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019-10-21 11:00洪禹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巴西人刻板白人

洪禹

提起巴西,其形象令人神往:从游客络绎不绝的海滩、人民的乐天派,到多种族大融合。然而,在新闻里似乎又呈现出了她的另一面:去年3月15日,一名巴西黑人女议员遇刺身亡,身前她致力维护非裔权益并高调批判警察暴力。美好与暴力,这一对比无不印证了Burke所说,“主要的国际机构把巴西描述为一个困扰世界的国家,在热带天堂和丹特斯地狱之间摇摆,而这绝非偶然”(Burke,2006)。

从发现美洲大陆到至今,人们一直尝试塑造巴西的形象,以代表并充分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在多种形象的塑造中,根植着两个几乎难以回答的问题:巴西人,他们是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通常,外国人对巴西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们充满热情,来自热带国家,是足球和桑巴舞的狂热者。但这些形象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毫无疑问,问题的答案与身份认同有关。正如Ribeiro(Ribeiro,2001)所述,“代表集体的方式通常基于刻板印象、个性的减少和特定社会群体的内部分化”(Ribeiro,2001:2)。

因此,民族身份认同对社会团体的重新诠释以及巴西的国家建设有着密切联系。在葡萄牙人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带领的军队从葡萄牙抵达前,欧洲人对巴西这片沃土已有所闻:但尚未有其他日期可追溯到公元1500年前。第一篇充满溢美之词的描述,概括了对巴西的最初印象。“大地是如此慷慨,以至于这里可以生长出一切。”(Calmen,2002:26)。这一受大地之母眷顾的形象历经数世纪才得以逐渐巩固。

根据Ribeiro(Ribeiro,2000:10)的说法,在80年代纽约巴西领事馆的墙上,张贴着躺在海滩上的性感尤物和古铜色胴体的海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电视节目中(据说是全国各地),时常播放一些里约狂欢节近乎全裸的女性画面。在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狂欢节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也是强调民族身份的仪式,巴西桑巴舞学校吸引了想看半裸身体以性感舞姿跳舞的人群。多位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与巴西相关的特定形象,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娱乐”、“放荡”、“狂欢节”和“罪恶”。无论是在媒体、影视还是在文学中,这些刻板词汇如影随形。(Barizon,2010:47)

除此之外,插画海报的印刷品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上述传播形式的补充,帮助塑造了巴西和巴西人的形象。这些图片,即使是重叠的有时甚至是贬义的,也有巩固巴西民族身份的作用。 Carvalho(2015:12)指出,在旅行文学的帮助下,人们对巴西土地之美和人民的懒惰形成了多种刻板印象。尤其在19世纪,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反映出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视角,并且所有这些建设性的因素与“启蒙运动”思想密不可分;后者促进了科学在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在这过程中,促使种族主义和白人的至高无上主义合法化。

一系列重要事件推动了巴西国家的成立以及资源的原始积累,巴西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例如,东北地区的甘蔗种植体系;18世纪米纳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的淘金潮以及圣保罗咖啡农业的扩张;在19世纪,政治与商业人才各自为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伴随着来自欧洲的大批移民与殖民化,所有扩张都在南部形成了另一种形态。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不幸后果,大量非裔黑人奴隶被迫强制买卖交易,对国家文化和未来种族分裂产生了深远影响(Ribeiro,2001:4)。

巴西社会中民主化的加强和人权的重视,对公共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受限于国家体系,出现了文化差异中的服从群体。在此背景下,印第安人、非洲后裔和其他具有特定身份民族的差异文化被系统性地否定,视为劣等,且不可避免地被主导力量所支配(Oliveira; Freire,2006:10)。诸如作者Ortiz(1985:19)也承认,在巴西文明的塑造过程中,社会体制将白人置于优势地位。Queiroz(1989:38)称,黑奴和印第安仆人常受雇于白人家庭。白人孩童由黑人保姆喂養是种惯常的方式,白人农场主常将黑人和穆拉托人作为情人,并与其生出混血儿。

实际上,直至18世纪末巴西文明渐驱稳定前,在巴西一直存在着生活在丛林里的自由黑人与印第安人。在较低阶层的街区和郊区里,有不同种族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居住。

文化能动力是去区域化和重新定义领土化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分析,巴西文化动力的丰富之处之一是基于其积极吸收来自外部的事物,对其进行重组并将其转化为新兴事物的能力(Oliven 1989:21)。的确,自他们的历史开始以来,巴西人就以一种愉悦而直观的方式从事这种习俗,Andrade(1978)说:“在葡萄牙人发现巴西之前,巴西已经发现了幸福……欢乐是对国民的考验”(Andrade,1978:18)

如今的巴西是一个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现象严重的社会,经历了保守的现代化,如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革新与传承并驾齐驱,发展经历着曲折。 (Oliven,1989:39)如Rodrigues(1939)所说,巴西社会的落后与失衡以及社会冲突均来自国内种族和文化的冲突。

参考文献:

1.Andrade, Oswald. Manifesto Antropófago. Em: Do pau-brasil à antropofagia e às utopias. Rio de Janeiro: Civiliza Brasileira, 1978.

2.Barizon, T. Faces do Brasil e dos Brasileiros em Imagens de Livros Didáticos de Português para Estrangeiros. UFSCar, So Carlos, 2010.

3.Calmon, P. História da civiliza brasileira, Senado Federal, Brasília: Conselho Editorial, 2002.

4.Carvalho, A. M. Representa do trabalho em textos de materiais didáticos de português para estrangeiros publicados no Brasil do século XX. Doutorado em estudos de linguagem, Instituto de Letras, Universidade Federal Fluminense, Niterói, 2015.

5.Oliven, R. G. Violência e Cultura no Brasil. Petrópolis: Vozes, 1989.

6.Ortiz, R. Cultura brasileira e identidade nacional. So Paulo: Brasiliense, 1985.

7.Queiroz, M. I. P. Identidade Cultural, Identidade Nacional do Brasil. Tempo Social; Rev. Sociol. USP, So Paulo, 1989.

8.Ribeiro, G. L. Tropicalismo e europeísmo: modos de apresentar o Brasil e a Argentina. Brasília: Série Antropologia, 2001.

猜你喜欢
巴西人刻板白人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巴西人不说“巴西语”?
中性自由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8万巴西人移民葡萄牙避乱
“后隔离”时代的骄傲与焦虑
关于白人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