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美的熏陶

2019-10-21 08:49梁永惠
关键词: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梁永惠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美好的祖国河山,有令人感动的、难忘的事件,更有经典的古诗词。教材中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强劲用力的表达方法,都应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关键词: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一、让形象美在对比中呈现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二、让意境美在想象中拓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三、让语言美在推敲中定格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传神的词语

在教“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把诗中的“绿”字换为“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妙。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了出来。

(二)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让情感美在诵读中体验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情感美的陶冶。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它通过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时可以对诸如“不可估量”“统统”“闯进”“掠走”“化为灰烬”等重点词语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诵读,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陳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猜你喜欢
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