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怪怪奇奇的古石传说(下)

2019-10-19 02:39吴雨洁byWuYujie
宝藏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怪石赏石崇拜

文/吴雨洁 by Wu Yujie

志怪传奇,古已有之。有关石头的,更不鲜见。

今天人们谈到离奇的怪石故事,往往先想到《聊斋志异》的“石清虚”。但古代关于怪石的故事可多了去了,有些令人惊愕,有些令人捧腹,有些让人莫名其妙。从这条线索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古代社会中不被人重视的一种“志怪型”的赏石传统。

一、志怪型赏石的转折

如果你是从这个系列的第一期看到这里的朋友,会发现到了宋代,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直绵延不绝的“志怪型”赏石传统突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怪力乱神的内容一下子变少了。赏石从宋代开始,变得更科学,更客观,这或许与宋代的整体社会环境有关。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在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宋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水平。这一切不仅表现在数学、天文、制造科技等方面,也渗透在地理学、地质学之中。

题名:【天工律韵】 石种:大湾石

如果我们对宋代的赏石诗文进行总体分析,会发现相对于前代来说,志怪型赏石文章出现的比率可谓断崖式下跌。或许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人们的认知角度发生了变化。譬如我们上期谈到的《梦溪笔谈》和《云林石谱》,还有我们没有谈到的《太湖石志》《洞天清录》……这些宋代文献都倾向于用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描述怪石的形态,分析怪石的成因。

除了用科学眼光分析研究怪石,人们的兴趣点还普遍转向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是怪石上所承载的前贤轶闻,譬如米芾拜石、苏轼赏石、花石纲轶闻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后世,成为赏石文化的主旋律之一;二是由赏怪石上升到品味人生哲理。在苏轼的前后《怪石供》的带动下,这一点也在后世蔓延成风。

如果说宋代之前的1000 年中,志怪型是赏石的绝对主流的话。那么从宋代开始,科学型、掌故型、哲理型赏石已经后来居上,渐渐成为赏石的主流话题。

明代是我国古代印刷的全盛时期。主要表现在:“雕版印刷技术更为成熟,涌现出一大批图版雕刻高手;除雕版外,木活字、铜活字广泛应用;专用印刷字体成熟并广泛应用;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印刷规模大、品种多、地域分布广”。印刷技术的普及,也间接说明了中国第一本赏石图谱——《素园石谱》在明代诞生的原因。

因为《素园石谱》的大多数文字资料都辑录自前代赏石文献,所以其中不难找到前代大量的志怪内容。如《舞石》《达摩石》……但不同之处在于:编者以一石一图的形式,按照心中想象对石头进行了具体描绘,将过去志怪笔记里幻想的内容物化成图,也完成了志怪型赏石历史上首次统一的视觉表达。而另一方面来看,图案对于中下层群众的传播效果,显然是优于文字的。这也有利于志怪型赏石在中下文人阶层和市民阶层的普及。

题名:【虔诚】 石种:长江石

这种普及所诞生的最著名作品,当数蒲松龄《聊斋志异·石清虚》一篇。

小说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叫邢云飞的石友无意中在河里打捞了一块绝佳的透漏怪石,此石每逢阴雨天,就孔孔生云,远远望去如同塞了绵絮一般。有豪强听闻此石的存在,便上门跟邢云飞夺石。无奈抱石的仆人失手将石头坠入河中,派了多少人重金悬赏都无从寻觅。可是奇怪的是,邢云飞却能清清楚楚看到石头就躺在河中,于是他将它打捞上来藏于内室,再不轻易示人。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叟登门求石,并说明这石上有九十二孔,即是邢云飞的阳寿。原本此石要三年后才能出世,如今邢云飞爱石甚切,只能减去阳寿三年,遂用手指捏合掉石上三孔,实为八十九之数。

此后,小偷要偷去此石,达官要抢去此石,都遭遇了不同形式的失败,这块石头就像认了主一样,无论如何波折,最终都会回到邢云飞的身边。邢云飞八十九岁逝世,死后有人盗墓夺石,此石依然不从,碎为四瓣,终归邢家坟茔。

这个故事,显然将文人赏石的风俗与百姓心中原始的怪石崇拜合二为一。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历代许多志怪传统的蛛丝马迹。首先,石头能感知天气,这是一种非常悠久的志怪传统,我们可以对应联想到南朝荀伯子的《临川记》里那则石通阴雨的笔记。其次,怪石上的文字是一种天授资格的表征,这个旧例也在《石清虚》上复现,石上有文字“清虚天石供”即是此例。再次,怪石有灵的传统也进行了一个升级,珍爱怪石的好处从利益福报变成了知音般的一生相伴。不得不说,这其实是文人意识对怪石有灵传统的一种改造,将爱石的奖赏变得更含蓄、清高、充满风骨。

题名:【浪淘月华】 石种:大湾石

题名:【笑傲江湖】 石种:大湾石

回顾中国赏石史上的志怪传统。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由先秦至唐,原始赏石艺术的主流就是灵石崇拜。拥有话语权的书写者们普遍相信奇特的石头可以预报天气、预兆世事,乃至诊疗疾病、影响祸福……怪石变成自然神秘力量的代言人,在人世间扮演着一种不可被认识、使人充满敬畏的神灵形象。

由唐至宋初,是志怪传统转型的肇始期。这时候有着两股潮流,一方面,依然延续怪石有灵的传统,诞生了不少新的传说。而且相对于上一个阶段来说,这一时期的怪石显然跟人世间的具体利益捆绑得更紧密。另一方面,专业的赏石审美兴起,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以更纯粹的“审美眼光”审视石头,而不是带着原始崇拜的色彩。这一变化,其实质就是在为赏石的志怪性、神秘性祛魅。也正是依托这一小小的转变,赏石才得以从原始崇拜中解放出来,迎来真正意义的赏石文化。

宋代是赏石的志怪型传统的一个大转折期。从前作为主流的志怪传统至此式微,人们的兴趣点逐渐转移到赏石所承载的地质科学、哲理启发,乃至历史轶闻。从此,科学型赏石、哲理性赏石、掌故型赏石开始抬头,并在元明清三代发展成赏石文献的主流思维。

这也是中国赏石文化的得天独厚之处。虽然世界各地都有灵石崇拜的传统,但中国人真正把石头从崇拜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属性和解读空间,赏石文化由此勃兴传扬至今。

题名:【明心】 石种:大化石

虽然依托科学普及、文化昌明,赏石的原始崇拜性早已被削弱。但时至如今,赏石的志怪传统仍然流淌在中国文化的血液里,无论是风水上的“靠山石”,还是民间崇拜的“石敢当”,都是怪石有灵传统的延续。

无论你信与不信,在潜意识里,或许都有对于怪石的那一分敬畏与仰视。正是这一点传承,让赏石又有别于其他珍玩。它从来不是等着人垂怜的玩物。一个“供”字,无意中暗示了数千年来人们对怪石有灵的衷心信仰。

猜你喜欢
怪石赏石崇拜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峡谷的秘密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赏石谈艺录
我崇拜的那条“龙”
巫山怪石——天岩记
古埃及人的圣甲虫崇拜
我的爸爸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