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式包扎在PCI术后患者伤口压迫止血中的效果观察

2019-10-21 08:41虞舟姚娴凤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护理

虞舟 姚娴凤

摘要:目的:探讨减压式包扎在PCI术后患者伤口压迫止血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行PCI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7例,对照组143例。两组患者均为PCI术后使用TERUMO XX*RF06型号止血器进行桡动脉伤口压迫止血。实验组在不影响伤口止血效果的同时,予以伤口止血器内垫无菌纱布进行减压包扎,在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各放气一次,并于术后24小时后由医护人员拆除止血器。对照组进行伤口常规处理,即在术后予以伤口止血器直接包扎,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各放气一次,并于术后24小时后拆除止血器。两组伤口止血器气囊均充气12ml,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伤口周围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舒适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伤口周围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率、患者舒适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伤口止血器中垫入无菌纱布减压的患者发生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伤口常规处置的患者。在患者舒适度情况调查中,减压式包扎的患者表示舒适感增强。结论:减压式包扎在PCI术后患者伤口压迫止血中能够减少患者伤口周围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概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压式包扎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减压包扎;桡动脉伤口;气囊压迫式止血器;压力性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084-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达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目的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其介入途径有两种,一种为股动脉途径,另一种为桡动脉途径。由于桡动脉术后伤口压迫时间较短,恢复较快,患者术后无需卧床,相对股动脉伤口而言,患者舒适度及伤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故术后桡动脉伤口已经逐渐成为目前PCI治疗的首选路径[1]。术后患者常规使用TERUMO XX*RF06型号止血器进行桡动脉伤口压迫止血。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指出,TERUMO止血器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局部皮肤损伤,由于TERUMO止血器为塑料制品,具有一定的硬度,加压后与手腕部柔软皮肤直接接触,经长时间的压迫和摩擦后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如水疱形成,在其研究中共有 13 例患者出现手腕部水疱形成 ,发生率1.66%[2]。为了减少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就医体验,本研究将我院心內科300例患者通过实验对照法进行效果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心内科病房经桡动脉行PCI术患者300例。男性171例,女性12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7例,男88例,女69例,对照组143例,男83例,女60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压、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前评估Allen试验结果为正常。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减压式包扎就是在保持止血效果的前提下,将无菌纱布垫于患者伤口止血器内,将塑料与皮肤进行隔离,在不改变压力的同时,通过增加止血器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止血器给患者皮肤带来的压强,起到减压的目的。

两组患者均为经桡动脉置管,术中无血管损伤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实验组用9CM*10CM无菌纱布一块,对折成4.5CM*10CM纱布延止血器走向,垫于桡动脉伤口处皮肤,再予以TERUMO止血器压迫止血,气囊打气12ml,包扎时询问患者主诉,评估术肢远心端桡动脉搏动情况,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直接将TERUMO止血器包扎伤口进行压迫止血,气囊打起12ml,按常规术后护理,在伤口包扎时倾听患者主诉,评估术肢远心端桡动脉搏动情况,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1.2.2观察方法及评级标准

术后2小时、4小时、6小时,均由医护人员给予定时放松止血器气囊1ml,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情况。于术后24小时,医护人员拆除止血器,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处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事件的例数。(见表一)同时使用数字等级评定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合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 Pain Rating Scale)对患者进行舒适度评估。(见表二)

1.3结果

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组在术后24小时伤口周围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过干预,患者伤口周围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概率下降幅度为62.6%。同时通过数据观察,在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比较中,实验组有73.2%属于轻中度疼痛,26.8%处于重度疼痛,对照组则有51.5%属于轻中度疼痛,48.9%属于重度疼痛,说明减压式包扎使患者的疼痛能够得到较明显的改善。

2.结论

采用减压式包扎在PCI术后患者伤口压迫止血中能够减少患者伤口周围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概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压式包扎在临床中具有可行性。

讨论:

在临床中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患者出现伤口周围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存在一定概率。本文是在维持气囊压力不变,止血器止血效果不变,包扎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大止血器和皮肤接触的面积,降低止血器对于皮肤的压强的一种减压式包扎方法,从而降低患者出现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的概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在今后护理工作中,通过文献查阅和临床实践,护理人员可以创新性地尝试缩短伤口包扎时间,减少气囊压力等手段,来改善患者术后伤口皮肤出现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同时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及就医体验。

在多篇文献报道中[3-5],已出现一种新型粘贴式止血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止血器也存在一定的局部皮肤性损伤,比如张力性水疱、过敏性反应等。如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选取最优的伤口包扎器材,在术后观察中便于护理人员进行伤口观察及处理,也成为了目前临床上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在术前正确的评估患者病情,皮肤情况,做好Allen试验,PCI术前医护人员给予正确的术前健康指导,完善术前各项准备,术中给予规范操作,注意无菌原则,术后给予患者规范的术后护理,及时观察患者伤口情况,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等情况,如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术后倾听患者主诉,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也是我们作为临床专科护士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更多的PCI术后患者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对于广大护理同仁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中有所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71-277.

[2]田芳,孙红梅,陈海君,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T R Band 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5): 1265.

[3]刘展睿,高丽华,候秀伟,等.1例经桡动脉PCI术后出现严重血肿及张力性水泡的原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 (1):131-132.

[4]马晓静,刘娟.康惠尔透明敷贴治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后皮肤损伤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7,10(7):68-69.

[5]陈宗宁,邓永莲,赵渊,等.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诊疗常见问题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1):35-37.

猜你喜欢
压力性损伤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液体敷料预防侧卧位手术患者皮肤压力性损伤的效果
自制水袋对ICU危重病人的骶尾部压力性损伤的效果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性护理对神经外科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分析
Braden评分量表在神经内科患者压力性损伤预防及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