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役的经过及历史意义

2019-10-21 07:42张吉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摘 要:本文对松山战役的起因战役经过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山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松山战役;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战役;中国驻印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及广州等沿海城市相继沦陷,中国的对外国际交通线被迫由东南沿海转移至大后方。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为防止日军沿滇越铁路推进,中国军队炸毁河口铁路大桥并拆除部分铁轨,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进口军火及接受国外援助的唯一通道[1]。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曾说,中国对外交通线若中断三个月,国内战略物资将消耗殆尽。战争就这样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展开,滇缅公路成为抗战的输血管。1942年日军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沿滇缅公路侵入云南境内,滇缅公路被迫中断,为彻底阻断滇缅公路,日军在怒江西岸修建了大量工事与中国军队对峙。为援助中国抗战,盟军开辟了驼峰航线。

1944年5月,中国已和日本侵略者进行将近7年的作战,国内物资短缺,炮弹、汽油、大口径火炮等装备均需经驼峰航线运输,驼峰航线需要翻越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风险高、运量小、代价高。为缓和国内战局,争取外援物资,稳定西南大后方局势,中国政府急需打通滇缅公路,从滇缅公路经中印公路进口物资,为国内战局势输血。滇缅公路能否打通,事关中国稳定,事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局势稳定。整个中国战场的焦点都聚集到了滇缅公路怒江前线。

一、战役背景

松山位于惠通桥西侧,海拔2200m,(2)前临怒江V型谷,与江面高差达1500m,滇缅公路从松山脚下蜿蜒而过,日军从松山顶可对滇缅公路进行覆盖射击。松山就像一颗钉子,牢牢的钉在滇缅公路咽喉上,与龙陵、腾冲构成三大战略支撑点。中国军队如果绕过松山直接进攻腾冲、龙陵,松山日军可随时切断中国军队补给线,因此松山成了中国军队必须攻克的战略要地。日军占领松山后,认识到此处极具军事价值,在此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构成了松山主峰子高地、滚龙坡、大哑口、长岭岗四个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的四大據点阵地。[2]

二、战役经过

1946年9月,著名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现地踏勘了松山等滇西战场遗址,那时,松山阵地遗迹还保存如初,方国瑜教授进入日军工事细致考察。日军碉堡分为三层,上层为射击孔及观察孔,中层为日军寝室并设有射击孔,下层构筑为地下室,可储存弹药及粮食,地下室间用倾斜坑道连通。一层碉堡上方,就地砍伐直径70cm圆木排列成行,排列四至五层,厚3-4m;最上层圆木上铺30mm厚的钢板数层;钢板上方用填土夯实覆盖,填土厚1m。首层工事保护层厚度达到5-6m,极为坚固,虽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坏此坚固工事。地下二层与三层之间,用直径50cm圆木排列二至三层作为隔离层。日军在碉堡出口处也做了加固处理,安置盛满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覆土,故150mm重榴弹炮直接命中碉堡口也不能破坏,仅能造成内部轻微震荡。堡垒之间用交通壕连接,碉堡附近设有隐蔽壕,用于消灭射击死角。日军工事建成后,进行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500磅炸弹数次命中工事也未能造成工事内部损坏。日军利用坚固工事形成了步炮协同交叉火力,中国军队一旦发起进攻,将完全暴露在日军火力打击之下。[3]日军松山工事极为坚固,守备人数达1250人,日军妄言中国军队必将付出10万人伤亡方能占领松山。由于日军将松山修筑工事之民工残忍杀害,中国军队战前对松山日军兵力火力均不了解,中国军队判断松山日军不超过500人,不能歼灭亦能困死。但事实是残酷的,中国军队发动两万人作战,历时接近四个月,组织总攻十次,付出重大伤亡后才占领松山。松山战役成为了整个滇西抗战最为惨烈的攻坚战。

从1944年5月11日中国军队渡过怒江至9月7日占领松山,整个战役历时接近四个月,战役极为惨烈,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兵力两万人。由于地形限制,中国军队虽占据兵力火力优势,但无法全部展开兵力火力,只能以团或营为单位逐次使用兵力,中国军队阵亡4000多人,歼灭日军1250余人,担任主攻的103师直属队全部参战,伤亡殆尽。面对日军坚固的工事以及歇斯底里的日本法西斯,无数中国将士为民族生存慷慨赴死。中华民族这种反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那些血洒疆场的爱国将士代表着我们民族不屈的脊梁,他们永远活在国人的心中,激励着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战役结果

松山战役胜利,中国军队拔出了滇缅公路上日军的坚固要塞,各种军用物质依靠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高歌猛进,先后占领腾冲、龙陵、芒市,于1945年元月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缅边境。滇缅公路对外国际交通线恢复通车,大量援华物资源源不断流入国内,极大的缓解了国内战局的紧张态势,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进程。

参考文献

[1]和冬梅.抗战时期的中国对外交通生命线[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2]夏琼兰,陈云香.惨烈的松山攻坚战[J].云南档案,2001(06):37-38.

[3]凤凰网.日军的松山工事为何让国军又恨又佩服[EB/O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09_09/08/322089_0.shtml

作者简介:

张吉(1995—),云南曲靖人,助教,曲靖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