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东北部“守夏节蜡烛”文化浅析

2019-10-20 11:37张兴路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张兴路

摘 要:风俗文化,是一种反映一定风俗意识的积久成习的行为,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它是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行为。而泰国东北“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作为泰国风俗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传承传统泰国文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同时它也是泰国东北部文化独特性的相关体现。“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在泰国东北部的风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一种极具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

关键词:风俗文化;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泰国东北部

一、泰国东北部概述

泰国东北部,泰语称作“?????”即“依掸”或“?????????????????????”即“帕达汪沃强拿”。东北部的国土面积占泰国全境的3/1,幅员辽阔且人口稀少。此外,泰国东北部与老挝接壤,在语言和文化上和老挝有极大的相似性。文明于世的“班青”文化遗址也就是东北的“?????????”,“班青”文化以及其他史学证据表明,“依掸”在史前时期便已存在。在东北部发现了托罗瓦底时期的建筑、孟人、高棉风格等的古代文化遗址。再后来,其他地方的古人便陆续迁移而来,定居于东北且人口稠密,也就是今日泰-老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泰国守夏节概述

泰国守夏节,又被称为“雨季”,大约开始于每年的7月17日,泰历8月,一直持续到9月份,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守夏节是泰国一年一度重要的传统佛教节日,僧侣们要在寺院内持续三个月不外出,恰逢泰国的农耕时节,如果僧侣外出化缘的话,会踩踏到田埂甚至是庄稼,就会对农民们当年的收成造成不好的影响。此外,7月份正值雨季,僧侣们的外出也不是很方便,基于这个原因,每年这个时期,便有众多男子选择在这一时期出家,共同在寺院里面受戒和学习佛经,为自己的双亲、朋友、自己积功德,祈求来世的幸福。以上这些便是守夏节的来历和重要的意义。守夏节期间,善男信女们也通过戒酒、放生等积功德行为来远离罪孽、修身养性。而每年的守夏节开始之初,便会有各类的庆祝仪式,这其中,便包括东北的“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

三、蜡烛概述

现代意义上的蜡烛,到汉朝才出现,在《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200枚等,汉高祖大喜。研究表明,其中的蜜烛便是我们现代蜡烛的雏形,在当时还是属于进贡呢。1

韩愈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这说明蜡烛那会儿极为稀少,属于珍品。同1

蜡烛的贵族身份在南北朝稍微降低了一些,但也主要应用在上层社会,除了王公大臣,只要家里有钱还是能享受到的,但让普通百姓家照明使用还是天方夜谭。唐朝也有文献记载,古晋州(今河北省境内)给朝廷上贡的贡品中有蜡烛。唐皇帝们对宫廷蜡烛很重视的,设置专人管理。同1

古代没有电力,蜡烛的照明作用尤为重要。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家家使用蜡烛照明的情景已经成为老黄历,多数是用在纪念日和喜庆的日子里。这些对于蜡烛的汉文古籍记载也向我们展示了蜡烛在中国的主要用途。那么,对于和中国山水相连的泰国,作为一个佛教国家,泰国东北部“守夏节蜡烛”的文化内涵,就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地进行研究的文化点。

四、泰国东北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概述

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立青莲城的国君-波隆姆.特公姆 銮撒信 布拉颂时期。在青莲城中央寺庙举行的首届“高升”游行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参与其中。在游行期间,人们发生了争吵和争执,导致了相关人员的伤亡,国王看到“高升”游行竟然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即下令取消了“高升”游行而以“蜡烛”游行取而代之,至于这位国王为何会选择蜡烛来取代高升,个中原因,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也就可以从中看出来,蜡烛在泰国东北的历史必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才取得了如今的地位。

最初的“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并没有像当今社会举行的规模巨大,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关,也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过去,农民们会聚集在一起捐献蜡烛,将其绑在竹子上,其后便将蜡烛和汽油弄在一块,蜡烛檀是用压制成规整状的木板来制成。有些农民会对蜡烛进行部分的装饰,随后就可以供奉给寺院。至于装载“守夏节蜡烛”的交通工具,在過去多采用牛车、人力车。同时在游行过程队伍中,人们将会用锣、鼓、拍板和伴之舞蹈,使得整个游行过程显得更加的欢乐以及增加了相关的趣味性。起初,在蜡烛的最初形态是光滑无痕的,人们运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对蜡烛进行相关的装饰,包括:贴各类图案的纸张、进行雕刻(荷花、达沃、雨树花纹等等)。

泰国东北“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是泰国一项传统的文化仪式。同时,古时候的仪式并不像现今如此巨大的规模和如此众多的人员参与,这个仪式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人们的同心协力的智慧结晶。在“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中给寺院供奉的物品中,除了蜡烛之外,还有其他的“赕佛”用品也会一并供奉到寺院,在过去,人们从僧侣那里受戒、接受福贺之后便相约一起归家,而现在还进一步增加了各种比赛的形式,使得“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更加的丰富多样以及进而提高了“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的旅游热度,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看甚至参与到其中。

“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演变之后,现在已经成为泰国风俗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泰国分为四个部,各个部都有着自己独特而出彩的文化风俗。北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东北:高升和丝织风俗;南部:皮影戏;中部:喃旺舞。这些就是因为不同的地域从而衍生出来的风俗文化,可以体现出泰国文化的多样性。

五、泰国东北守夏节蜡烛游行文化浅析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21

风俗,英语称为:Custom,泰语称为:???????。一个群体将其视为一个行为的共同模版以及得到了长久的传承。如果群体中的成员运用了外部的模式将会被视为违反民俗。如果是做错了礼节、习惯不会很严重,但是,做错了礼教就会被怪罪或者是被社会所摒弃。风俗自从产生以来就被视为是好的,风俗是来自于一个群体中的某个成员所受到的压迫或者是自愿的最初的行为,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原来的古人一旦看到这样的行为,也便会跟随而为之。32

东北特有的风俗“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所包含的地方文化内涵必然也是异常丰富的。

首先“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体现了风俗文化的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指风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4体现在“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上便是:在泰国东北生活的人们,正是因为有“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自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参与并且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就一直在塑造他的经验与行为,当他长大并且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的文化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也就是他的不可能性。5

其次,“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体现了,东北部人们对于佛教的虔诚信仰。人们相信通过供奉“守夏节”蜡烛这样子的“赕佛”形式,佛祖可以接收到他们对于佛教的虔诚和信任。人们相信他们这样做事可以为去世的亲人、朋友以及在世的家人和自己积累功德以便来世可以到天堂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其次,“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体现了风俗文化的维系功能,指风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得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6正如上文所说,“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最初就是由农民们相聚捐赠而发展来的,现如今会有专门的机构来制作蜡烛,但是因为“守夏节蜡烛”的来历缘由,就使得这项活动,使得所有的参与人员可以做到团结一致,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加强了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的意识。

最后,“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体现了风俗文化的调节功能,指通过风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得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作用。这个游行仪式正值泰国守夏节期间,且农民的农忙时节也告一段落,人们就有空闲的时间来参与到“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中。通过参与其中,人们一方面为了庆祝“守夏节”,表达自己的高兴和愉悦的心情,此外,在游行仪式的过程中,还有各式的活动和比赛也同时举行,就给人们放松、娱乐提供了相应的场合和正当的理由。总之,游行期间,可以让社会上的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很大放松和娱乐。

结语

泰国东北部 “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作为泰国众多风俗文化中的一员,它不仅仅只是一个风俗仪式而已,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泰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传承是有重要且建设性的作用。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个人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东北地区佛教信仰的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以及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团结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守夏节蜡烛”游行仪式的研究不应绝与此,笔者认为,这个特殊的佛教仪式可以发掘的文化点还可以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郭志英.《蠟烛到汉朝才出现:当时极为稀少,属于珍品》中新网.2018.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

[3]布帕.塔维素《农民的信条》.隆堪亨大学.曼谷1977 p16

[4][5][6]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7 p22、p24、p25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