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接地气”的路径探索

2019-10-21 07:24王镇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采编工作接地气电视新闻

王镇

摘要:电视新闻历来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在群众路线的视角下,电视新闻必须承担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与实效性、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将“接地气”作为工作的基本路径,从话题关注、方式创新、文化扎根等方面入手,打破电视新闻同民众生活的壁垒,充分体现电视新闻的社会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接地气”

一、话题关注——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首先,要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基层民情,不空谈民生,而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情境;贴近生活,大量采编来自于街头巷尾的基层语料;贴近民意,让电视新闻成为反映人民诉求、解决人民所关注问题的载体。

其次,在拉近电视新闻采编同人民群众距离的同时,要切实提高话题关注的全面性,尤其是在社会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深水期时,更应当平衡考虑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生活需要,解决好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如社会医疗服务、食品安全、农民工权益等。这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完成观念地转变与革新,平民化的视角、生活化的风格实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最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人民群众立场出发,关注电视新闻采编话题,这要求采编人员一方面要关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传递“接地气”的社情民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塑造消极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在部分网络传媒以“恶趣味”而吸引关注的情况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更应当正本清源,体现电视新闻媒体的专业价值。

二、方式创新一—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时代变迁中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新闻媒体,必然是因为其本身能通过持续的创新适应不同时代的具体背景。在群众路线的视角下,加强方式创新,以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必由之路。

创新不是“脱缰之马”,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一味“求新求异”,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将方式创新作为提升新闻价值的手段。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推动“小民生”向“大民生”的创新转变。小民生多聚焦于单一的个体生活,具有较强的市井化特点,对于展示民众的生活风貌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地方电视新闻过度关注小民生,则必然会陷入“纸片化”的怪圈,使得电视新闻的内涵停留在浅薄的层面,不能发挥预期的舆论引导作用。大民生则是一个事关国家政策与民众生活的整体概念,它要求采编人员在选取民生新闻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民众的兴趣热点,又要紧密围绕大政方针,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

三、文化扎根一—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

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承担着传递信息的职责,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接地气”,必然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作用。采编工作者在提升自身的工作格局、拓宽新闻视野的同时,也应当扎根于本土文化,在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电视新闻的主流受众——本区域人民群众的视角出发,将采编重点放在当地的民生实情中,结合历史脉络、风土人情、文化偏好等多重要素,在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品牌。

新时期,在社会媒介资源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思想状态更加复杂的背景下,新闻采编更应当回到生活本身,聚焦于区域性、热点性的焦点问题,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作用。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要求采编工作者主动站在民众的视角,要考虑本区域传统文化对民众的欣赏偏好、生活习惯所产生的影响,打破新闻媒体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壁垒,有效增强民众的情感共鸣。

当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信息,围绕国家的新闻报道导向,合理分配新闻报道比例,在尊重本土群众文化习惯、帮助其了解区域性信息的同时,也应当尽可能拓宽群众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同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也应当加强同外地新闻媒体的合作交流,为本土新闻采编质量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结语

任何类型的新闻传媒,如果脱离了受众的需求,那么其生存發展的根基必然会不断动摇,对于电视新闻媒体来说,作为传递民生信息、提供舆论导向的重要部门,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动电视采编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在更加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

(作者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采编工作接地气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未来影响探析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