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的专家

2019-10-21 03:03刘建伟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世界性小麦医生

刘建伟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退伍兵,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世界性难题,成为我国青年小麦育种专家。

退伍军人周晓东,用实际行动在黑土地上创造了小麦育种界的传奇:他培育的“铁秆小麦”,解决了东北小麦育种无矮壮秆资源的世界性难题;研究出的生态高效型种植模式,实现了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创建了拥有2万份小麦育种材料的世界首个私人小麦种源库;其研究成果填补了小麦育种领域的多项国际、国内空白,被誉为从军营走出的“袁隆平”。

1989年3月,周晓东被分到原沈阳军区某部药厂,认识了喜欢鼓捣小麦育种的严医生。严医生身体不好,却坚持每天侍弄小麦。周晓东不解地问他:“你辛辛苦苦种小麦,能吃几个麦粒呀?”严医生很认真地说:“我吃不了多少,但10多亿老百姓可就吃得多了。”交往中,严医生喜欢上了这个新兵:“解决粮食问题,育种是关键,你有兴趣吗?”“有。”周晓东毫不犹豫地答道。

周晓东跟严医生学起了小麦育种。然而,不久严医生就病逝了。临终前,他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周晓东,一字一顿地说:“一个国家,无农不稳,无粮必乱。咱是军人,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这些种子和书就交给你了……”

1990年初,周晓东脱下心爱的军装,退伍回到了原籍——辽宁省沈阳市。记忆中的农田变成了一座座高楼,以种地为生的村民们多半去了城里打工,繁忙的农业生产景象不多见了。

“耕地少了,粮食也少了。要让老百姓吃饱,就必须在提高产量上下功夫!”周曉东更坚定了培育新的粮食品种的决心。从此,他踏上了小麦育种的漫漫征程。

为了百姓不挨饿,为了国家粮食安全——20年来,这个信念始终支撑着周晓东在育种的道路上前进。

家,最先成了他的试验基地:花盆里种的是麦苗,桌子上摆的是麦种,地面上堆的是麦穗。家里空间小不够用,他就出去找块地当试验田。三伏天,他蹲在田里一笔一笔记录试验数据,戴着草帽拿着镰刀给小麦测产,被蚊虫咬得一身是包。

学历低,又没受过系统培训,从零起步会遇到多少困难可想而知。而且,培育成功一个稳定的小麦品种,通常要做8代实验,起码也得10年时间。周晓东毫不气馁,军旅生涯锤炼了他坚强的品格。“起点低,可以学。”他成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常客,每天不到凌晨4点就出现在小麦育种试验田里。

2004年,周晓东一举攻克小麦倒伏的世界性难题,培育出了“铁秆小麦”。2005年7月,黑龙江省克山县连降大雨,全县小麦倒伏面积达90%以上。但周晓东与原沈阳军区某农场联合种植的150亩“铁秆小麦”虽也受大雨侵袭,但一株未倒,平均亩产高达400公斤以上。

去年,“铁秆小麦”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如今,“铁秆小麦”已被多家育种单位作为战略性储备资源。

2008年,周晓东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和低能离子射线技术选育出的小麦和水稻,研究出了生态高效型的种植模式,实现了辽宁地区小麦、水稻一年两熟的历史性突破。粮食产量比单种一季水稻增产66.7%,节约水田用水近30%,实现了土地的高利用率。

周晓东手中珍贵的小麦资源,引起了国际小麦界的关注。他应邀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还先后受澳大利亚国家小麦中心、俄罗斯国家小麦研究所等10余个农业机构的邀请,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周晓东的成果不仅吸引了小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某些企图垄断粮食市场的利益集团的注意,多家外国研究机构发来邀请函:请他带着成果加入,移民、住房等一切待遇从优……

这些,均被周晓东婉言谢绝。他常说:“不能光想自己的钱袋子,还要想想老百姓的粮袋子。我是中国人,我的成果永远属于我的祖国和亲人。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世界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我们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就是对世界做贡献。”

今年6月,农业部召开专题会议,就在辽宁建立“晓东育种实验室”的相关事宜进行研究。谈起这些,周晓东显得很幸福。他说,前些日子,听说有的战友对自主择业有顾虑,不敢闯市场。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军人的舞台很宽广,有了在部队打下的好底子,走到哪儿都差不了。

木子荐自《长寿养生报》

猜你喜欢
世界性小麦医生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传统春节视觉意象设计理论问题思考
如何开展好校园足球运动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