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9-10-21 07:06赵楠楠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分析解决措施农村

赵楠楠

摘 要: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农村信用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农村扶贫工作更加高效、精准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扶贫;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随着农村精准扶贫的深入发展,信用支持精准扶贫的力度也在不断强化。为适应扶贫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对信用支持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进行探讨,以有效推进信用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发挥金融对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进而形成贫困对象自身的“活血”功能,从而消除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农村信用扶贫存在的问题

1.1 扶贫资金使用方综合能力不强

贫困人口具有收入低、收入不稳定、家庭资产少、收支不匹配等特点,甚至有些连基本生活都没有稳定的保障,迫使贫困人口把维持基本生活摆在首位。面对信用扶贫政策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预期收益时,表现出“又爱又怕”复杂心理,信心不足,加之贫困户的个体知识、精力、技术等隐性门槛的限制,致使贫困户的综合实力不高,扶贫资金使用能力不强。

1.2 扶贫资金成本高

显性成本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信用扶贫对象大多经营规模有限,融资额度较小,贷后管理成本较高。从扶贫对象角度来看,大部分扶贫对象财务知识匮乏,管理和运用扶贫资金能力不强,扶贫资金使用成本较高。隐性成本方面,一是大部分信用扶贫产品与扶贫对象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信贷产品期限及还款方式上,不同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周期性,收益亦是如此,固定的金融产品期限和还款方式与农业生产周期性的不匹配势必会提高农业生产个人和企业的无形财务成本。二是经营风险的无形转嫁。一些贫困户以自己的名义申请得到扶贫资金后,有的选择将扶贫资金入股到农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在面临市场行情不佳、倒闭破产等风险时,企业无法给贫困户分红,甚至不能归还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农户无形中承担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风险。

1.3 信用扶贫各参与方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信用扶贫过程中,政府扮演扶贫资金投入的引导和倡议角色,单纯考核放贷量,对信用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果考核力度不够。银行是扶贫资金的投入方,考核不良率、收息率及贷款回收率等指标,目的是在确保扶贫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获利。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则主要是从不良率以及涉农资金投放占比等方面入手,在引导银行完成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监督银行的防控风险,稳健经营。虽然各方的管理目标有一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在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

2 信用扶贫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建设

信用问题是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有效覆盖农村地区的主要原因。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幫助和促进贫困人口积极还贷,以此规范信用精准扶贫的流程,使扶贫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贫困户的信用状况与金融服务的享有权直接挂钩,为信用良好的个人及乡镇提供更多优惠的金融服务。为保护贫困户的金融消费权益,各类金融机构还应定期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活动,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并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各种金融犯罪形式,严厉杜绝和打击各种非法金融行为,并及时向贫困户宣传,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提高贫困户自身甄别金融风险的能力。

2.2 精确识别和管理扶贫对象,为金融扶贫提供基础数据

(1)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明确扶贫对象是信用精准扶贫的前提,这就要求通过合法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原则上可以以县为单位,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在具体做法上要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以收入水平为基础,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因素,通过自主申请、集体推举、评议投票等方式,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一个贫困人口都不落下,不该扶贫的一个不混入。

(2)完善贫困户动态监测机制。为了提高帮扶效果,在将贫困户识别出来过后,还要建立和公开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对贫困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具体来说,要以年为单位,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统计脱贫人口和返贫人口,寻找脱贫和返贫的原因,及时更新贫困人口数据库,将已脱贫的人口清理出数据库,将返贫和新致贫的人口纳入帮扶对象,以提高扶贫资源的利用率,精准帮扶真正贫困的人口。

2.3 构建规范与协调的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与时俱进、权责明确的规范化的信用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而且这种政策体系应相互协调,避免不同部门制定的金融扶贫政策可能引起的相互矛盾现象。因此,要由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对有关部门出台的金融支持扶贫政策进行评估,积极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参与信用精准扶贫,并指导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金融扶贫实施细则。

2.4 大力利用大数据构建信用体系

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主体、涉农金融新业态不断涌现,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贫困人口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也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为此,要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切实发挥信用精准扶贫的作用,各大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利用云储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来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随着5G以及智能手机和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普及,贫困人口的融资门槛越来越低,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精准预测和个性化服务的优势来提高金融帮扶的效率。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农村居民的信用画像,从而更加精准合理地分配金融扶贫资源,实时监测和更新扶贫对象的信息,提高信用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信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构建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从而提升信用扶贫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帮助农村贫困居民脱离贫困。

参考文献

[1]乔建华.脱贫攻坚阶段农村信用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陕西太白农商行为例[J].当代经济,2018.

[2]骆伽利,蔡洋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7(2).

[3]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精准扶贫协调发展的思考——通辽市个案[J].北方金融,2016(12).

猜你喜欢
问题分析解决措施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