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式镜中的“山字纹”镜研究

2019-10-20 09:15闫园园
艺术大观 2019年28期

闫园园

摘要:楚式镜在中国铜镜史中具有举足若轻的地位,“山字纹”镜作为楚式镜中占据大量份额的一支,总是成为学术界争相讨论的话题。山字镜中“山”的含义不是没有特殊含义的存在,也不只是青铜器雷文的演变以及仅是以“山”字进行装饰,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当时民族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包含宇宙山川的社会意义以及文化体系的体现。

关键词:山字镜;类型特征;人文思想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封建制全面取代奴隶制而确立,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加速了人们社会思想和生活习俗的改变。随着“礼崩乐坏”的不断发展,象征权力的青铜器逐渐式微,日用青铜器得到大量发展,其制造工艺不断精进,新的铸造技法层出不从。除了工艺方面,社会的动荡变革反而激发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楚系文化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从而更好地吸收了其他文化,加之对周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更加繁荣丰富。丰厚的文化底蕴促成了楚系青铜器成为青铜器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器制造时期。

楚式镜作为楚系青銅器的代表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楚式镜早期叫作“淮式镜”,因其最早出土于淮河流域而得名。建国之后,淮式镜出土的地区集中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且这些地区都是当时楚国统治的领域,所以将其改称为“楚式镜”。据《长沙楚墓》中对所挖掘的2048座楚墓记录,出土的楚式镜有485件,其中“山字镜”就有100件。根据“山字纹”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八山镜,其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四山镜。

一、山字纹镜的类型和特征

山字纹铜镜的基本特征是:外轮廓为圆形,主纹为“山”字图案,副纹常有变化,但以花瓣状居多;副纹以其特有的形式配在山字之间。不同数目的山字,其铜镜的特点也不一样,其具体特征如下图所示。

由表格中的显示可以看出,山字纹数量不断增加,据现有文献显示,最多为八个山字的组合,每个山字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式样。每个山字都是内凹外凸的制作工艺,山字与山字之间有一条连接线,将所有的山字连接成一幅完整的结构,并且这些结构线是组成了“五角星”的形状。底纹中的每一条纹路,都和水中的波浪线一般,整副镜面的图案就像山河、景物的再现。

二、楚系文化特征

楚国的文化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发源于江汉流域,(图2)但若是追根溯源的话,笔者认为应该将目光朝历史的前段延伸。《史记·楚世家》及《国语·郑语》都提出楚国的祖先是祝融,楚人是祝融的后裔。《左转·僖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一封地的君主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惹怒了楚人,随之被灭国。可见祝融在楚人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众所周知,祝融是火神、雷神,掌管四方神灵。楚人对祝融的尊崇也可以看作是对天象,宇宙的向往。

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在他们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代表。目前出土的楚国文物中以凤作为图样地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并且在当时别的国家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屈原的《离骚》中写道:“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就是写的凤鸟。但是凤鸟本身是不存在的,它的原型是山雉,楚人将天地间的生灵幻想为具有图腾意识的珍禽,表达了楚人对万物生灵的珍视,也表现出他们高尚的文人素养。这些深植于楚人内心的文化潜意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楚人,形成了楚人的心理定式。在制作铜镜时,这些积淀起来的文化素养必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三、“山字纹”的社会含义

从山字镜的构成特点可以看出它是对楚国的山川地貌进行艺术性的处理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是凝结了楚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而之前的日本学者驹井和爱认为山字镜中的“山字纹”并无特殊含义,只是一种文字的装饰存在。笔者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楚国青铜器上一种纹饰的产生、发展、成熟一定与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民族图腾以及氏族背景下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前文论述到,楚国的民族信仰是远古神灵,也是对自然万物的珍视,所以在代表本国的青铜器上将山川地貌、包含万物的宇宙观念变现出来是什么自然的。《淮南子·地形训》中提道:“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种对山川神灵的崇拜,求雨祭山的传统应是从远古时期流传到汉代的。

综上所述,笔者可以得出“山字纹”的表现含义有如下几点,表现出楚国特殊的地理结构和特点,图腾意识强烈;楚人的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和逐渐增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楚人对于氏族文化的继承与推崇,展现了强大的宇宙观;表现出楚人对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增强多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表现了楚国社会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发展的走向。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山字纹”的简略分析,和山字纹铜镜纹样变化的把握,探究其所传达出的深层含义,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无法对楚国时期的社会面貌有一个准确而详细的把握另外,笔者所接触到的铜镜资料全是出自书本中,没有实物照片,所以无法对纹样有更清晰的认识。鉴于此,笔者认为今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后,会在现有的研究结果上增加新的社会学和人文思想的认知,也会提出更加有力的证据证明本文的观点。除此之外,“山字纹”铜镜的代表含义还有待发掘,以及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值得深究。本文确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万全文.文明之光——楚国的青铜器[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3]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

[4]张正明.楚文化史·第一章 楚文化的渊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宋康年.战国山字镜“山字纹”寻根溯源[J].大众考古,2017(12):33-34.

[6]杨晔.战国山字纹镜探源[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00):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