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9-10-21 07:42张梅
锦绣·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对策措施

摘 要: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的见证,更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南涧县境内有7个世居民族,25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但是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正面临着走向濒危的境遇,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及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彝族语言;传承保护;对策措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地处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和巍山、弥渡、景东、云县、凤庆五县结合部。1965年11月27日,南涧彝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全县国土总面积1738.8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3%,下设5镇3乡,总人口22.77万人。境内有21个少数民族,其中:有汉、彝、苗、白、回、傈傈、布朗7个世居民族,彝族人口112934人,占总人口的49.63%;少数民族人口122321人,占总人口的52.75%。

一、少数民族言语传承方面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对南涧彝族自治县81个行政村(居)委会书记或主任的问卷调查,得出在南涧的7个世间民族中苗族语言传承得最好,任何一个乡镇村村寨寨的苗族同胞,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讲苗族语言,都在讲苗族语言,同时会讲汉语。彝族语言传承方面也比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传承断代的问题,在彝族语言的传承方面有些村寨老老小小都会讲的,如小湾东镇营盘村委会的就是外来媳妇也会讲彝族话了,还有新龙村委会、新民村委会、龙门村委会的村民;无量山镇新政、红星村委会;碧溪乡中华村委会的松花林、孔雀渡村;新虎村委会;公郎镇新合村委会等村寨老老小小都会讲,日常交流也用彝族语言。但彝族语言汉化的也多,有的村寨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一辈会讲的多,30岁到50岁的会听点,讲得少,若真讲,发音不同听着就比较别扭;年轻一代的已经有部分彝族同胞不会说也听不懂,所以下一代彝族传承方面存在薄弱问题;老一辈彝族语言传承人有日渐减少的趋势。回族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只有极少数老人会讲,现在交流以汉语为主;南涧境内的白族、傈傈族、布朗族以汉语交流为主。

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传承的意义

(一)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历史经验的积累。据清康熙《定边县志》记载,南涧“汉时属益州郡,为濮洛蛮所居;唐蒙氏仍为濮洛蛮所居,地,曰南涧”南涧县的古居民“濮洛蛮”即现在的彝族,彝族的语言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传承下来。人们将其千百年来语言传承的历史信息记录和收集起来,从中得知彝族聚集地、彝族的繁荣、兴衰等信息。研究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从少数民族语言的演变中就能够获得答案。如:彝族经书《开路经》也叫《指路经》,真实地记载了南诏的兴衰史。因此,加强语言的保护及传承,有助于帮助史学家深入分析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

(二)语言是民族的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直观体现,这就使得语言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沟通与交流的工具而存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烙印和文化宝藏。在少数民族语言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质,语言中包含着故事、传说、寓言、哲理等,通过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能够有效地挖掘语言中的这些文化特质,从而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如南涧县宝华虎街发现的母虎日历(十二兽历法),就是彝族语言文字中发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著名的彝族学家刘尧汉在《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中,就通过以彝族为主的民族学资料并联系汉文史籍,说明中国十二兽历法并非由外国传入,而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先民独立创造。该书中《“十二兽”纪日起源于原始图腾的典型实例——哀牢山虎街山神庙纪日“十二兽”壁画》就是以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虎街发现的母虎日历为例作说明。

(三)少數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象征,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情结所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在保护及传承的过程中存在失传风险,有些民族语言有消亡的倾向,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听到熟悉的乡音,就会勾起浓浓乡愁,但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乡音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非常必要。

三、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和发展的象征,是少数民族地方风俗和发展历史的直观呈现。随着少数民族语言的流失及口口相传带来的传承难题,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以南涧彝族为例,南涧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彝族自治县,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63%,南涧县地的彝族,称谓有黑彝、白彝、倮倮、白倮倮、黑倮倮、土族、香堂、腊罗拔(腊鲁拔)、额尼拔、迷撒拔等多种名称。分属于“额尼拔”和“腊罗拔”两个支系。南涧彝族的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速族彝语支,南涧县境的彝族属西部、中部两个方言。酉部方言,主要是南涧镇、乐秋乡、拥翠乡、碧溪乡、公郎镇、宝华镇等乡镇及无量山镇、小湾东镇的部分村寨约9万多人,中部方言,主要是无量山镇红星,小湾东镇的瓦怒卜、白沙井、老家库、公郎镇的二台坡等地约2万多人。千百年来当地的彝族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衍生息,用自己的特殊音标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标准化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使用的语言文字高度统一,以及汉、彝族广泛联姻,掌握彝族语言的老人年龄逐渐增长,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少年儿童学习本民族语言,会讲本民族语言的渐渐减少,另一方面语言的传承不同于服饰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它最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随着语言表达的空间逐步缩小,彝族语言传承的土壤被慢慢侵蚀。目前,我县使用彝族语言的地域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古彝语已失传,有些言词即将消失,一般用语渐趋稀薄。少数民族语言由于缺乏文本或纸质资料,在口口相传或代代传承中逐步地遗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在当今时代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可以通过电视、上网等方式便捷地与外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再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汉化的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

四、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传承的措施

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是我们的一笔财富的损失;少数民族语言都蕴藏着独特文化智能,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将带来民族语言文化的消失。因此,抢救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

(一)加强宣传,提高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少数民族讲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最受语言环境影响,没有语境很难传承,如不及时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保护,将来可能只是在户口簿上看到是什么民族,语言是什么,怎么交流就没有人知道啦,因此,趁现在还有人会讲会话,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加强宣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同时教会下一代用本民族语言,让少数民族语言同人类社会发展一起源源流长。

(二)多部门联动,积极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部门结合职能职责,编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文艺节目大力加以推广,在开展文艺下乡时,鼓励支持少数民族语言类节目上台表演,为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展示创造条件,大型文艺演出时提倡彝、汉双语主持,2019年火把节晚会南涧县就尝试用彝汉双语主持,得到观众高度赞誉。民族宗教部门组织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培训班,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

(三)积极申报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少数民族语言以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特殊性,和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要积极申报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承保护经费,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发展。目前南涧县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山歌》《蒙化调》,彝族舞蹈类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打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跳菜》。

(四)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数据库。建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少数民族语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实态记录下来,归档建库,永久保存。真实录制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是保存少数民族语言有效、科学的方法。其次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技术的兼容性,整合各类通信工具,实现普通用户与信息时代的融合,人人都可成为方言的发布者、方音的发言人,缩小了少数民族文化语言交流的时空距离。现在比较流行的微信山歌群就是典型的运用互联网络的体现。

(五)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传承过程中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从幼儿教育抓起。通过积极宣传让父母从小就教孩子说彝族话,不能有说彝族话跟不上时代等想法,要增强民族自信,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优势;其次开展双语教学,营造语言环境,提高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应用途径。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编订,提升教师的民族语言的掌握水平,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莘莘学子们,全面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六)在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中,应该积极开展民族語言的研究工作,将民族语言的研究纳入规范化的教学体系中。借助彝族学会等社会组织,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工作,通过建立少数民族的语言数据库、出版少数民族语言类书籍等,南涧彝族自治县就出版过《彝族腊罗话》《彝汉对照书》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得到政府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继续开展下去。

随着少数民族语言丧失情况的日益严峻,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迫切性,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受社会发展进步、新媒体等冲击,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难,因此,做为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深深感受到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及传承工作重要性及迫切性,因为语言传承的关键核心在于人的传播,所以,非常希望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各少数民族人员的共同努力,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艺术得以永久的传承和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清.杨书纂,康熙定边县志[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2.

[2]黄宜,南涧彝族的洲源等刍议[J].云新出(2016)准印字第0236号

[3]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4]查海旺,彝语腊罗话[J].大新广出(2016)准印内字E0159号

[5]只廉清,指路南诏千古之谜[M].德宏民族出版社

[6]只廉清,哀牢密枯[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梅(1981-),女,彝族,群文馆员,毕业于大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南涧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群众文化辅导等工作,发表《南涧跳菜保护与传承刍议》《时迁中的舞蹈三道弯》,收集整理《南涧跳菜大事记》等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对策措施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