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与艾灸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评价

2019-10-21 08:41冯振彬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

冯振彬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建中汤与艾灸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以艾灸与口服黄芪建中汤为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艾灸与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

【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124-02

慢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临床主要以口服西药治疗,难以彻底治愈,并且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将其归为“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对慢性胃炎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1]。其中,脾胃虚寒型是最常见的一类慢性胃炎分型。为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黄芪建中汤与艾灸联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80例,均经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并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其他消化道疾病、合并严重脏器性疾病、妊娠期与哺乳期等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4~78岁,平均为(46.2±10.5)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为(3.5±0.2)年。将他们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比一般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d/次;甲硝唑0.5g/次,2次/d;阿莫西林4颗/次,2次/d;胶体果胶铋3粒/次,3次/d,7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口服黄芪建中汤,药物组成为:炙黄芪与白芍各30g,茯苓、炙党参各20g,炒白术、桂枝各15g,丹参、炒枳壳各12g,姜半夏10g,陈皮9g,炙甘草6g,另加三片生姜、3颗大枣。随证加减:伴有胃脘痞满者加佛手与木香各10g;反酸者加海螵蛸与煅瓦楞子各10g;舌苔白腻且厚者加佩兰、藿香各10g。用水煎服,分别于早晚服用一次,7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此外,配合艾灸治疗,穴位为中脘穴、足三里、神阙穴,采用隔姜灸,15~30min/次,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定:(1)痊愈:临床症状全无,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显示胃黏膜存在轻度炎症;(3)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胃镜显示黏膜病变范围小于原来的50%;(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率表示。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疗效

根据表1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比对照组的77.5%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比不良反应情况

用药期间两组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例,包括2例胃痛,3例口渴;观察组有4例,包括胃痛2例,口干2例。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12.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医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诱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多用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一旦停药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长期用药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医将此病归为“胃脘痛”范畴,临床分型较多,以脾胃虚寒型这一证型最为常见,它是由于脾胃阳气素虚、复感邪寒而发病[3]。因此,治疗关键在于消除虚寒。黄芪建中汤为温阳健脾的经典方剂,源自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也是临床治疗这一证型慢性胃炎的常用方剂。其中,黄芪是君药,甘,微温,归脾、肺经。大枣有补中益气的作用,甘、温,归脾、胃经。甘草有益气补中的效果。这三味药配伍能明显提升补脾益气的功效。白芍有缓急止痛的功效,桂枝、生姜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联合配伍可起到温养脾胃、治疗虚寒型胃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性。艾灸利用温热刺激让艾草散发出的药力经皮肤透入人体内,起到行气活血、温散寒邪、消瘀散结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神厥穴可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多,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4]

本次研究显示,将黄芪建中汤与艾灸联合用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治疗中效果显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与艾灸联合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 玲.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25-1226.

[2]王紀君.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8例[J].陕西中医学报,2015,38(1):32-34.

[3]刘雄飞,范权锋.黄芪建中汤配合炙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2):95-96.

[4]王金国.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14(22):253-254.

猜你喜欢
慢性胃炎中医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抑郁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