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艺自制小提琴

2019-10-20 15:11王红梅
大东方 2019年12期
关键词:鲁艺大提琴小提琴

王红梅

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收藏着这样一把小提琴,它制作于1944年,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是目前已知延安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件鲁艺人自制的乐器。琴体总长60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长80厘米。

小提琴的保存者是鲁艺学员王卓,1928年生,1939年参加八路军宣传队,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他先后创作过《出征歌》《八项规定好》等作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作曲家”。

小提琴的制造者是杰出的大提琴家张贞黻。张贞黻(1905—1948),早年间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抗战全面爆发后到重庆担任中央广播电台、国立音乐院等团体的首席大提琴师。1940年冬,经贺绿汀引荐与周恩来见面,并经周恩来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艺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十分稀缺且价格昂贵,张贞黻早就有志于自己动手制作,从重庆到延安的时候他就随身携带着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乐器制作书。1941年7月10日的《解放日报》也曾报道:“大提琴家张贞黻到边区已久,最近将公开演奏。他准备在延安创办大小提琴制造厂,并长期训练乐队人材。”对此,他还专门写信给党中央提出建议。毛主席后来特地请他吃饭,表示非常赞同他的想法,不久负责工业部门的李强同志就协助张贞黻在延安桥儿沟附近的窑洞里,开办了延安乐器厂,并由他任厂长,成员大多为鲁艺的学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用当地的核桃木做背板,用红松木做面板,制作了许多把小提琴和其他乐器,供延安的文艺团体学习、排练和演出使用。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王卓回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他刚从前线回来没有乐器,苦于没有办法解决之际听说鲁艺的桥儿沟就有个乐器制造廠,于是他找到张贞黻请他帮忙制作一把小提琴。张贞黻让王卓到延安城内的美军观察组找做琴用的原料,王卓找来了美军观察组从美国寄包裹的木质集装箱作为制作材料交给张贞黻。张贞黻将材料细细打磨制作,终于做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鲁艺美术系教员,版画家古元看到这把自制的小题琴后惊叹不已,便在琴把上刻上了“鲁艺自制”四个字。

1946年重庆谈判后为贯彻停止国共双方冲突、恢复交通和整军方案的军事三人小组抵达延安。这把小提琴是延安中央礼堂欢迎三方代表的“白毛女片段”的演奏(扎红头绳那段)中的伴奏,演出指挥是金紫光,观看演出的是三方代表,中方是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国民党方面是张志忠;美国方面是马歇尔。

1946年底成立东北鲁艺,这把小提琴随着东北鲁艺文艺工作团曾多次参加过演出,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解放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时期它还被王卓带到朝鲜战场为战士们演出,可惜琴把在战争中被损坏了。王卓把小提琴被损坏的部分做了修复,并重新上漆,修复后的小提琴又继续见证了音乐家王卓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2012年7月28日,王卓回到延安,将这把伴随着他战斗了近七十年的小提琴捐赠给延安鲁艺旧址,让它回到了诞生之地。

这把小提琴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等时期,是鲁艺历史、延安文艺史、中国乐器制造史的见证。渗透着老一辈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与革命精神,是鲁艺精神、延安文艺精神造就、发扬与传承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猜你喜欢
鲁艺大提琴小提琴
大提琴之味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Pear Concert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杜普蕾和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