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东风,展语文课堂风采

2019-10-21 23:20孙红艳
好日子(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网络资源重难点语文课堂

孙红艳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技术革命,同样也为教育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深层次的变革。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将带来教育教学的深层次的革命。在语文教学中,深入专研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充分利用音频视频资料,是语文课堂声情并茂。目前网络资源丰富,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搜索、筛选和甄别,挖掘和使用好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符合教学规律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在课堂上使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特点,更好的实现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我下载了三个版本的朗诵。有人教版的朗读训练,有名人配乐朗读,有只有音乐和画面的配乐,学生自己跟着音乐朗诵。课堂上,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朗诵形式来驯练自己的朗诵。学生们非常活跃,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适合自己的朗读范本自我驯练。很快,有的学生有在网络上发现自己更喜欢的配乐曲子,自己練习。学生正式通过这些音、画的欣赏和喜爱深深的喜欢上了《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且能够思考和解读出诗歌包裹着的深层内蕴。对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林徽因的眷恋等等都深情的读了出来。语文康堂,这是有了这些声情并茂,才多诗意和精彩,才有了更多的活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广阔无边,生成性问题极多。大量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依托网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搜索,去探寻。有一些文学文本阅读与鉴赏的篇目完全可以有学生自主研习。对中国古代小说教材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分组,学生按照兴趣选择同一篇文学作品的对自己感兴趣篇目进行深度研究思考。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三言” 、《红楼梦》 、《儒林外史》 、《官场现形记》 、《家》 《白鹿原》、《呼兰河传》、《长恨歌》 、《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 、《子夜》 、《骆驼祥子》 、《红旗谱》 、《红高粱》等小说作品进行鉴赏,学生自主鉴赏,班级交流展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讲内容做成PPT或是微视频,很好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小说的鉴赏评价的阅读、理解、生成,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思想,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信息、筛选信息、编辑整理、借鉴生成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发展与展示的平台,魅力无限。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微课,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文化”悄然诞生,“微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渐渐了解并熟悉一个新名词——“微课程”,校园里渐渐涌现出一股“微课”的热潮。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讲授呈“点”状、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利用微课做相关课程学习的指导、预习的布置。学生根据微课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是作者、主人公的资料信息,初步感知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或作者写作的心态;然后依据微课中的提出的预习要求去初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长难句,查阅词典或是观看微课获知新词语的意思;带着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了解课文的事情经过,划分文章段落,感知课文的中心意思。

微课层层递进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步一步去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地去感知课文中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但有可能会因为课堂突发情况或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转移而偏离重难点教学。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内容精简、主题突出,有利于学习重难点的攻克。如同汩汩清泉浸润干涸枯燥的土地,微课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微课在教学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让语文教师的教学更加精彩、游刃有余。

信息化、现代化给社会带来变革的机会,更给教育带来革新的机遇,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做好课堂设计,利用多元的教育手段、信息手段,可让今天的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精彩,魅力无限。

猜你喜欢
网络资源重难点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Algoblu发布NEV网络资源虚拟化平台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日语的现状及分析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基于网络资源的《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