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与儿童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综述

2019-10-20 11:37赵鑫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

摘 要: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同伴接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认知也会通过儿童同伴接纳的发展来影响儿童的社会发展。本文综合了社会认知和儿童同伴接纳的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社会认知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儿童;同伴接纳;社会认知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认知在儿童同伴接纳中的作用。社会认知研究和对儿童同伴接纳源于皮亚杰的角色扮演能力理论。近年来,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受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启发,研究者拓展了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目前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包括社会交往目标、社会认知能力、儿童归因、心理理论、情绪能力等,研究发现,这些认知因素都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一、儿童同伴接纳与社会认知的概念界定

(一)同伴接纳的概念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由同龄或相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建立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是一种同伴关系,可以反映群体对个人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1]

(二)社会认知的概念界定

由于不同的研究人员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且这些研究人员又拥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由此所衍生出来的社会认知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所涉及到的社会认知,采用国内学者张文新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也就是说,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客体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类社会行为之间联系的理解和推断。这些社交对象包括其他社交角色,人际关系等。本文从这一定义出发,将社会认知分为社会交往目标、社会认知能力、归因、心理理论等方面,并从这些方面来总结相关研究。

二、社会认知与儿童同伴接纳

(一)社会交往目标

社会交往目标通常是指个人想要拥有的社交互动的结果,包括个人想要实现或想要避免的内容。儿童的交往目标通常在假设情景中进行评估。在研究经常假设是目标是行为的中介。

Taylor和 Asher(1984)的结果表明[2],3—4年级儿童在假定的游戏互动中追求增进关系的目标可以预测其受欢迎程度,追求成就定向目标可以区分5—6年级儿童的社交地位。而那些不受欢迎的孩子往往无法在研究者给出的假设情景中协调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四个假设情境中,研究者一方面让3-5年级的儿童在假定的四个情境中选择出恰当的社会交往目标,另一方面让儿童提出自己的社会交往目标。结果发现,不论是受欢迎儿童还是被拒绝儿童都可以选出恰当的交往目标,但是在提出目标的任务中,不受欢迎儿童提出的目标往往更加的具有攻击性,更加的不友好。据推测,儿童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无法提出适当的沟通目标。

在研究儿童交往目标对同伴关系的影响时,周宗奎和林崇德经过研究发现,研究中被同伴接纳程度不同的男生,他们的交往目标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3]。Crick 和Dodge的研究发现:被拒绝儿童的社会交往目标经常以破坏为主,如以“打败”对方作为与之交往的目标。

(二)社会认知能力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社交问题,儿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充分反映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大量针对小学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适当策略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测他们的同伴接受程度,社会认知能力越高,同伴接纳程度越高。

Richard 和Dodge(1982)认为,在假设性问题情景中,受欢迎的儿童提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的策略更有效,更恰当,更具亲和性和决定性。

周宗奎和林崇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孩子有不同的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被拒绝儿童往往需要他人的帮助来进行交往。而被忽视儿童发起的交往常常是不恰当和无效的[3]。国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被拒绝儿童往往难以主动发起交往,且没有好的解决冲突的策略。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没得出这些结论,有些研究甚至结论相反,即被拒绝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高于受欢迎儿童,因此,社会认知能力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归因

归因方式指个人在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时所表现出的稳定趋势。一些研究者发现归因方式也会对儿童在同伴中被接纳的程度产生影响。Dodge和Feldman(1990)发现,儿童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被同伴接受的程度会影响他们的社会认知。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对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被拒绝儿童由于经常被拒绝,认知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相反,儿童的社交地位也许是由于其不同的社会认知导致的,例如那些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行为会遭到同伴的排斥,而这些排斥导致了他对世界的敌对认知,从而加重攻击行为。

简而言之,归因也会对儿童的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被接纳的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经常进行敌意归因的儿童,伴随着更多的攻击行为,从而遭到拒绝,而经常进行善意归因的儿童伴随着更多的合作行为,会更受同伴欢迎;同时,同伴对儿童的接纳与否也会反过来影响儿童的归因方式,二者相互作用。

(四)心理理论

最近,心理理论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兴趣。所谓的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理解。研究人员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侧重于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感知,以及他们是否能理解他人行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

Dockett对3-5岁儿童进行了外表实质区分的测试以及对错误信念的理解,并且进行了积极同伴提名测量,结果表明,受欢迎儿童可能比不受欢迎的儿童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变化更敏感[4]。Virginia&Michelle等人也进行了学前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5],他們对78名4-6岁的儿童进行了五项心理测验,同时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衡量儿童的受欢迎程度。结果显示,被拒绝儿童在心理测验中的得分低于受欢迎儿童。

Slaushter和Badenes 等人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和其社交地位相关,并且从两种角度进行了解释:一种解释是,与心理理论较差的儿童相比,具有良好心理理论的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念,更能满足同龄人的需求,顺利建立同伴友谊;相反,另一种解释认为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了儿童更好的心理理论能力。

但令人困惑的是,也有一些研究和以上研究的结论不同。Watson等人对此也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4-6岁儿童,研究主要采用“错误信念任务”的方法对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干扰之后,由教師评定的儿童的社交地位和其心理理论能力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Chris&sandra的实验测量了在陌生的游戏情境中,陌生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和心理理论水平,结果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从上述系列研究中可以看出,心理理论和同伴接受是否相关,相关程度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情绪能力

Petrovic,J等人研究了情绪能力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的情绪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被拒绝儿童情绪能力最低。与此同时,该研究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与他们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能否理解有关。

Pavarini&Loureiro等人对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越低,其攻击行为就会越多,能够准确理解他人情绪的孩子也会表现出较少的攻击行为。

Arseniu Killen的研究发现,负面情绪较多的儿童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较差。表现出更多积极情绪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交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能力从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对他人的情绪反应两个方面影响着儿童的同伴接纳程度。

三、小结

本文对社会认知与儿童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和一些已经的得到反复证实的理论现象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根据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在社会认知这一领域中,其中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而社会交往目标,归因,情绪能力这三方面,经过研究都确定了一些其与同伴接纳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然而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关系来提高儿童同伴接纳的研究很少,未来可针对这些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利国,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 —41.

[2] peer interactions,relationships,and groups [A] Eeisenberg.N.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M].Newyork:Wiley.Volume3.

[3]周宗奎,林崇德.小学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研究[J].心理学报,1998,(3):274—280.

[4]Dockett,s.Young chi ldrens peer popularity and theories of mind.Posterpresentation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Development,Washington,DC,1997,4.

[5]Virginia Slaughter,Michelle J.Dennis and Michelle Pritchard,Theory ofmind and  peer  accept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British Journal ofDeve lopmental Psychology,2002,20:545 - 564.

作者简介:

赵鑫(1996-)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认知与学习方向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猜你喜欢
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选购儿童强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