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2019-10-21 07:05张兵钱王广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三叉神经痛中医

张兵钱 王广

【摘  要】目的:研究一种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60例患者,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西药治疗组、穴位注射治疗组、西药联合穴位注射组,每组各20例患者,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效果与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联合穴位组评分均低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西药联合穴位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西药组60.00%、穴位注射组70.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实施穴位注射治疗,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转,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三叉神经痛;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026-02

三叉神經属于混合性神经,由躯体感觉与特殊内脏与弄懂神经纤维组成,其中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感觉神经负责面部[1]。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疼痛,属于面部疼痛的常见病因。目前该疾病发病一直并不明确,主要是由于病灶感染、神经变性等,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症状,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严重时,会使得患者面部表情出现扭曲[2]。本文通过研究中医治疗,将穴位注射纳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化分组,分为西药治疗组、穴位注射治疗组、西药联合穴位注射组各20例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症状,经过确诊,知晓本文研究且愿意参加。排除标准:神经系统出现异常。西药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为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2±4.58)岁。穴位注射组: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为3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4.43)岁。西药联合穴位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为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43±4.54)岁。上述三组患者之间,无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1.2 方法

西药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具体为:三环类抗抑郁药(TCA)、抗癫痫药(AC)和阿片类药(OP),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调整方案。

穴位注射治疗组:发作期以及发作间期行穴位注射治疗,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个配穴。取穴:均取患侧。主穴:阿是穴、合谷。配穴:Ⅰ支痛加鱼腰,Ⅱ支痛加四白,Ⅲ支痛加地仓。操作: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1.0ml、维生素B121.0ml和2%利多卡因1ml。所取穴位常规消毒,阿是穴及合谷直刺0.5-1.0寸,鱼腰斜向下刺人0.3~0.5寸,四白斜向上刺人0.3~0.5寸,地仓斜刺进针刺入0.5~0.8寸,得气回抽无血后再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入1.0ml,3天注射1次,每个疗程4次。共治疗3个疗程。

西药及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组:将上述两种方案结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相关评价标准,显效:患者患处疼痛症状完全消失,且压痛点也消失;有效: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间歇期延长,发作时疼痛减轻,压痛点的痛感减退;无效:患者未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数字评估量表(NRS)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从无痛到最痛,通过询问患者,让患者圈出1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3]。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治疗效果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中的“面痛”,主要是由于风寒风热侵袭,久病后患者气血亏虚,且缠绵难愈。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剧烈疼痛,会被误认为牙科疾病,随着病情发展,疼痛持续时间会延长。若患者同时存在自主神经症状,需要与三叉神经头痛进行区分,目前治疗方式较多,但患者复发几率较大[4]。

本文通过将穴位注射纳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联合穴位组评分均低于西药组、穴位注射组,西药联合穴位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西药组60.00%、穴位注射组70.00%,传统中草药汤剂的选择和针灸组方选穴随意性太大,理论依据不足,临床难以适从。而针刺方法多种多样,且大多数没有十分具体的操作规范,临床难以掌握实施。通过结合中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实际,深化穴位注射及西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理论基础,规范穴位注射治疗[5]。通过穴位注射治疗,使得受损神经局部血流量增多,有效增强其代谢,阻止疼痛传导渠道,联合治疗有效消除疼痛,且治愈率较高,未出现副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实施穴位注射治疗,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转,治疗效果好转,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素琴,陈静,吴承奇等.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J].西部医学,2017,29(2):238-240.

[2] 石慧清,于笑艳.祛风通络汤加减方联合奥卡西平对早期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11):1466-1468.

[3] 岳春芝.针灸联合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30):3386-3388.

[4] 孔令常,张东伟,樊帅等.熄风通络头痛片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11):1533-1535.

[5] 刘坤,郭锦华,王丽娟等.高频电针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6,48(5):68-69.

基金项目:

2017年重庆市卫计委中医一般项目(项目编号:ZY201702126)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三叉神经痛中医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三叉神经痛,“疼”你没商量
治三叉神经痛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周围神经炎疗效观察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