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绝后的语文教育著作

2019-10-21 16:17张潮
锦绣·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心语文课程语文

1933年,语文教育家夏丏尊与叶圣陶认真分析了当时国内的语文教育现状,深入思考了语文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便约定在二人合作创立的《中学生》杂志上撰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解决中学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二先生在商议之后,决定采用故事的体裁组织文章,后来轮流执笔,在杂志上连续刊载出来。1934年,这一系列文章由开明出版社结集,以单行本形式出版发行,便是《文心》一书,这是我国首部教育小说。夏丏尊先生曾有《文章作法》等著作问世,叶圣陶先生也有《作文论》等作品在当时流传,两位先生都是具备前沿理论水平的大学者。但是他们为了文章更适于中学生阅读,放弃了论文的形式,而是选择了妙趣横生的故事体。这对于二位先生而言,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正如在序言中朱自清所说:“本书是一篇故事,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换句话说,收效自然大些。至少在这一件上,这是一部空前的书。”如此独具匠心,可以说《文心》不光空前,甚至绝后。我们在这本书上,还看到了民国时期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对教育的热爱,对儿童的关爱。全书读来,并无说教,而是一派清新自然,宛如宽厚长者对晚辈谆谆教诲,着实受用。在解放前,《文心》曾经一版再版,是备受出版界青睐的语文教育著作。但是在解放后的三十余年间,却未重印,实在是一件憾事。直至后来,才由三联书店重新出版印刷,得以与后人再次相见。虽然《文心》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但是书中所论及的语文教育方法,但现在为止仍然贴切可用,故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下面,本文将就《文心》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进行阐述。

一、《文心》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长子叶至善在本书的《重印后记》中提到,影响语文教学水平迟迟不能提高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看来,叶至善对这本书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在分析《文心》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可以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总是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可以确切地说,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实践。若语文教学目标发生了偏差,那么整个语文教学就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其破坏性将会让我们难以想象。可以说,当前语文教育领域出现的乱象多半是由于教学目标不正确引起的。随着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了附庸,或者说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标是应试。如此的本末倒置长久发展下来,必然会败坏老师的兴趣,学生的胃口。

在《文心》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学生乐学、教师善教的理想图景,也揭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本来面目。首先,《文心》对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临近毕业,国文老师王仰之先生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讲:“会考到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只要能应付过去,能够及格,这就好了。紧要的还在于学习了各种科目,是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是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王先生的这一番话可谓是振聋发聩,不仅对于当时的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亦不无借鉴意义。语文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在漫长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无数教育家进行了探索。语文教育本应该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种大语文观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语文课程诞生之初就着眼一个“用”字。若语文教育长期迷失在考试的泥沼中,那么便失却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样畸形的发展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诚如王仰之所说,学习语文的成败在于自己是否受用,而并不是在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在师生的讨论中,王先生还有这样的致辞:“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为着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这样的说法,跳出了语文学科的范畴,从学校分科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的总目标。从事语文教育,但是又不被这一学科所局限,综合考量各学科,是一种可贵的思路。

其次,《文心》也重点界定了写作教学的目标。在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作者通过王先生与学生的互动引出写作的目标。朱志青在老师的启发下,认为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王先生进一步对其进行解释:“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这其实渗透着叶圣陶一贯的实用主义思想,他认为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才做的,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相形之下,现在的考试作文,很多都是无病呻吟之作。教师钟爱的辞藻华美、有哲理的作文,千文一面,陈旧腐朽,可以说是新式的八股文。除此之外,在学生的作文中,套作并不少见。固化的结构,模式化的语言,都是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因素。王荣生曾经大声疾呼:中国的语文课并没有真正的写作教学。缺乏恰当的写作目标,是虚假写作教学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进行写作训练并不是因为要完成特定的交际目的,而是提高写作的水平,那么作文的题目如何产生便成为了重要的一点。《文心》中的王仰之为了让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出了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并且让学生选择一个进行写作。这样充分为学生考量的写作教学,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写作教学。写作就是要让学生把内心想说的话,用一种完善的方式說出来,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这是《文心》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相比于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文心》更是给实际教学中提供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第一章《“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中,周枚叔结合眼前的景色指导乐华和大文读书:“你们不是正在读鲁迅的《秋夜》吗?现在正是秋夜呢。你看,星儿不是在眨眼吗?天不是很蓝吗?现在尚是初秋,一到晚秋,天气愈清,天空看去还要高,有时竟会高得奇怪,还要蓝,有时真是非常之蓝。”刚刚步入初中的乐华和大文,和我们现实中的每个学生一样,有时对文章的意蕴并不理解,那是因为个人经验还不够丰富。在这时,乐华做过国文教师的父亲并没有采取干巴巴地讲授,而是巧妙地通过现实世界的情境对他们进行引导,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需要利用现实的情境,甚至创设贴切的情境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理喻人的教学效果。周枚叔采取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可以称得上早期的情境教学法。

《文心》中最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当属《习作创作与应用》一章作者安排王先生借助图画教师李先生绘画的道理,来为学生讲解创作。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得知,国文教师王先生和图画教师李先生经常交流教学经验,来为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这种意识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非常可贵,随着学校教学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教师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教学问题。对一个学科的精心钻研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教学实践要求我们也应该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美国的母语课程教学就非常注重跨学科学习,在课程标准中也有详细的跨学科要求。当然,语文教师也应加强与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这点来看,《文心》倡导的教学方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从本书看出夏丏尊和叶圣陶二先生从事语文教学的大气魄与大格局。读毕全书,类似于以上列举教学方法的比比皆是。即使时过境迁,对其进行全面的吸收都有益于教学实践。

二、《文心》的主要特点

(一)知识与故事融为一体

夏丏尊和叶圣陶是成就斐然的语文教育大家,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今天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虽然理论不一定非常深刻,但是这部《文心》在他们的所有著作中,无意是比较特别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本书给每个需要谈论的语文话题,都找到一个适合呈现的生活场景,使得谈知识不枯燥,讲故事不浅陋,知识和故事水乳交融。陈望道在序言就曾作这样的评论:“每个题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其实,当今的时代也需要这样的好书,青少年需要如此贴近他们生活的读物。虽然现在的语文教育出版物层出不穷,但是质量却是参差不齐。除了书的质量,另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警醒:市面上的语文教育书籍大多是教辅书,重点传授的语文考试经验。难道我们的语文教育只剩下考试了吗?这恐怕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也是对语文学科的伤害。出版市场的盲目逐利行为,教育行业错误考试导向,都让语文教育难出好书。如若继续发展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可是我们毕竟比《文心》时代前进了八十多年,语文教育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在退步,可能需要打个问号。

《文心》的副标题是“读写的故事”,那么主体还是探讨读写问题,故事是一个有趣的载体。纵观全书,作者并没有因为要尽力讲好故事,就忘掉要谈的中心话题。相反,我们可以看到,《文心》所呈现的读写知识是极为全面的,文言文、诗歌、戏剧、写作等内容都有涉及。即使篇幅有限,书中也论及了学生进行读写学习的重点问题,对语文教学实践大有帮助。运用故事的体裁,还有自身的显著优点。因为是按照时间的线索组织全书,所以对语文知识的呈现是循序渐进的,在读者看来一丝不乱,有条不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这本平易近人的小书采用了最适合自身的体裁。当然,采用故事体最大的好处就是使青少年易于接受,《文心》完全可以作为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课本。正如陈望道所說:“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青年诸君可以放心享用,不至于会发生食古不化等病痛。假使有一向胃口不好的也可借此开胃。”或许作为教材,《文心》所囊括的知识并不够系统,但是作为读本来说,它绝对是空前绝后。

(二)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界定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极其密切,许多语文教育大家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应取之于生活,学习语文也应用之于生活。可以这样说,如果语文课程不能反映生活实际,那么它是无效的。在《文心》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如同乱世中的浮萍。在日寇的铁蹄下,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切社会事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于是我们看到了民生凋敝,周枚叔失业后赶奔四川寻找差使;周乐华因为家庭贫困,不能继续求学,而去工厂工作。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爱国乐学的场景:在王先生的组织下,学生们自发编辑《抗日周刊》;乐华辍学之后,仍然坚持自学,参加同学们的鉴赏座谈会。在非常时期浓厚的学习氛围,更让我们觉得难能可贵。即使王先生无奈地对学生说:“外国人讥诮我们中国是‘文字之邦,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但是我们感受到了青年人爱国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丏尊、叶圣陶两位作者真心关注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有家国情怀的语文教育大家。在任何时代,教育界都不能独善其身,躲进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教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容易做到,若不关心所处的时代环境,学的知识和读的书本往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语文的课程内容来看,如若不结合社会实践,经常会走向腐朽落后。虽然我们当今的时代和平安康,但是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语文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现在的学生和乐华、大文相比,学习条件改善了很多,希望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叶至善在《重印后记》中曾说:“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熟得早了些: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们不得不忧虑重重。现在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真地作一番今昔对比,受益一定不浅。”但愿对青年诸君能够有所启发。

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育类图书充斥于市场,但是质量却无法保证。社会在不断进步,可是真正的大家却又较少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仿佛又陷入了朱自清所说的境遇:“真配写的人都不肯写;流行的很少像样的。”感谢夏、叶两位贤者,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遗产。但是这也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时过境迁,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向前走了多远,语文教育是否失去了自己的本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潮,1995年8月13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科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基金项目名称: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课题名称:扬州市区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XSJCX19_009。

猜你喜欢
文心语文课程语文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