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永远在小丑身上

2019-10-21 07:06孙立铭
锦绣·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亚瑟小丑母亲

孙立铭

摘 要:《小丑》在威尼斯获奖之后声势骤起,看过的人都不抑制自己的赞美之词,没看过的人都在翘首以盼。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因为每个人并非天生就是邪恶之人,他曾经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一个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的善良人。

关键词:电影《小丑》

影片开始于亚瑟怀揣着单口喜剧人的丰满梦想,但现实却是亚瑟在简陋的集体扮演小丑的化妆间,准备街头卖艺赚取微薄的收入。亚瑟有病,他正在接受着心理咨询治疗,还吃着7种混合药剂,来稳定着自己的情绪。甚至他还得了一种不自觉的颠笑症,随时随地就能放声大笑,在公车上,亚瑟逗笑一个小孩,却被小孩母亲排挤,结果颠笑症发作,即使小孩母亲通过小卡片知道亚瑟病情,却依然像看到怪胎一样避之不及。在家中,亚瑟还有一个精神状态同样病态的母亲潘妮要照顾。

小丑是一个具有重度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他靠扮小丑强颜欢笑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强大痛苦,他也有喜欢的女孩,但更多时候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寂寞,直到有一天他幡然醒悟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不是悲剧而是喜剧,至此,一场盛大的疯狂由此开始,在充满罪恶的哥谭市,小丑的横空出世并没有像蝙蝠侠一样旗鼓相当的正派角色去镇压,而是一场纯粹的邪恶的视觉盛宴。

起初的亚瑟,还算正常,他极力想争取社会的认同,想制造欢乐去换取别人的微笑。这时候的亚瑟一直相信母亲潘妮的一句话:“要始终摆出一张笑脸,你有一个使命,让世界充满欢笑。” 而亚瑟心中渐渐被唤醒的小丑,却每天都在试着争夺亚瑟的精神控制权,这让亚瑟倍感煎熬。他被人毫无理由地打骂,取笑,鄙视!他被自己母亲(养母)虐待,养母亲眼看他被养母男友绑起来殴打也置之不理!他被自己最信任的好友出卖!他被自己崇拜的偶像耻笑!他被自认为父亲的人拒绝和殴打!他严重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却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治疗!

一个线索是亚瑟的生存环境,或者说把他与社会的连接方式,与心理评估师的连接、与母亲的连接、与前同事们的连接、与脱口秀的连接、与误会中的爸爸的连接,一个一个砍断。这里面的整个逻辑链是非常完整的。我并不认为小丑的出现是环境塑造的结果。环境只是束缚小丑的拘束具,影片的故事所要做的只是将之一一解锁。

另一个线索是亚瑟自己的心魔。在去老板办公室的路上,他的大笑突然停止,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表演。在床上幻想参加罗伯特德尼罗脱口秀的时候,观众已经慢慢接受了他精神分裂的设定,直到几乎要成为故事线的女朋友竟然全然是臆想,我们才被真相猛然点醒——亚瑟已经疯了很久了。

这些丝毫没有人在意,而所谓亲人,朋友,作为旁观者对这欺凌置若罔闻,痛和恨让他变成“小丑”。在他眼中是世界变得越来越疯狂,而不是他自己。他,最后杀了他的养母,所谓的好友,地铁里殴打他的三个人,还有自己最崇拜的人!

你我都不是小丑,一味的带入他作为自己发泄的出口,是不理智的。因为你我不是他,站在一边说他不可以不应该这样做,是不善良的。那么从社会层面努力,避免出现小丑这样悲剧的土壤,在统计意义上也许可以有所改善,但对于个体而言,却从来都无法保证会成功。面对世界的荒诞,更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只能盲人摸象,小马过河。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明白这不可知与不可控,而不是因为害怕而堵住耳朵,随便抓住一条绳子缠在自己的颈间,将其称作真理。

《小丑》的成功在于它是完全在用情感相通来压制观众,它把我们生活中的沮丧时刻无限放大,再用这份放大后的力量反攻观众本身。他代表的不是某一个制度下受压迫的人,他代表的是每个一个黑暗中存在的人,他们的疯狂由他们的经历塑造,他们的经历又由社会的黑暗塑造,最后,他本身的黑暗面真的是可以选择的吗?你必须要肯定黑暗的存在,才能向往光明,你不能逃避黑暗,以及无能狂怒,黑暗永远都存在,甚至这不是黑暗本身决定的。

事实证明,亚瑟的一系列怪异行为的确都是因此而起。他似乎不会正常交流,总是抑制不住的狂笑,思想总是很负面,有自杀倾向。但似乎是为了引起同情和共鸣,作为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缺陷的人,亚瑟表现的太过于善良,以至于除了厌世,以及部分行动力和理解力的异常,我们至少在影片前半段,并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人格障碍中的典型的情感负面行为,比如冷漠、自私、暴躁、疑心重、嫉妒心强等等。

小丑的犯罪,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那么的正义,那么让人心疼。然而这部片子里的死者,没有一个是真正”该死“的。他们或许欺负弱小、或许说谎欺骗,但并不是需要被判死罪的重犯。可为什么我们却那么怜悯亚瑟,那么仇视这些所谓的“恶人”呢?结合我前面的几点担忧,这一切看似合理化的暴力杀人事件,只是电影制作者精心包装出来的骗局,换来的是观众们对弱者冲昏头脑的同情。

其实《小丑》很多场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也并不十分明确什么场景是在幻觉中,什么场景是真实发生过的。或许,这一切,都是小丑在精神病院幻想出来的。这就像影片中的很多角色,充满了虚伪和谎言,而最后亚瑟,则变成了影片所有消极和负面的产物。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着暴力,无序,混乱,嫉妒,贪婪等等负面价值,但我们自己,同样可以选择去感化他,认可他,同情他,改变他。而不是像电影中被小丑控制了自己。

本片被强调的一点就是它的情感渲染力,在这一点上配乐功不可没,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出神入化,而音乐的合理分配很大程度上又为他的表演加了分,无论是渲染悲伤的小提琴,还是亚瑟在内心负面情绪增长时使用的紧张的鼓点,抑或是在一些时间内缓和气氛使用的符合年代特色的爵士乐,都是本片十分出彩的地方,这些音乐会先于表演者的情感流露之前出现,使人在潜意识里率先进入了导演或演员想要表达的情绪中,这也使得表演者细腻的表演更加拥有渲染力。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给我的三个最大的感触吧。

精神疾病,这自然是无法避开的一个话题,也是导演所精心设置的。在你重复观看这部影片时,心里始终带着的一个问题:即亚瑟是否真的有心理疾病?我虽然不可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精神疾病这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社會问题仍需被敲响警钟。前人留下很多问题与警示,但可悲的是我们没有活在他们的梦中,却离他们所幻想的地狱越来越近。眺望前方,自然逃不开近些年来大火的人工智能——这一将决定人类命运的技术。自然还有人性的根本所在,精神的有无等一系列更哲学的问题。哪怕至今,公众仍然没有对精神疾病这一国际认证的事物有一个哪怕基础的认知。科学界的不认可,大众的反对,政府的利用。在这样一个科学可能会毁灭我们时代,精神,可能是我们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但,情况并不乐观。

无论是最早的蝙蝠侠漫画还是《小丑 致命玩笑》这一原型故事,亦或是《黑暗骑士》再到现在的《小丑》。小丑都是在偶然性的悲剧和社会的压迫的必然性下诞生。这仿佛为所有人在心里埋下了“小丑的所作所为都是有原因的”这一种子。我期望接下来任何一个有志创作出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神作的导演和团体,能够创造出一个纯粹的小丑,一个极善的小丑或极恶的小丑,把它们放在任何一个世界,任何一个社会中看看会产生什么影响,以此对人性的善恶观念从另一个维度上进行变析。

影片的最后,疯狂的民众将那辆警车包围,小丑在呐喊中起身,用嘴角的鲜血,在两颊绽放出灿烂的微笑,环顾整个世界,张开双臂。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镜头,但是或许我们在仰视小丑的基础上,也应该看到那些手里拿着武器,身边燃着烈火,对一切进行肆无忌惮破坏的民众。这不免让人思索,人本质上是复杂的。哪怕是在一个庞大的社会机体中,我认为也绝对不能用一个简简单单的社会心理学概括人的复杂。当一批社会的顶层人士从神坛上被踹下,当硝烟散尽,当鲜血流干,这些民众还会是小丑?变革是永恒的,如果将其视作社会的一部分,那么或许没有任何一个民众可以真正意义上的脱离社会,而小丑才是唯一站到社会对立面的,自己的战士。

结束语

《小丑》最无争议的成功之处,在于杰昆·菲尼克斯神采飞扬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来就尤为鲜明的悲剧与疯狂交织且推进的复杂气质演绎得异常精准,以致达到了让人不安的程度。当然这也部分要归功于剧本对这个角色的成就:他存在于每一场戏,几乎每一场戏都给足了情绪。且在拍摄上运用了大量的手法来强对表演所传达的情绪加以强化:低照度大阴影的灯光,独舞的慢镜,再配上杰昆·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银幕上若干个瞬间都是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

猜你喜欢
亚瑟小丑母亲
生气的亚瑟
幽默的小丑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的寻宝路
小丑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小丑精灵
好视力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