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新时代的新引擎

2019-10-20 09:26
新材料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技园大学服务

从1991年东北大学科技园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科技园从无到有,模式日益多元,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入新的阶段,大学科技园必将成为培育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队伍和承载平台。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纵深发展阶段,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是推动高端创业、跨区域创业、硬科技创业的关键。大学科技园作为能够链接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创新型产业组织,能够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障碍,促进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充分流通,形成主体多元、要素丰富、机制灵活、运行有效的创新创业微生态。

创业型大学是国家创新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是创新生态中的重要源头。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促进“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推动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大学科技园将能够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以服务提升企业的科技内涵,培育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源头,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以发展大学科技园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1 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大学科技园大致经过了起步探索(1989—1998年)、规范发展(1999—2009年)、稳步推进(2010年至今)3大阶段。发展至今,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不断壮大、模式日益多元、管理逐步规范,自身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1.1 我国大学科技园数量全球最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高校自办的3级大学科技园体系,数量居全球首位。截至2015年,共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其中孵化面积392万m2。在区域布局上,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百所高校,其中华东地区、华北地区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北京、江苏、上海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超过10家,位居全国前3。

1.2 建设与管理运营模式多元共存

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从最初由高校自主探索的“一校一园”建设模式,逐步发展为高校、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进而形成“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多种的建设模式。同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机制也从高校主导发展到高校主导、政府主导、市场化公司管理等多种形式共存的模式。以高校主导运营的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以政府主导管理的深圳虚拟大学科技园,以及采用市场化管理的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都是其典型代表。

1.3 依托学科优势形成特色科技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而建立,多数集中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形成了以理工科大学为主、专业学科大学为辅的发展格局。其中,理工科重点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主力军,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成了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一批高科技领域大学科技园。同时,农业类、林业类、财经类、体育类、海洋类等大学也结合自身学科定位探索建设了一批特色大学科技园。

1.4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呈现梯度差异

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认定批次不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层次不一,呈现出梯度发展局面。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等发展较快的园区已经形成良好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在外地设立分园、将管理服务模式输出等方式进行网络化布局。西南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学科技园等通过先行先试,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探索形成了特色经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大学科技园成立较晚,仍处于建设和初期发展阶段。

2 新经济时代大学科技园的新功能

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阶段,科技革命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全球创新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推进,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挥高等院校源头创新和科技创业领军作用成为重要任务,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推动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加快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新兴产业主导权以及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重要功能。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产学研融通创新、科技型创业企业孵化、科技服务集成供给、开放合作生态”等战略功能,打造科技创新创业栖息地,营造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科技、经济、教育的融通创新,发展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件以及地区创新生态的重要源头。

2.1 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

当前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發展带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创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创新的风险及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升高,需要通过企业、高校、政府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形成共同分担创新成本和风险的制度安排,促进技术、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高校、企业、政府的重要桥梁,就是这一制度安排下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应主动承担起进一步加强在创新主体之间的纽带责任,协调集聚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各类园区等创新主体,构建以前沿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组织方式,促进高校创新源头资源的释放,推动应用基础研究,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对接融通。

2.2 促进科技型创新创业

创业企业孵化是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在全国“双创”工作如火如荼的过程中,科技型创业成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类型。同时,科技型创业对高端技术人才、专业设施条件、专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创新源头,能够发挥高校专业学科优势,整合和利用高校专业仪器设备条件,发现和培育技术创新源头,打造硬科技创新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平台。同时能够进一步挖掘高校师生、校友等科技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潜力,在创业孵化的服务中,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家。

2.3 科技服务集成供给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直是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功能。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迭代,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企业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升级,科技服务链条不断延伸,科技服务集成已经成为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科技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科技园要发挥链接高校、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的能力,围绕创新链条集聚和整合高校科技及社会服务资源,形成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投融资服务等专业集成供给的科技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服务的系统化、生态化,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科技创新风险。

2.4 构建开放发展格局

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加快,创新技术复杂程度增加,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难以在单个产业、区域甚至国家内完成,协同创新与开放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深入与区域企业及产业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向区域转移转化。同时要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机遇,链接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区域产业向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全球开放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3 创业型大学与大学科技园

创业型大学是具备强烈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商业化能力的新型大学,它通过拓展传统教学与科研职能,扮演区域知识创新主体角色,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型紧密合作关系。创业型大学不仅能够培养输出大量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具备创业能力技巧的创新人才,也能创造前沿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及面向国家、企业、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知识,还能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师生创业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因此,创业型大学已成为众多大学转型发展的方向。

无论是在前期创业教育、中期创业预孵化还是后期创业的实施支持,大学科技园均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大学科技园还是创业型大学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型人才输出的主要平台,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创业型大学乃至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3.1 创业教育与大学科技园

无论是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主管部门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要求来看,大学科技园都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创业型大学尤其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创业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创业教育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业培育引导及创业实施支持等构成,理论教学主要由各二级学院及专设的创业学院完成,剩余部分主要由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创业实践基地等承担,其中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的资源要素集聚、场地空间构建、体制机制突破、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方面都最有优势。无论是全球范围内的斯坦福大学、华威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还是国内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及其设立的系列机构都成为创业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大学科技园支持创业教育的形式包括:一是通过整合各类校友资源、政府资源、行业资源,集聚大批创业导师,为学生开设各类创新创业沙龙、论坛及开展创业辅导;二是举办各类创业训练营及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水平;三是设立各类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专业化众创空间及各类创业实践基地;四是设立创业俱乐部、创业交流中心等平台促进校内师生的交流合作。此外,还有部分高校甚至由大学科技园牵头组建创业学院。

3.2 创业实验室与大学科技园

以往,高校在中期创业预孵化环节有所缺失,大学科技园更加关注已注册公司的创业团队或处于初步扩张的成长型企业。近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各种类型的创业实验室,将大学生创业工作从面向已设立公司的创业企业,延伸至面向潜在创业者、有创意或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为学生在注册公司之前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预孵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氛围,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部分高校将创业实验室纳入大学科技园范畴,与大学科技园共同构成完整的创业孵化链条。

整体来看,创业实验室为学生创业项目建立挖掘、培育与退出机制,在培育方面主要提供场地支持、商业模式验证支持、创业导师辅导、创业培训及人力资源、法律、财务等完善的创业服务支持。如宁波大红鹰学院商业模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商业模式感知与激发(在线案例库、在线模拟系统、线下培训讲座)、商业模式验证与修正(创业项目头脑风暴会、线上验证)、商业模式实施与支持(训练营、场地、創业导师、专业服务等),而浙江大学E-WORKS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创业辅导(创业辅导员、校外创业导师)、创业培训与训练、人力资源等服务。

3.3 大学生创业与大学科技园

支持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之一,大学科技园与孵化器的转型变革一样,也经历了由以提供场地空间为主向提供场地、资金、创业导师等多服务模式转变。但整体来看,高校师生创业相对缺乏市场意识、商业化设计能力偏弱,且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等资本在高风险的背景下对高校创业长期缺乏投资意愿,师生创业在融资环节及外部优质资源链接环节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与普通孵化器不同的是,大学科技园需设计更加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系列服务内容及方式。

从当前创业型大学的大学科技园做法来看,一是鼓励师生共同创业及支持研究生创业,尤其是支持师生利用已有科研成果进行高技术创业;二是设立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等预孵化平台来培育与引导学生创业,为注册公司进行创业打基础;三是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大学生创业;四是实施多导师制,在配备校内导师的同时,引入外部导师辅导学生创业;五是在大学科技园设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及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类低价或免费的技术支撑服务;六是建设线上创业网络(平台),汇聚以校友为核心的各方资源;七是吸引优秀毕业生及外部人员创业。

4 对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的建议

大学科技园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挖掘自身优势,服務国家战略,推动源头创新,提高高端创业孵化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服务集成,加快融入区域创新生态,成为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4.1 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

大学科技园要增强创新源头成果供给,吸引和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效衔接,推动多主体、跨学科、前沿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4.2 提高创业孵化能力

大学科技园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高校实验仪器设备、检验检测平台的硬件资源开放,提高专业孵化服务能力,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实施精准孵化。要通过开展创业训练营等形式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创业项目成功率。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要积极建设孵化器、技术中试基地、加速器等载体,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载体。

4.3 加强精准服务供给能力

大学科技园围绕提升创业者洞见能力、创业企业创新资源链接能力两大核心,提升服务的专业化、集成化、平台化。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在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与跨界教育,建设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导师团队。二是要探索平台化治理模式,加强第三方服务资源的链接,集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多元化服务资源,形成集成化、生态化的科技服务能力。三是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集成服务模式。

4.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科技园要围绕高校创新发展需求,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搭建创业实验室,共建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创业思维、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搭建高校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加快培育一批适应跨界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应用型、开创型创新创业人才。

4.5 加快融入区域创新生态

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设立分园、品牌共享、服务模式输出等多种方式进行多点布局,促进高校创新资源进一步辐射外溢。通过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区域创新源头。同时要积极链接国内先进地区、国际知名地区高校、企业等创新要素和资源,加速世界级创业团队、资本、技术的双向开放和流动,提高区域创新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科技园大学服务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至善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