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再展风情

2019-10-20 18:58樊小波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误区

樊小波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标改革中提出的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对朗读的明确要求。阐述了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朗读的重要意义,生动剖析了很多一线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走入的误区,并通过实践和反思具体总结了有效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进行朗读指导的做法。

关键词:朗读;指导;误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3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好的朗读能走进入的心田,触动人的心灵,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

1.评价语言单一,朗读泛泛无味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8课《雷雨》,有位老师在进行第一小节朗读指导:

师:这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谁来读读?

(一生读,语气平淡)

师:不错。谁再来读读?

(又一生读,语气还是一般。)

师:很好。还有谁想读?

(学生读得越来越无味)

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评价语言贫乏,总以最简单的“嗯,不错”、“很好”之类笼统、乏味的话给予表扬,使课堂气氛沉闷、机械、程序化,导致学生觉得朗读越来越无味,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时不少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精心预案,把各个环节设计得完美无缺,但是忽视了对朗读环节的有效指导。当学生的朗读泛泛无味时,想不出好的對策,又不忍心伤害同学的自尊,所以一味地用“好”,“不错”之类的话敷衍了。那么设计再完美的课,也会因为朗读的乏味而留下深深的遗憾。

2.只重技巧指导,情感偏离轨道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1课《去年的树》中,鸟儿寻找大树时的问话。有位老师教学时:

(大屏幕呈现鸟儿的三次话)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过程中问了三次的话,准来读一读?

(一生读得完全正确,但没有着急的感觉)

师:谁能读出着急的感觉?

师:语气应该是一次比一次快、重,一次比一次强烈?谁再来读读这三句话?

三句孤零零的问话,脱离里本文的“境”,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此刻小鸟的心情。

三句话包含的是小鸟从愤怒到失望、难过到最后的绝望的情感。这里的朗读,读出的是“小鸟的伤心欲绝,一次比一次强烈?”这般简单的技巧去解释,怎能去代替学生与小鸟同悲苦、共着急的情呢?学生的情感不是偏离了轨道,游离于文本之外了吗?

如何改进朗读指导的方式,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尽情享受朗读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呢?

3.巧妙评价,让朗读充满魅力

3.1 多元评价:让朗读充满个性魅力

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小松鼠和小兔子尝葡萄的感受,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出示)“小猴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小松鼠和小兔子见他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他们()地说:“‘啊!真甜。”让学生自由读读,想想他们会怎样说这句话?最好能说说理由。学生自由朗读后,个个跃跃欲试。“惊讶”、“高兴”、“不好意思”……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他们不仅说出了心中的答案,还振振有词地道出理由,兴趣盎然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空白点的挖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这里绽放光芒,朗读充满个性魅力。

3.2 激励评价:让朗读绽放奇光异彩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我特别重视利用富有激励性又充满情趣的评价来激起学生诵读古诗的欲望。比如“你怎么能读得这么好呢?来,握个手!我很荣幸,因为我是在跟明天的朗诵家握手!”、“背得真好!你叫什么名字?我建议你干脆改名为苏小轼!”“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洪亮的嗓音,依然能恰到好处的体现西湖美丽动人的风韵,令人佩服!”……好诗不厌百回读,老师充满激励的评价,激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给了孩子一个深情的催化剂。学生们个个乐于展示,敢于挑战,让朗读绽放奇光异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魅力。

4.巧妙设计,让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

4.1 对的时机做对的范读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满怀信心地提出了朗读要求时,学生的朗读并不能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这就需要老师范读。有人把老师的范读比做是教练在指导运动员投篮、跳高做的示范动作。相信很多的老师都会认同这个看法。我们不要怕范读会喧宾夺主,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对的时间里做对的范读,好比下了一场及时雨,滋润学生心田。

4.2 对的时机做对的渲染

(1)声势渲染,以声夺势

在指导《雷雨》一课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这句话的朗读时,我就采用声势渲染,让一组的孩子边读边摆动双手当树枝,而后,两组、三组、全班,随着人数的增多,声音越来越响亮,乱摆的树枝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声势作用下,学生与文本已经近乎零距离,朗读效果已水到渠成。

(2)言语渲染,以情动情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距离今天年代较远,学生很难感受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那份浓浓的爱。为此,在教学中我穿插了一个环节:周总理为什么会这么受傣族人民的欢迎呢?(出示图片,配上缓慢抒情的音乐,动情地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学生们被这位伟人深深地感动了,走进了泼水节,走进了周总理,敬佩之情泪泪而出,节节而拔。“周总理来了!”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为傣族的老人们欢呼,为傣族的姑娘、小伙子们欢呼,为傣族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欢呼,心中的情感一波又一波地集聚并喷涌……这是一种情的涌动、心的呼唤。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的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我们的朗读也是如此,教师的巧妙评价、巧妙设计,能让学生产生想读、爱读、乐读的欲望,真切感受到朗读的魅力,让朗读时时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

[2]赵惠文.走了味的朗读,该如何回归本位[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7(1).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