立相关的电影委员会、社团[14]等。电影教育方面的文章集中展示了電影作为提高民众文化知识、政治素养的作用[15]。电影评论、电影新闻、国际交流方面的文章则集中于介绍国营厂电影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16]。

就电影创作而言,1949年1—9月我国共摄制故事片50部、舞台纪录片1部、新闻纪录片11部[17]。国营厂在1949年共完成故事片6部,新闻纪录片48本,翻译外国故事片3部[18]。相比这既定的历史事实,《人民日报》的报道选择性地集中于国营厂的创作,包括故事片、新闻纪录片和译制片,却没有一篇关于私营厂电影的介绍。故事片方面,《人民日报》重点宣传了“东影”的3部作品:《桥》《回到自己队伍来》《光芒万丈》,全方位地展示了“人民电影”的新面貌,以此说明“电影是一种有巨大说服教育力量的艺术武器,会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上有重大的作用”[19],并强调这些电影创作是“具体执行毛主席文艺政策、方向第一次创作的成绩,它给解放区的影坛以及未来新中国的影坛开辟了一条新路”[20]。此外,1949年还创作出了《百万雄师下江南》《富饶的东北》《大上海欢庆胜利》等军事、生产、政治等方面的纪录片,《人民日报》上的相关报道多为说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领域逐渐恢复正常,人民洋溢在全国解放的喜悦之中。译制片方面,1949年的《人民日报》主要介绍了译制片的创作动态和制作方法[21]。

总的来说,1949年的《人民日报》记录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瞬间,以其权威影响力建构了一种崭新的电影样貌,呈现了这一“包孕性顷刻”的多重景观,全方位的报道涉及电影创作、电影新闻、国际交流、外国电影、电影评论、电影管理、电影活动、电影教育、电影广告等多个领域。《人民日报》揭示了通过文字进行另类历史书写的可能,即用一种“人民”的方式对银幕内外的电影化体验进行强调。1949年《人民日报》对“人民电影”的推广和对健康银幕形象的倡导,形塑了建国初期的电影文化。

三、1949年《人民日报》对于“人民电影”的建构策略

在1949年这样特殊的时刻,政治观念、公众感知和个人想象被汇集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召唤结构。从上文的分析,可知《人民日报》中的电影报道是有选择、有偏重的。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文章内容探讨背后的建构策略,并联系建国后的历史事实来思考建构效果,审视《人民日报》所蕴含的意识形态。

首先,官方试图以《人民日报》的权威性来重塑历史的革命化。“记忆的行为和功能被转移到文字身上,托付于它并由此外化”[22],对于“人民电影”根基的找寻确认足以说明这点。“人民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人民电影”来自何处,《为人民电影事业而奋斗》一文就为读者阐释得很清楚。文章认为:“人民电影,迄今(1949年)为止,只有短短的十一年的历史,开头几年‘都是在缺乏近代水电设备的困难条件下进行工作的。直到一九四六年,接管了长春伪满映制片厂,才着手建立了第一个制片厂 —— 现在的东北电影制片厂 …… 从无到有、从坏到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23]《人民日报》的这一观点与1963年《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历史叙述一致,强调“人民电影”是以“延安电影团”为始,对“人民电影”的历史认定与建国后的电影运动、价值判断有着紧密的关系。

其次,二元对立是《人民日报》中电影叙述的重要策略。《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媒介话语基本上是从属政治、并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服务的。为了建构政权的正当性、历史必然性,《人民日报》明显表现出了它的“爱恨情仇”,选择性地强调革命化的历史。具体来说,《人民日报》的建构策略包含国际政治形象的对立塑造、新旧社会电影图景的类比。国际政治形象(尤其是美国与苏联)的对立塑造前文已有论及,在此不再赘述。新旧社会电影图景的类比意在凸显新生人民政权的光辉形象,比如在“南京解放以后,美国的大腿片,强盗片,夸张白种人的片子销路不大好,青年们最欢喜看苏联或解放军的有教育意义的片子了,其次就是中国的一般电影片,这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变化”[24]。二元对立的话语逻辑明显地批判了那些娱乐性、普世性的作品,也抹杀了民国电影的光明面,这是“人民电影”建构策略的内在要求与结果。

再者,强调电影创作的正确性、纯洁性也是1949年《人民日报》报道的基调。在一系列的报道中,《人民日报》都主张电影创作应注重“思想性、原则性、阶级性、党性”,严厉指摘那些“无思想、无原则、错误思想或坠落思想及脱离政治”[25]的作品的有害性。对于正渴求建成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国家的新中国而言,彼时急需创作出反映“人民大众解放斗争和建设的经验”“鼓舞劳动热情和加强胜利信心的教育”[26]的电影作品。《人民日报》就“人民电影”的性质做出了非常明确的阐释,强调“人民电影”是“人民的事业”“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艺术必须服从于政治”和注重“电影工作者的阶级立场、群众观点与集体创造”[27],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基本确立了“十七年”电影命运的走向。

1949年《人民日报》中的电影话语证明了政治局势对艺术的渗透,在这里,多重意义相遇并发生碰撞。这段历史包含了“人民电影”身份的自我指涉,新旧文化的对垒,以及对崭新叙事电影语言的探寻和对电影共同的热情,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种“人民性”的电影体验——在建国初的中国,《人民日报》的这种功用是其他各种媒介无法企及的。

结语

本文就1949年《人民日报》上的电影信息作了简要梳理,以此重唤建构“人民电影”的官方记忆,这些电影话语表述中的观点或隐或现地指明了“十七年”电影的发展方向。重返《人民日报》,有助于我们理解官方所建构的电影史脉络。1949年,作为一个更替和开始的关键点,《人民日报》的选择性建构是错综复杂的形态和观念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关于包含在媒介资料中话语陈述的重要问题并不是它的真伪,而在于它意味着什么。很显然,1949年《人民日报》上的电影是经过“剪刀加浆糊”[28]而建构出的历史,一维化的文字助长了记忆的冷漠,若想更为全面地认知历史现场,我们有必要借助大众心灵史、口述史、日常生活史、文化史等,来触动历史深处的毛细血管。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87.

[2]如王晓冬.党报的传播语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7;廖迅乔.认知视角下《人民日报》社论(1966-1971)的批评语篇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3]如朱进.《人民日报》广告与社会变迁(1949-1959)[D].安徽大学,2016.马研.《人民日报》、《文艺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0.崔萌.建构与误读:1950至1970年代《人民日报》话语中的美国形象[D].首都师范大学,2013.等。

[4]宣传苏联、拥护苏联、学习苏联.人民日报[N],1949-11-01(1).

[5]肃清美英有毒影片,上海各界纷纷提出检举,要求政府严格检查取缔.人民日报[N],1949-09-21(2).

[6]刘念渠.论苏联电影对于我们的积极作用.人民日报[N],1949-03-28(4).

[7]茅盾.美国电影和苏联电影的比较.人民日报[N],1949-10-30(5).

[8]如读报辞典.人民日报[N],1949-01-14(3).

[9]如金凤.平市儿童欢度节日十八家电影院免费招待儿童公园名胜开放让小朋友参观.人民日报[N],1949-04-04(1).

[10]天津天津军管会所召开的座谈会就是在电影院举行的,见天津军管会召开座谈会征求工人对复工的意见.人民日报[N],1949-02-07(3).

[11]如武汉人民欢腾歌舞庆祝赞颂开国盛会.人民日报[N],1949-09-23(4).

[12]如上海军管会接管电影厂.人民日报[N],1949-06-05(1);重庆市接管工作按系统顺利进行.人民日报[N],1949-12-18(2).

[13]如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令兹制定北平市公共娱乐场所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之市秘字第一五六七号.人民日报[N],1949-08-17(4).

[14]如柏生.全国影协成立电毛主席朱总司令及解放军致敬.人民日报[N],1949-07-27(1).

[15]如波.平市各公营企业职工积极学习革命知识.人民日报[N],1949-03-18(2).京各影院加映防鼠疫片.人民日报[N],1949-10-29(4).

[16]如古今.“桥”为我们开了路.人民日报[N],1949-6-9(4).我赠波七部影片全波各地将放映.人民日报[N],1949-07-30(1).

[17][18]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综合卷(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21,345.

[19]“桥”-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艺术片.人民日报[N],1949-05-14(3).

[20]李篁,谦.中国影坛的新作——介绍东影艺术片“桥”.人民日报[N],1949-06-01(4).

[21]文化动态:东影翻制苏联影片“俄国问题”即出厂.人民日报[N],1949-12-03(3).季普.华语对白的苏联影片制作法.人民日报[N],1949-12-24(6).

[22][德]阿莱达·阿斯曼著.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06.

[23]刘念渠.为人民电影事业而战斗.人民日报[N],1949-09 -25(5).

[24]梁希.南京的今昔观.人民日报[N],1949-07-27(6).

[25]萧三.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思想水平是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人民日报[N],1949-01- 20(4).

[26]陆定一.欢迎苏联电影.人民日报[N],1949-10-30(5).

[27]刘念渠.为人民电影事业而战斗.人民日报[N],1949-09 -25(5).

[28][英]柯林武德著.揚·冯·德·杜森编.历史的观念(增补版)[M].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54.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建构文章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