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密宗经典《西藏度亡经》的流传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探析

2019-10-20 21:46卡岗项秀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4期

【摘要】:本文应用文献学与宗教学的理论知识,将《西藏度亡经》的流传与各个派系中的传承师系为线索,尝试探讨国内外学术界对《西藏度亡经》的整理、翻译以及相关研究状况,从而提及它在东西方生死文化交流上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度亡经 中阴 嘎玛岭巴

藏传佛教密宗文献《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闻教解脱经》或《寂忿尊密意自解脱甚深法》是一部西藏佛学名著。度亡经为藏文bar do thos grol一词,是“通过在中阴状态中的听闻求得解脱”之意,它是一部对死亡过程与中阴过程的详尽描述,诵念此法使处于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境域的亡灵识得正道,往生极乐,防止堕生恶趣为宗旨的密法仪轨书籍。在书写时间上,《西藏度亡经》追溯至8世纪的西藏古籍文献,系8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创作并翻译成藏文,至14世纪末,宁玛派大师仁增噶玛岭巴以“伏藏”形式在拉萨干布扎山掘出。之后这部著作广泛流行于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并成为藏族超度亡灵和殡葬仪式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佛经,也是一部反映藏族生死观的经典著作。

藏文文献数目巨大,种类繁多,每所寺院的藏经阁都有堆积如山的藏文经卷。藏族学者才让先生谈到:“近年来,藏文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乃至出版,出现了井喷式的现象,一套古籍丛书动辄几百册,甚至上千册,其中多有不为人知的手抄本,仍然保持着其文本形成时的原始状态。” 按藏族传统的文献分类法,《西藏度亡经》归纳为宁玛派经典著作中。宁玛派教法提倡“九乘”法,《西藏度亡经》属于无上瑜伽密的教授部(教授部、心部、自在部称之为三部)即大圆满法,是《寂忿尊密意自解脱甚深法》“七部所依法”(rgyab chos pod bdun)中关于中阴的闻教解脱经,并且归类为“五大自解脱经” (ma sgom chos lnga)之一。其阐述内容与渊源可以追溯至密宗续典与伏藏两大经典。

自8世纪莲花生大师中阴教义传入西藏后,宁玛派中不同的派系都传承了这一教法并形成具有各自独特的教法系统。仁增噶玛岭巴掘出成为“伏藏”的《西藏度亡经》正式成书后更为广泛流传,从藏传宗派上看,宁玛派和噶举派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有关于《西藏度亡经》的研究著作。宁玛派著名学者隆钦绕绛(1308-1363)、华智久美切吉旺布(1808-1887),噶举派学者噶玛恰美(ka rma chags med)、贡珠颜登降措(1813-1899)等佛学大师对《西藏度亡经》的研究下藏传佛教各个宗派中形成了不同的传承师系和流传脉络。从流传范围上看,除了国内的各个地区外,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有宁玛派僧伽组织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区。之后《西藏度亡经》与相关著作相继问世,不断地被刻板印刷,譬如,宁玛派六大寺院之一佐钦寺木刻版,拉萨色昭版,安多地区古浪寺木刻版,印度多智版,幸东旺布的手写版等等。

国内的藏文研究方面,宁玛派著名学者隆钦绕绛在其巨著《句义宝藏》(tshig don mdzod)的第九章实际修持王宝宫 中专门讲述了中阴教法,《日月合璧续》(nyi zla kha sbyor)、《觉性自起续》(rang shar)、《声应成续》(thal ‘gyur)等藏传密教续典为依据,系统性地阐述了四大中阴即本性(rang bzhin gyi bar do)、临终(‘chi ki bar do)、法性(chos nyid kyi bar do)、转生中阴(srid pi bar do)的差别和界限、现法,强调了如何指示在中阴时决定自现智慧明光之理。《西藏度亡经》中讲述的中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纳若六法”(nA ro chos drug)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开创者玛尔巴译师(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岗布瓦(1079-1153)都有大量关于超度亡灵的著作,《中阴如意藏安乐指导》中定为“生灭的中阴寻觅、自他的中阴一味、来去的中阴辨别、是非的中阴除关” 等四大中阴法。2011年6月,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由齐美仁真主编的《中阴法汇编》(bar doi chos skor phyogs sgrigs),这本书共有七卷,分别是历史由来篇、仪轨仪式篇、释难笔录篇、亡灵超度篇、中阴六支篇、祈愿篇等,到目前为止,这是关于整理《西藏度亡经》的注释、仪轨、修法、供养、祈愿方面最完整和权威性的文献集,这本丛书中收集了宁玛派华智久美切吉旺布和噶举派噶玛恰美、贡珠颜登降措等对《西藏度亡经》的代表性研究著作,它的出版为国内外学者展开藏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011年12月,色拉寺、大昭寺佛教古籍搜集整理室整理出版了《西藏度亡经》。2015年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想象西藏》第六章以罗培慈(Donald S.Lopez,Jr)的研究成果为线索,专门探讨了《西藏度亡经》在西方的传播以及五大种英译注本之译者生平、译文特点、其与当时西方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作了详细的介绍。

对国外而言,1927年,由喇嘛噶兹达瓦桑杜(ka ji zla ba bsam grub, 1868-1922)英译,温慈博士(Dr.W.Y.Evans Wentz,1878-1965)编辑,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The Tibetan Book of Dead or the After-Death Experiences on the Bardo Plane传入西方后,一度成为在英语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最为著名的藏传佛教经典,它的各种翻译和相关研究迄今为止连续不断,并且被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追棒。因此,近一个世纪内,《西藏度亡经》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典型事例。据不完全的统计,它有英语、德语等几十本不同译文版,其中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英译本有:噶兹达瓦桑杜和Timothy Leary、仲巴活佛(zur mang drung pa chos kyi rgya mtsho, 1939-1987)、索甲仁波切(bsod rgyal rin po che)、Thurman等的翻譯本,美国学者罗培慈在其著作《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一文中将这五部译本称之为《西藏度亡经》的五大转世。除了翻译外,不同学科对《西藏度亡经》的主要研究在于死亡学、西方精神界、心理学等领域内的应用与诠释,噶兹达瓦桑杜译本中高文达喇嘛(Lama Anagarika Govinda)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等的导言对它给予高度评价,荣格在《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一书中将《度亡经》的起点置于“伟大的心理学的真理”。

对国内汉文研究而言,1982年,台湾学者徐进夫老先生根据噶兹达瓦桑杜的英译本翻译成汉语,1999年5月郑振煌翻译的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之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书在港台地区成为畅销书,之后在国区内广泛流传。2006年8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达赫的《图解西藏生死书》,这本书用插图形式一一解释了《西藏度亡经》中的圣尊诸佛、冥界审判、中阴得度、寂忿部圣尊曼荼罗等内容。

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西藏度亡经》所阐述的死亡问题和照顾临终者、死亡的处理方式、临终关怀与缓和照顾、死亡恐惧症,以及心理学和宗教学视野下的文本解读等内容,相对而言,其文献价值与整理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稀缺,亦未见不同版本对比和藏汉文本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 才让:文本研究,正当其时[J],《读书》2017年第4期,第80页。

【2】 隆钦绕降智麦威赛著:句义宝藏论广讲《隆钦绕降智麦威赛文集》19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314-382页。

【3】 措如·次朗著,王世镇译注:《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52页。

【4】 卡尔荣格著,杨儒宾译:《东洋冥想的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

【5】 观音崇拜的流行,“通过感官接触(sensory contact)而得到救度”的思想,逐渐由“触”与“见”发展至“听闻、念诵、搜集、书写、持有和解释《六字真言》皆可积聚福德。相关研究请参见以下文章 Holly Gayley,“Soteriology of the Senses in Tibetan Buddhism,”in Numen, Vol. 54, Fasc. 4, Religion through the Senses, Leiden: Brill, 2007, pp.459-49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編号QYYJC18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编号Yxm2016073)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卡岗项秀(1992—),男,藏族,青海化隆,硕士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吐蕃历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