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岂能胜有声

2019-10-21 07:58谭静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联想理解朗读

谭静

【摘 要】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又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朗读;兴趣;理解;联想;形式;功能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是目前的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琐屑的理性分析湮没了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朗读恰好能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还认为“凡读书,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朗读,正如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誦,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时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笔者在教《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力,可能唤起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到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累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从中,学生们得到了“乐”,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由此可见,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如朱自清的《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抚摸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的芳香中。这就激起学生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感受,唤起了对美的想象,让自己也走了进去,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悠然而生,耳畔似乎也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再如孙犁的《荷花淀》,小说开头的一段文字所营造的意境极富诗情画意。如果光靠教师的讲解,那就显得比较空洞,学生也只会死记教师所分析的结果,自己不会真正体味到这段文字的妙处。这时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深深的体味到这里面的恬静、优美的意境,使他们自己也仿佛置身于这清新的世界中,从而获得美的愉悦。

至于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单读、齐读、轮读、串读、对读、分角色读、配音朗读、表演朗读、师生演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具有较大的言语感染力,能唤起学生的感情。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笔者教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就让自己示范朗读。那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使学生深受感染。他们马上产生了朗读的热情,情不自禁地读起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文章的语言极其优美时,不妨采用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课文,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如笔者在教《海燕》时,就配上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配乐朗读时,还要注意乐声不能太大,以免掩盖了琅琅读书声。

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不妨采用分角色朗读。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总之,朗读的形式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学生书声鼎沸、先生醉心投入的朗读场景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多一些朗读吧!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吧!让琅琅的书声回到课堂吧!让学生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的冬天》的宜人温晴,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与活力。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自主的去感受精妙的语言,体味优美的意境,自由的与作者对话交流…… 读吧,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

猜你喜欢
联想理解朗读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