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2019-10-21 04:58张丹丹
现代交际 2019年15期
关键词:威利罗曼悲剧

张丹丹

摘要:《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运用卡倫·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书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性格特征重新进行解读,并指出威利·罗曼的悲剧源于他的屈从型人格以及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最终在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 威利·罗曼 悲剧 神经症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01-02

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其中《推销员之死》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主人公威利·罗曼执著于自己的美国梦,但是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事业的失败、被老板解雇、两个儿子的碌碌无为,他的美梦化为泡影,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故事从一个小人物出发,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

专家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或方法,对主人公威利进行剖析,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例如玛丽·贝思·贝特曼运用分离—个体化模型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定义,发现悲剧产生于威利以及其家人没能很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1];朱迪思运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指出威利是在日渐增长的羞愧感中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2];宋秀葵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威利自我毁灭的根源在于他“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造成了他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最终只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内心与外部世界[3]。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威利的悲剧提供了方向。

一、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出版了《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著作。

霍妮认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人带来基本焦虑,为了应对实现中面临的基本焦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应对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神经质人格,即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屈从型表现出“亲近人”的特点,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攻击型总是试图通过一些攻击行为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而对于孤立型,他们希望独处而不是合群;不同的神经症特征往往对人的自我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4]

此外,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还提到了人的三个自我,即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人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真实自我是一个潜在的自我,即可能成为的人;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想成为的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从现实自我成长为真实自我,继而追求理想自我。 然而,对于三个自我的混淆可能会扰乱人们的生活。

威利有一个坚守了几十年的“美国梦”却没能实现,最终走向了死亡。研究发现,少有人从神经症理论对威利的悲剧进行解读,本文尝试用此理论为解释威利的自杀行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威利·罗曼悲剧分析

1.威利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

霍妮提到,当“孩子感到,在一个潜在地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他会产生“基本焦虑”,而“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这种不安全感”。[4]在威利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家,以至于有关他父亲的事情需要他的哥哥比夫来告诉他。在成长过程中,威利充满了不确定、困惑和不安全感。而随着比夫进入丛林,只剩下威利自己,没有人教他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要如何跟别人相处。因此,在威利的内心深处,他对社会和成功都感到焦虑。在父亲和哥哥的成功的影响下,威利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然而,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它。因此,威利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理解或想象,而不是在现实中实践,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焦虑。

2.威利的屈从型人格

焦虑中的威利逐渐形成了他的屈从型人格,即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讨人喜欢。威利认为只要良好的性格加上勤奋就能取得成功。他将“只要讨人喜欢就会什么都不缺”[5]视为座右铭。在工作中,威利试图与其他人,特别是他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吹嘘自己的好人缘。此外,他还利用这一原则教育他的孩子。当威利知道他的大儿子比夫取笑别人或者制造恶作剧时,他关心的是别人是不是被逗乐了,而得到肯定答案后,威利不但不责备比夫,反而赞美他。对于比夫的不读书,威利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反而认为他的儿子比努力读书的伯纳德好得多,因为比夫更有精气神和个性。然而,当威利被毫不犹豫地解雇,就“好像丢掉吃剩的橘子皮”[5]时;当他的儿子对他没有一点尊重不顾一切地离开餐厅时,他意识到自己并非那个受人尊敬、受人喜爱的人。对屈从型人格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被爱,一旦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安的感觉和焦虑就会包围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

3.威利在异化中混淆了对自我的认知

从威利的妻子琳达那里,我们知道威利从未发财,从未成名,也不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人物,而威利曾说的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头脑中创造出的一个理想的自我。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拥有光荣工作的被所有人喜爱着的人,并总是告诉其他人他是多么重要和受欢迎。而这却不过是神经症病人尝试创造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象,是一个理想中的自我,“那种意象越是不真实,患者愈是敏感脆弱,就愈探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4]直到威利意识到现实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公司,最后却被解雇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事无成。此外,他老了,没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威利无法接受现实中的真实的自己,最终走向了死亡。

三、结语

威利不安全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使他产生了基本的焦虑,并使他陷入各种冲突。在冲突中,威利由于对崇拜的需要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形成了屈从型人格。为了释放或逃离冲突,威利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他是一个迷人的、受欢迎的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两个有前途的孩子。他不遗余力地逃避真实的自己,一个矮小、平凡的推销员,不得不如此努力地工作来维持收支平衡,有两个一无是处的孩子。然而,当威利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现实与他的想象之间的巨大差距,最终导致他的悲剧。

参考文献:

[1]Bateman,Mary Beth.Death of a Salesman:A Clinical Look at the Willy Loman Fami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85(72):116-121.

[2]Wellek,Judith S.Kohut's Tragic Man:an Example from "Death of a Salesman"[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1993(212):213-225.

[3]宋秀葵.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7(4):99-103.

[4]Karen Horney.Our Inner Conflicts[J].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1949.

[5]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UK:Penguin Classics,New Ed,2000.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威利罗曼悲剧
微言大义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威 威利 温基
想象的空间与经验的几何
温暖一辈子的财富
你到底错在哪儿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胆小鬼威利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