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菜园文化类型娱乐器具

2019-10-21 07:43李进兴李正山
东方收藏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乐器

李进兴 李正山

远古人渔猎耕樵劳作之后,他(她)们是如何休闲娱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海原县当地的一些收藏家。在他们的收藏品中,有数量较多的古人用过的乐器,有陶鼓、陶哇呜、陶摇铃、石磬等,音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

海原收藏家的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彩陶鼓(图1),形状像漏斗形,一端为大口,呈喇叭状,口部朝外侧;另一端为小口,形似罐状;中间呈筒状,是鼓身部分;筒状鼓身将粗端喇叭口与罐状口的贯通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陶鼓。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罐形一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又能保持鼓身平衡,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除了形式独特以外,陶鼓的口沿处,布满一圈连珠纹;器身还布满花纹,粗端靠近口沿部位绘饰一道黑色单线折线纹,往内绘饰一道紫色单线折线纹,两边绘饰紫色带状纹,在其内三角形空隙以黑线网格纹布满,靠近筒状部位则用带状锯齿纹和带状纹;细端罐状部位则绘饰一道黑色单线折线纹。陶鼓的制作,在出土的陶鼓形式上不难看出,带有彩陶罐的烙印。因此,陶鼓的制作可能是受到陶罐、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陶鼓因质地坚硬,被保存了下来,而鼓皮及穿带的绳索附件等朽烂无存。有关彩陶鼓的使用,在粗口上蒙一面打磨去毛的兽皮,敲之可发出声音来,用节奏来示意图,舞蹈之动作可跟上节奏。据《周礼·春官·龠章》记载:“掌土鼓豳龠”。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之。”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且传送很远,所以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乐舞、征战、狩猎等活动中多有使用,有时也兼作报时、报警的工具等,尤其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在收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石磬(图2),形似长条折形,也似一把斧之首,上端折曲,有系孔,下端为长条形,石块为暗紫色,敲之声音沉闷。有关石磬的最早记载出现在甲骨文中,磬字左半边像悬石磬石,右半边像手执槌敲击。古代文献《禮记·乐记》中有“石声磬”的记载,唐代孔颖达解释说:“石声磬者,石磬也。”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产生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石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就已进入原始人类的生活。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表明在远古时期,石磐曾被先民用于乐舞等娱乐。因此,收藏者所藏的石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远古时期的海原县境菜园村,是一个以母系氏族为主向父系过度的原始社会,以渔猎为生。在他们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石器可发出悦耳之声。这种敲击的石头就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石磬。敲之,可以惊吓藏匿的动物来围猎。劳作闲余时,人们围着篝火,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以敲石块来为舞蹈击节助兴。石磬发展到后来,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用于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在收藏的乐器中,还值得一究的是“摇铃”。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麦摞形、葫芦形、杯形、车轮形等。制作精细规整,空腹薄壳,内有泥丸,摇之铮铮作响,和谐清脆悦耳,可能是古人类集体娱乐合奏中的一种配乐器。因此,将此类乐器暂且命名为“摇铃”。圆形摇铃,均为红陶质,直径5—12厘米,球面除有一个或者多个小圆形镂孔外,还用陶石文、划纹、指甲掐纹、彩绘来装饰摇铃的表面。陶石文摇铃(图3-1),摇铃表面刻划有文字符号来装饰,如刻划“巫”“戈”等字。受“甲骨文”的启示,我们暂且以“陶石文”命名之;也有的用指甲掐纹组成规整的“瓦摞纹”等(图3-2),以装饰、美化摇铃的表面。其线条简练,图案明快,更增加美感;数字孔摇铃(图3-3),是在圆形陶摇铃表面上打有一个孔、二个孔、三个孔、四个等,组成数字孔,很像赌具色子。星宿孔摇铃(图3-4),摇铃表面布满很多孔,像天上的星宿一样。卵圆形摇铃(图3-5),与圆形摇铃没有什么差异,仅外表像鸟类的蛋,表面有少量的孔。麦摞形的摇铃(图3-6A、B),外形像一个“麦摞”,顶部“尖”状,圆鼓腹,平地,能放置在地上,有粗细之分,旁边有孔,内装泥丸,摇之声音沉闷。壶形摇铃(图3-7),形状似水壶形,两边有耳系,便于携带,仅底部有一孔,内有泥丸,摇之有声。玉壶春瓶形摇铃(图3-8),形状如今之玉壶春瓶,空腹薄壳,内有泥丸,仅底部有一孔,摇之清脆悦耳,两边有耳系,便于携带。葫芦形摇铃(图3-9),一端为球形,表面有孔,空腹薄壳,内有泥丸,另一端为圆棒状,为手握之柄,摇之清脆悦耳。杯形摇铃(图3-10),外形像一个水杯,有柄,两头各有一孔。轮形摇铃(图3-11),外形像车轮,两头各有一孔,腹中装有陶丸。磙子形摇铃(图3-12),这类摇铃的外形,很像石磙子,两边有孔;也有的像圆饼形的摇铃(见图3-13),边缘有等距离的孔,内有陶丸,摇之有音。有关此类陶质乐器,各地不少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均有发现,其用途、名称,在考古界曾一度出现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小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一种玩具;有的认为是老祖先们用来袭击鸟类的一种猎具;有的认为是古人美化自己的一种装饰品;也有的认为它是古人集体娱乐合奏中的一种配乐器等。凡此种种,莫衷一是,这里姑且不论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但从它的造型、制作、纹饰等方面来审视,它既奇特新颖,又精美雅致,堪称文物精品,足见远古人们的聪明才智、匠心独具。

收藏品系列中,造型各异的陶哇呜也在其列。造型大小各异,有牛头形、猫头形、鸟兽形、橄榄形(卵形)、飞碟形、梨形等。多为三孔的,也有五孔的,未见七孔的。牛头形陶埙(图4-1),形似牛头,顶上有一吹孔,面部有两孔;猫头形陶埙(图4-2),形似猫的头形,顶上有一吹孔,面部也为两孔;鸟形陶埙(图4-3),外形像一个蹲在树枝上的鸟儿,或像一个匍匐在地上的雏鸟,吹孔在尾部,按孔在背部,很多专家将这类陶质乐器划归“哨子”类;橄榄形陶埙(图4-4),形似卵圆形,顶部有吹孔,腹部有两个按孔;飞碟形陶埙(图4-5),形似一个圆形陀螺,边缘部位有一吹孔,腹部有两个按孔和线条纹;梨形陶埙(图4-6),外形像一个无柄的鸭梨,柄部为一吹孔,腹部为四孔,能吹出很多音调,比三孔先进了许多。埙取材于土,烧制成陶。在事先造型好的器体上凿孔,吹奏着通过平稳气流的强弱,来控制音量而产生鸣响。吹之,会发出像秋虫发出的音响一样,沉吟厚实,温闷回旋。《旧唐书·音乐志》谓之:“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的确,埙之声意味深重、矜持典雅,在演奏这种乐器时能够表达表演者深层的思绪和精神内涵。埙的音色清爽、悲戚、哀怨、连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埙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诗经》中的“如埙如篪”内容,埙与篪两个乐器以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留在中国的历史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和杨六尚书喜两弟汉公转吴兴鲁士赐章服》一诗中写下“荣联花萼诗难和,乐助埙篪酒易醺”的名句;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也曾写出“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的佳语。可见,埙被中国文人看作是一件与之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一种蕴含着文人情怀之品。

菜园古人在狩猎渔樵、茶余饭后,是怎样休闲娱乐的,是怎样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怎样的一个乐调,怎样的一个舞蹈形式,纵观海原收藏者所收藏的菜园新石器文化类型的各种器乐种类当中,可窥其一斑。

猜你喜欢
乐器
滥竽充数
百科知识
乐器
乐器家族
乐器也疯狂
自制小乐器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乐·动天下 器·质非凡
没有乐器的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