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故都的秋》的情感内涵

2019-10-21 07:42尧幻丁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悲秋

尧幻丁

摘 要: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丰富情感内涵,既有浓烈的悲秋情感,也有强烈的赞秋情感,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

关键词:情感内涵;悲秋;赞秋

古人写秋,大多悲秋: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谪居他乡,秋季送别友人,凄苦悲凉之情溢于言表;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孤独独登台”,面对岁月之秋与人生之秋,多病孤独的杜甫该是如何的痛彻心扉呢!《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在草木凋零的秋季不知流了多少难以言表的伤心的泪……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浅,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现代作家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浓情的柔笔,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精彩细腻,极具神韵,并染上浓厚悲凉色彩的秋色图。那么达夫在这部作品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是浓郁的悲秋之痛,还是热忱的赞秋之慨呢?

一、浓烈的悲秋情愫

(一)文章标题:“故”字的文化含义暗示作者的惆怅之意

文章的标题中,郁达夫不用“北平”而以“故都”名之,除表现作品深厚的人文素养外,更表现了作者对将失去的古老都城的眷恋之情。在古代诗文中,“故”字与“园”“乡”“国”结合,构成“故园”“故乡”“故国”,通常用来表达文人们的一种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想要得到而又不能得到的去国怀乡的无奈之情、惆怅之意。这种情感,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古今文学永远吟唱的主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本文写于1937年,面对即将被外族侵占,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故都”──北平,郁达夫触景伤情,写了此文。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在他心里留下隐痛,使他留连,品味,惆怅,忧伤,对故都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人一物,充满了伤感之情,寄寓着深深的眷恋。后来,他在散文《北平的四季》中更明切的表达了这种忧虑。他写道:“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日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这篇两年后写的散文吐露的对故都的感情、心境与“故都的秋"是一致的。

(二)主体内容:景色的色彩感显示出内心的悲凉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自身的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的主观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体现了悲秋的情愫。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郁达夫笔下的“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甚至破败的客观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等等,这些并没有直接表现主观色彩的词句,由于作者将一些具有某种色彩的特征性事物展示给了读者,读者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境界,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给事物“补”上它的色彩(客观或主观的):“蓝色的牵牛花”中透着凄凉,“扫帚的丝纹”上印着落寞,“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中的伤感足以动人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感情上浓浓的秋意。

将文章中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可以绘画出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体会到浓郁的“悲凉”。

(三)文章结尾:主旨句抒发了作者的隐痛

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在文章紧要的结尾处,作者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句直抒胸臆,向人们宣告:愿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有“故都的秋天”。这强烈的情感岂只是眷恋之情,这分明是如火般的誓言了。“故都的秋天”还会再来,故都的秋景还会再有,但“故都”却将逝去。这是郁达夫的隐痛,也是所有国人的隐痛。这个全文的结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深眷恋,也表达了他的深切忧虑。

二、强烈的赞秋情怀

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文章没有用豪迈的语言描写、赞美古都北平的皇城古道、楼台亭阁,而是选择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北国的特产”——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这些都融入了人们思想和生活情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郁达夫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歌者,又是一个蕴藉含蓄的文人。他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对故都秋景刻意描绘,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秋的意象,赋予《故都的秋》以满腔的激情,无论礼赞或哀怜,无论热烈或悲凉,这些意象都是作者富有个性特质激情的物化。因此,我们阅读《故都的秋》,应“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从清静悲凉的景物意象中,读出作者深沉、如火般的激情。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悲秋
古人为什么喜欢“悲秋”
新语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黄仲则的悲秋说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