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互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0-21 09:32邹苗燕
知识文库 2019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邹苗燕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互动是在党团带领下,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青年的重要途径。但现今要实现其联动仍面临许多问题。这篇文章主要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提出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不再限于课堂中,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也渐趋多元化。而为了更好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青年,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需要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合互动。

1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合互动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系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是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思政,其实就是指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融入思政内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就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现今的课程教学中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要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要建设既符合国家方针政策,也适应个体需求,结合学生实际的课程。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类文化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仅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联合互动,全课程、全方位育人,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2 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联合互动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资源不足,各科间未形成协助合作同向增长的趋势

高校工作以学生为重,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偏重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各项专业所需技能的提升,在这过程中教育目标甚至异化。在高校中思政课必不可少,而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一般落在思政课教师身上,其它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少有发挥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各科间未能找到较好的交流渠道,各科协同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仅靠思政教师其实是无法完全承担重任的,并且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政课育人效果并不显著,仅限于课堂教学、理论灌输,流于表面,没有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注重深入探究适合现在学生的教育模式。在选修课的设置上,高校课程设置多偏向发展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或专注于某方面技能的提升,对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涉及较少,没有更多的场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2 教师教学素质及教育理念不同

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教师队伍自然也就责任重大。但各学科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论的了解及基本教学理念的理解多有不同,一些思政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的深入了解,只片面地将其理解为意识形态的说教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简单传递,没有实质性的传承精神及真理内容。这就容易导致在自身或对学生的认识引导上是片面的、浅薄的,甚至造成認识错位。而部分专业课教师,无视在实践中的教学,仅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专业课教学知识,甚至在某些时候避重就轻、浅尝辄止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尽到基本责任,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反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且各科教师偏重关注本科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涉及较少,与思政课教师互动交流较少的问题也是常见的。

3 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合互动的对策思考

3.1 课程资源开发,挖掘所有课程隐性资源

课程思政要成功,既要进一步强化显性教育,也要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才能更好发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显性教育主要就是直接的,外显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隐性教育就是除了显性教育以外其它的间接的、内隐的教学活动。在结合显性和隐性教育这个方面,上海各试点高校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有报道曾提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课程《人体解剖学》,该课程重视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的审视,将人文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让课程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除了专业课,通识课程也可以是新的思政教学场域。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开设了国共反腐史鉴、文化自信哪里来等15个专题,为学生传递了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及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动下,就要挖掘更多的隐性资源才能全面高效的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

各高校不仅要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也应同向整合各类现有的以及新的思政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互动,发挥出最优的育人效果。在已有的教学资源中,应注意挖掘所有课程的隐性资源,不仅是思政课,也包括通识课、专业课等,引入优秀传统文化、优秀西方文化等,将人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不仅仅是传达简单或晦涩的知识,更是要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以德树人”的目标。在新的课程设置上,学校不仅要强化显性思政,开设创新型课程,借助新形式给传统的思政课换上新面貌,而且要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以创意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课程展现形式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把握,为高校学生创造出最优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政治认同感和思想道德修养。

3.2 提升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和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应注意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尽力构建“大思政”模式,形成教育共同体。高校还应提高自身德育格局,着力促进人、社会、教育的三维互动,克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孤立片面的思想模式,利用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教育活动,联合高校各部门、各教师,形成合力机制,共同完成教育目标。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着力构建各科教师对话交流、协同合作的育人平台,并且高校应针对这一平台建立考评机制,以检验其协同育人的效果,督促各科教师通过课程资源履行同向同行育人职责。

第二、教师自身方面。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创造更高效的教学课堂和坚持对学生的引导栽培。一方面,教师应注意自身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主动转变教学思路,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单向灌输,还要积极做好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工作。并且教师也应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话语质量,不设“一言堂”,不做无用功,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教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所以教师要自觉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德育放在培养学生的首要位置,以德立人,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各科教师要协调自身课程内容,发挥其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形成协调互补的关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合互动,实现教学功效最大化。

总的来说,要想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还要充分发挥高校其它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二者联合互动,才能牢固树立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坚定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增强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进高校学生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信赖。

项目名称: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动研究》,项目编号:201810636101。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