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啉铜33.5%悬浮剂防治杨梅癌肿病田间药效评价

2019-10-21 09:19黄雅俊宋会鸣丁佩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杨梅

黄雅俊 宋会鸣 丁佩

摘要  [目的]評价喹啉铜33.5%悬浮剂防治杨梅癌肿病的田间药效。[方法]设置不同剂量的喹啉铜33.5%悬浮剂,对杨梅癌肿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调查防治效果、田间最佳使用剂量、持效期和对杨梅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安全性等。[结果]在杨梅春梢抽发期,用喹啉铜33.5%悬浮剂推荐剂量有效成分335~446.7 mg/kg,连续用3次,间隔7 d, 施药后26 d防效为67.7%~71.3%,并对杨梅和其他非靶标生物安全。[结论]喹啉铜33.5%悬浮剂可以用于防治和控制梅癌肿病。

关键词喹啉铜;杨梅;癌肿病;田间药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S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05(2019)03-00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02

杨梅(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是杨梅科经济果木,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原产中国浙江余姚,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1-3]。杨梅癌肿病(Pseu?鄄domonas syringae pv. myricae)是杨梅的主要病害,发病严重的果园病株率达90%以上,对杨梅产量影响很大。病原细菌是丁香假单胞菌杨梅变种[4-7]。主要发生在结果的枝干上,幼树和苗木阶段发病较少。病菌主要侵染二、三年生枝条,有时也可发生在多年生的主干和当年生的背后梢上。初期病斑产生乳白色小突起,后逐渐肿大,形成表面十分粗糙的黑褐色肿瘤,凹凸不平,木栓化表面坚硬。癌肿近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小的如樱桃,大的如核桃,最大的直径可达10 cm以上,肿瘤以上的枝干会全部枯死。杨梅癌肿病病原细菌在有病枝干的癌瘤组织内越冬,下年春季在病瘤表面溢出菌脓,随着春雨的增多而从杨梅的伤口和叶痕处侵入,也可通过人为活动或昆虫体表携带病菌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扩散,病菌侵入后潜育期为20~30 d,枝干上的老病瘤一般于4月上中旬开始增大,在7—9月间增大最快,11月以后则基本停止扩大。杨梅枝梢上当年生病瘤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出现,6—7月大量发生,增速快,数量多,癌肿大部分分布在树冠下部[8-10]。

目前还未有防治杨梅癌肿病的登记药剂,生产中盲目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喹啉铜,化学名称为:喹啉铜,分子式为:C18H12CuN2O2,是有机螯合铜内吸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对大多数细菌病害和部分低等真菌性病害[11]有效果。该产品喷于作物表面可形成一层严密的保护膜,直接杀死膜内病原菌,防止再侵染发病,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药害,连续使用无抗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具有低毒、低残留、环保的特点。为进一步科学指导杨梅生产,该研究用喹啉铜33.5%悬浮剂进行了杨梅癌肿病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探明喹啉铜33.5%悬浮剂对杨梅癌肿病的防治效果、田间最佳使用剂量、持效期和对杨梅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安全性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作物及防治对象

试验作物:杨梅;品种:荸荠种红杨梅,35年生;防治对象:杨梅癌肿病。

1.2供试药剂

喹啉铜33.5%悬浮剂(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铜30%悬浮剂(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3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杨梅园,供试土壤为山区沙泥砂性土,土壤pH 6.8,有机质含量2.1%,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周围为杨梅山。试验区的土壤类型、施肥和耕作体系与当地杨梅栽培实践基本一致。栽培管理条件一致均匀,符合试验要求。

1.4试验设计和安排

试验设5个处理,喹啉铜33.5%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为670.0、446.7、335.0 mg/kg(即制剂稀释500倍、750倍、1 000倍);王铜30%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75 mg/kg(即制剂稀释800倍);清水空白对照(CK)。试验药剂、对照药剂和空白对照的小区随机排列,每处理小区为2株杨梅树,重复4次,周围设保护行。

1.5试验方法

试验用人工背负式BP?鄄16型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 mm,工作压力3~4 kg/cm2, 对杨梅枝干进行均匀喷雾,施药量为杨梅枝叶喷湿为度。于杨梅春梢抽发期即2017年4月23日、2017年4月30日和2017年5月7日各施药1次。试验前10 d及试验期间没有进行其他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4月23日第1次施药当天天气晴,东南风3~4级,最高气温26.3℃,最低气温17.1℃,平均气温21.7℃,湿度60%,无降雨;4月30日第2次施药当天天气晴,最高气温29.1℃,最低气温15.8℃,平均气温22.5℃,湿度50%,无降雨5;5月7日第3次施药当天天气晴,最高气温26.4℃,最低气温16.7℃,平均气温21.6℃,湿度70%,无降雨。整个试验期间以晴到多云为主,平均气温22.4℃,雨日7 d,总降水量132.5 mm,无特殊气候,未出现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象因子。

1.6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于2017年4月23日施药前调查病疤块基数,5月13日、6月2日调查第3次药后6、26 d各小区全部试验树的病块数,并目测药剂对杨梅树的安全性。共调查3次。参照农业部药检所“GB/T 17980.117?鄄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17部分:杀菌剂防治苹果和梨树腐烂病”的规定,计算病块增长率和防效[7]。

1.7药效计算方法

平均每株新病块数=新病块数/调查总株数

新增病块增长率=(药后每株病块数-药前每株病块数)/药前每株病块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新增病块增长率-处理区新增病块增长率)/空白对照区新增病块增长率×100%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將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防效

由表1可以看出: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制剂用量500倍、750倍、1 000倍处理(即有效成分用量670、446.7、335 mg/kg)对杨梅癌肿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于4月中下旬即杨梅春梢抽发期施药,3次药后6 d的防效分别为66.1%、59.6%、54.1%,对照药剂王铜30%悬浮剂 800倍的防效为58.1%;3次药后26 d的防效分别为74.4%、71.3%、67.7%,对照药剂王铜30%悬浮剂 800倍的防效为71.4%。其中,该药剂有效成分用量335 mg/kg(稀释1 000倍)处理的防效略差于对照药剂王铜30%悬浮剂 800倍处理处理的防效;该药剂有效成分用量670 mg/kg(稀释500倍)处理的防效略优于对照药剂王铜30%悬浮剂 800倍处理处理的防效。在0.01和0.05水平下,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500倍、750倍、1 000倍处理(即有效成分用量670.0、446.7、335.0 mg/kg)与对照药剂王铜30%悬浮剂800倍的防效接近,各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还显示,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在该试验剂量下,第3次药后26 d各处理的防效均在65%以上,说明该药剂持效期在25 d以上;且防效随着有效成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对作物的影响

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对杨梅安全,试验期间,在试验剂量下未发现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对杨梅产生可观察到的药害。

2.3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试验期间未发现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有明显影响。据田间调查,各处理区杨梅生长正常,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

3结论

通过试验数据可知,供试药剂喹啉铜33.5%悬浮剂对杨梅癌肿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杨梅癌肿病防治上推广使用。建议在4月中下旬即杨梅春梢抽发期施药,用喷雾器对杨梅枝干均匀喷雾,以杨梅树枝叶喷湿为度,隔7~10 d左右连续施药2~3次,并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决定防治间隔期和次数。推荐药剂制剂用量在750~1 000倍液(有效成分用量335~446.7 mg/kg)。

参考文献

[1] 聂谷华,朱迎.强优质丰产杨梅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6(3):49-51.

[2] 郑金土,张同心,王振荣,等.浙江慈溪杨梅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3):32-33.

[3] 葛有良.杨梅的主要病虫害及冬季清园防治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0(1):151.

[4] 张永祥,何礼远.杨梅与油橄榄癌肿病病原细菌的比较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1, 21(1):21-25.

[5] 方华生,曹若彬,叶明儿,等.杨梅癌肿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4):418-421.

[6] 陈秀云,郑毅仁.杨梅癌肿病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及肿瘤的形态发生初报[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8,14(2):239-241.

[7] 方华生,曹若彬.杨梅癌肿病病原细菌的鉴定[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4,10(3):309-314.

[8] 李翠英,李顺莲.杨梅癌肿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6,30(13):57.

[9] 石淳.杨梅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8(3):40-41.

[10] 吴灶岭.杨梅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05(7):26-27.

[11] 王华弟,沈颖,黄茜斌,等.杨梅褐斑病发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1):108-112.

责任编辑:张志转

猜你喜欢
杨梅
杨梅红
家乡的杨梅
杨梅储存与保鲜
肠胃不舒服,试试杨梅酒
六月杨梅红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酸甜童年
杨梅酒
乐摘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