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效课堂图像组合使用方式初探

2019-10-19 03:08陈诗
考试周刊 2019年71期
关键词:分布图水资源景观

陈诗

摘 要: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无可替代。地理图像一般可分为景观图、区域地图、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统计图、模式图、剖面图等不同类型,每一类图像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在读图、析图时需要的主要的思维能力也不同。地理问题通常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有时使用单一图像难以解决,就需要各类图像的组合使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各项信息,得出结论,这无疑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地理課堂图像组合的类型主要有同类图像的比较式组合、不同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组合、不同图像的层层递进式组合。

关键词:地理有效课堂;图像组合;比较式;集中提炼式;层层递进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其实质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形式的创新,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图像包含的信息量大,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往往比单纯阅读文字便捷许多,所以使用图像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且图像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其使用最能体现地理课堂的学科特性;这样图像在地理课堂上的作用无可替代。

地理图像依其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景观图、区域地图、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统计图、模式图、剖面图等类型。每类图像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或侧重展示地理景观,或侧重表示地理分布,或侧重揭示地理规律。同时每类图像在读图、析图时所需要的主要思维能力也不同,有判断、比较、推理、综合、分析、计算等。地理的许多问题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单一图像包含的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到各类图像的组合,如此有助于学生快速突破问题的思考瓶颈,提升地理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对此,笔者结合日常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图像组合使用方式的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 同类图像的比较式组合

所谓比较,即对比两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异、同点。比较能给学生带来较强的冲击力,有助于加深印象;而且比较思维还是进行判断、推理、综合分析等高级思维的基础。同类图像由于侧重展示的角度相似,是培养学生地理比较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现举例说明。

(一) 景观图比较

景观图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在传递地理信息的同时,还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对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初中生的地理教学中,景观图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景观图的比较使用常常能起到单一景观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要说明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笔者使用了“哭泣的胡杨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两张对比景观图,同时加上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直观地感受到世界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的现象,为进一步加深认识水资源的其他特征做了良好的铺垫。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七年级上册“发展与合作”一节中,可以用景观图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交通出行、校园环境、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比较中进而归纳、推理出两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 区域地图比较

区域比较是记与忆地理知识的捷径,这种比较的最佳方式是读不同区域的区域地图。区域地图信息丰富,是认识地理区域各要素的重要载体。在进行区域地图比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比较的区域等级大体相当;二是两张区域地图所呈现的地理要素相似。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张区域地图才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由于区域地图较为抽象,一般适合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高中生。如人教版高中必修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节中,就可以将教材中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两张区域地图同时展现。我们看到这两个区域等级相当,且图中都包含经纬度、地形、河湖、气温、降水等要素,可比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提取出长三角与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差异的信息,为进一步归纳、推理出上述差异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奠定基础。

二、 不同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组合

地理课堂中有时要说明的问题综合性较强,一张图像难以将所有信息完全展示,这时就需要用到对多张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组合。由于每张图像常常只有部分内容与问题相关,就要求学生从每张图像中提炼出有用的部分,再综合起来完成所要求的信息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集中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所谓集中思维,指的是把问题的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组合应用较为广泛。

例如人教版高中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一节中,对西北地区的描述是:“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此描述涉及西北地区的轮廓、方位、非季风区的特征、降水量特点和干湿地区归类,信息量大。若让学生以背诵方式识记,则陷入“填鸭式”教学的泥潭;若单靠读课本“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片的信息量又不足。此时就要用到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组合。在屏幕上同时展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中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400 mm强调显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提炼出相关有效信息,完成对西北地区范围这一知识点的完整建构。也许有老师会指出,中国季风区分布、降水量分布、干湿区分布等知识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习,属于学生的背景知识,此时不需要再次展示。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九年级地理学习的断层,高一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率相当之高,所以此时有必要进行组合展示,一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二来又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不同图像的集中提炼式的组合还常见于对复杂图像的分解中,有利于化解难点、降低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八年级下册“北京”一节中,教授北京地理位置时,如果选择囊括北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区域地图,学生无疑会觉得困难。此时可以将地理位置的三个维度进行拆解,用图像的组合来实现。从“北京市略图”中能读出北京大致的纬度位置是40°N,属于中纬度;从“中国地形图(局部)”中可以读出“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的海陆位置;从“中国省级行政区分布图(局部)”中可以找到河北省、天津市是北京的相邻省区。这样把北京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组合起来,就完成了对北京地理位置的完整描述。

三、 不同图像的层层递进式组合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同化理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认知的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地理事物诸要素之间常存在着复杂的因果联系,在解决此类教学问题时,可以选择使用層层递进式的图像组合方式。教师在图像呈现的次序和问题的设计上体现适当的梯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环环紧扣、逐步推进的问题系列,由果溯因,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伸、横向拓展,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规律、揭示地理成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思维都有莫大好处。层层递进式的图像组合与集中提炼式的图像组合表面看上去有很大相似性,似乎都是多种不同类型图像的组合使用,实际上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差别:集中提炼式侧重学生对图像信息的组合,图像之间更多地体现为并列关系;层层递进式侧重用后一张图像解释前一张图像,图像之间更多体现出因果关系。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一节中,针对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用图像的层层递进式组合来找出规律、揭示原因。首先用闽江水、甘肃某地干涸地表的景观图对比,让学生获取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感性认识;接着展示“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图”,找出中国水资源分布南丰北缺的特点,以及最缺水的是西北、华北两个地区。此时学生已能掌握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那形成这一地理现象的地理成因又是什么呢?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际,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从自然角度让学生解释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的原因和西北地区缺水的原因,同时又会产生新的悬念——华北地区降水量不少,为什么缺水也很严重呢?此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统计图”,证明华北地区确实缺水严重;接着展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学生则豁然开朗,能够认识到华北地区缺水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与西北地区的缺水情况成因不同。这样,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层层递进式的图像组合,学生根据资料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产生新问题,再不断根据新的图像资料将新问题解决,在大脑中建构起牢固的知识链条,深刻认识了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规律和成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层层递进式的图像组合不仅局限于单张图像间的因果关系,还可以表达图组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常用于揭示区域各要素的联系。如七年级下册“巴西”一节中,在教授巴西人口分布特点这一知识点时,就能得以充分体现。首先展示“巴西人口密度图”“巴西地形图”的图像组合,学生综合可以得出巴西人口分布特点。这时就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反而人烟稀少呢?此时,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局部)”“热带雨林气候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热带雨林景观图”的图像组合,学生经过综合、提炼、推理等思维过程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在地理教学中,图像的使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在解决许多地理问题时,单一图像常常难以胜任,需要多种图像不同形式的组合。当然组合的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之外还有很多,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入挖掘。图像的组合使用对于提高地理课堂的地理性、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都有重大作用,应在地理教学中得以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袁书琪,郑耀星,刘恭祥.地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50-53.

[2]詹召伟.图表解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54-55.

[3]夏秀丰.中学地理图像迁移能力的提高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婧虹.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下旬,2012(2):106-107.

[5]陈家瑜.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运用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5):106.

[6]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分布图水资源景观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景观别墅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贵州十大地质公园分布图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中国癌症分布图
左右江水冲石器采集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