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投资与

2019-10-21 12:35黄靖雯
价值工程 2019年26期

黄靖雯

摘要: 前景理论认为参考依赖点与框架效应、价值函数、决策函数是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一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大学生过度消费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为差异。研究发现,消费时大学生的参考依赖点是朋辈,自身处于损失框架中,因反射效应的存在,表现为风险追求倾向;而投资时大学生以主观预期收益作为参考依赖点,处于收益框架中,因确定性效应的存在,表现为风险规避倾向。金融机构、高校、政府可以基于此,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消费与投资行为带来的影响。

Abstract: Prospect theory says that reference dependence and frame effects, value functions, and decision func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eople'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is can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eference point of depen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eers, so they are in loss framework, they pursuit risk. When investing, college students take the subjective expected return as the reference dependence point, and in owned framework, they disgust risk. Financial institutions, universities, and governments can take relevant actions accordingly.

关键词: 前景理论;消费与投资行为;大学生决策心理

Key words: prospect theory;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behavior;college students' decision-making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F832.2;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6-0268-03

0  引言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消费存在明显的网络印记。艾瑞咨询显示,2018年大学生年度消费规模达3800亿元。但绝大多数大学生投资行为的增速远低于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金额上,还有结构与态度方面。结构方面,大学生消费结构多元化,涉及服装、护肤、数码、旅游、饮食、等多方面;而谈及投资时,大学生偏爱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对市场上的信托、资管计划、股票等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倾向性弱。在态度方面,大学生愿意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自己的消费能力,甚至有些大学生企图使用“弱监管、弱规制”的校园“裸贷”等网络借贷产品。但面临投资的时候,大学生行为却往往较为保守,虽少部分学生利用结余进行买股票、买基金、集资开设小店铺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投资意识,反而挫败了继续投资的信心。

合理的消费行为、正确的投资观念应是高校大学生达到的平衡点,但目前却表现为“非理性行为”的差异性。

1  前景理论的分析框架

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 1979年提出前景理論。该理论假设风险决策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编辑阶段,决策者首先根据自身观察或主观预想,选定一个参考点,其次根据参考点确定自己所处的利益框架。评价阶段,个体行为决策主要受价值函数和决策函数两个变量的影响。价值函数的特征表现为:参考依赖点右侧为收益框架,函数曲线为凹型,决策者表现为风险规避,左侧为损失框架,决策者表现为风险偏好。权重函数是可能性结果发生概率p的一个递增函数。

前景理论可以解释决策中种种异象。大学生经济能力有限,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活费还是依靠家里。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却在显著增强,甚至在合群、攀比、虚荣心理的驱使下过度消费,但对投资的风险意识不够,受到享受当下的心理影响,对投资行为的选择远小于消费。由此可见,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待不同的金融行为有异质的风险态度。在前景理论下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更好地解释大学生对待不同消费和投资行为的态度差异。

2  大学生投资与消费决策行为差异性分析

前景理论指出,参考依赖点的选择与框架效应是决策者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是决策者在评价阶段判断信息的主要依据。结合大学生的消费与投资的行为特征,可以利用前景理论的这三个重要特征解释差异化的原因。

2.1 参考依赖与框架效应

参考依赖点是决策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或主观预期选定的,并基于该点判断得失。决策评价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物质,而是心理感知,是以参考依赖点为基础进行判断的。大学生在消费时,参考点是朋辈,而投资时是主观的预期收益。集群生活的大学生们在消费的时候会因为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的存在,将参考依赖点设定为接触较多的身边同伴。而投资时,由于大学生资金、时间和知识水平有限,身边又缺乏引导投资行为的因子,因此容易将自己对投资市场的主观预期收益作为参考依赖点。

框架效应是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不同的决策判断。大学生在消费时,处于损失框架,而投资时是收益框架,不同的框架效应加重了大学生的差异化态度。大学生消费之前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损失框架之中的,为规避生活水平落后于他人的恐慌心理,表现出追求风险;在投资时,大学生却把自己框定在收益框架,主观上认为投资的目的就是盈利,表现为风险规避。

2.2 价值函数

2.2.1 关心财富变化量带来的差异

人们一般关心的不是自己最终的财富量,而是财富的变化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时关注自身与朋辈之间的差距;投资时关注当下的金钱数额变化量。面对消费,大学生关心的不是自己资金范围内最舒适的消费理念与行为,而是与同伴的消费行为对比的优越感。由于参考点的存在,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损失框架之中,想通过消费的方式规避落后于朋辈的心理痛苦。

相对于产权或未来能获得的某物而言,人们对现实具有的物质具有更持久的禀赋效应。大学生自身资金有限,但消费欲望强,对当下资金变化量更敏感,无暇考虑未来的财富量。因此,面对投资,大学生更关心当下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愿意追求收益的长远发展。再者,投资结果的损益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且以时间成本和货币贬值为代价,这种投资对大学生而言是不划算的。

2.2.2 反射效应与确定效应的差异

确定效应是指处于收益状态时,人们厌恶风险,在确定性收益与不确定收益之间喜欢“见好就收”。而反射效应是指处于损失状态时,人们偏好风险,在确定性损失与不确定性损失之间倾向于“赌一把”。

面临消费决策时,在反射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为规避确定损失而选择消费行为;面临投资决策时,在确定效应的影响下,为获得相对确定的收益而选择退出投资市场。若不采取消费行为,对大学生而言就意味着低于同伴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选择消费行为,追赶上同伴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损失就变成不确定性的。在确定与不确定损失之间,他们会选择消费以规避前者。而投资收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加之大学生易受到新闻效应的影响,更加剧了投资市场对大学生而言的模糊性。资金总量的不变相对于投资损失而言就是一种确定性收益状态。因此,出于收益框架的风险规避倾向,多数大学生会选择不投资。

2.2.3 对损失更敏感的差异

损失情况下的凸形函数曲线斜率比获益情况下的凹形曲线斜率大。因此,等值的损失给决策者造成的伤害大于等值的收益给决策者带来的快乐。

消费时,大学生认为利息负担相比较于落后同伴的痛苦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而投资带来的损失对他们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在面临消费的时候,大学生通过分期付款、网络贷款、现金贷款甚至是“校园贷”等方式扩大自身消费能力时,是把利息看作一种成本,而落后于他人看作一种损失,两者被归于不同心理账户中。成本通常是必要的,而损失是无法容忍的。在投资市场上,大学生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该行为能带来收益,投资损失对她们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加之证券市场的新闻效应,使大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到新闻中的股票,形成市场热点股票。而当热点股票被舆论强化的时候,就会引发股票泡沫,这更加重了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大学生为不承受投资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而敏感地选择退出投资市场。

2.3 权重函数

人们对待不同结果的主观概率与事件实际发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决策者在大概率事件时仍保持原有的决策偏好,但面临小概率事件时,会赋予小概率事件高于其实际发生概率的权重,发生风险偏转。

在消费时,大学生赋予消费结果很大权重,呈现风险偏好倾向;而投资时,大学生迷恋小概率事件,对投资损失赋予超过其实际发生概率的权重,风险偏好发生反转,转变为风险规避倾向。大学生的消费驱动力是缩小自己与参考点的差距。当他们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在心理上已经赋予预期结果很大的主观权重,且这种权重接近于1,所以仍表现为风险偏好。大学生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过分看重投资亏损这一小概率事件,赋予超过其实际发生概率的权重,这加剧了他们对投资行为的恐慌。所以,即使大学生被投资收益吸引,使他们有很强的意愿投资,却总是在持观望状态。

在校大学生在消费与投资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参考依赖与框架效应、价值函数、权重函数三方面得以解释,如图1所示。

3  政策建议

作为未来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大学生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差异性可以由前景理論的一些结论得到解释。金融机构、高校、政府应该重视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首先,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针对大学生设置“众筹+盈利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大学生对投资市场是有很强的行为意愿的,但由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而止步。因此,在大学生投资意愿强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确定性投资收益是鞭策他们进行投资行动的强大推动力。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设置特殊的投资方式,在法律框架内,通过“众筹+盈利保险”的方式确保大学生投资的确定性收益(收益率高于余额宝利率)。并将这笔资金交由特定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确定性收益会吸引很多大学生。

其次,对高校而言,可以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入虚拟货币,让大学生在实操中更好地了解投资市场的真是收益情况。高校应与金融机构沟通,将课程知识与投资市场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融入到学堂讲解中,并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入以虚拟货币为主的实际投资市场决策模拟。让大学生通过实操的形式了解投资市场的真实运行机制,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非客观期望。

第三,对于政府而言,在对大学生进行相关风险教育的同时要严格把控大学生市场的投资理财产品质量。应该让大学生明白,校园贷款对他们而言是弊大于利的,应正确对待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大学生市场的投资理财产品进行严格监管,严格监管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国平.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惠琴,王金春,陶虹琳.基于前景理论的PPP项目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J].软科学,2018,32(08):129-133.

[3]徐振伟.美国对华贸易战的原因——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64-71.

[4]池丽旭,张广胜,张兵华,张文慧,宋雪梦.大学生个人投资理财产品需求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5):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