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水稠油油藏火驱主控地质因素分析与研究

2019-10-21 23:01许卉
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层间倾角油层

许卉

摘 要:本文为提高S块边水稠油油藏火驱开发采收率,有针对性的开展火驱主控地质因素分析与研究。通过油层展布特征研究落实火驱开发物质基础,断裂系统精细描述优化火驱井网部署,储层连通性评价优化注采参数设计,储层质量差异表征优化层段组合,地层倾角精细描述优选火驱井网形式,为边水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封闭性;连通性;非均质性;地层倾角;火驱开发

0 引言

从国内外火驱矿场试验来看,储层封闭性差、油层连通性差、地层中有大量的高渗透通道、存在大的气顶或无良好的盖层的油藏不适合进行火驱开发。因为储层封闭性差会无法有效控制火线,储层连通性差会限制燃烧带的推进和延伸,高渗透通道会引起空气窜流,容易造成火线在平面上的局部突进,也会造成纵向上的不平衡[1]。因此油藏地质条件是决定火驱开发成败的首要因素。本文为提高S块边水稠油油藏火驱开发采收率,有针对性的开展火驱主控地质因素分析与研究,量化动用状况,细化部署潜力,为边水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1 油藏地质概况

S块构造上位于D断块的东南部,该块于楼油层划分为于Ⅰ、于Ⅱ两个油层组,火驱目的层为于Ⅰ组。于楼油层总体构造形态是一斜坡背景下发育的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东,构造面积5.3km2,构造幅度180m,块内发育8条断层。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原油粘度13955MPa·s,密度0.987g/cm3。储层孔隙度30.6%,渗透率2183×10-3μm2,属特高孔特高渗储层,油水界面-1050m左右,为层状边水稠油油藏。

2 火驱主控地质因素分析与研究

2.1油层展布特征研究落实火驱开发物质基础

S块油层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低部位边水还十分活跃,所以火驱试验区选在区块的中东部构造高部位。试验区于Ⅰ油层组油藏埋深922.0~1050.0m,含油井段平均76.3m。油层较为发育,厚度一般为6~30m,平均21.9m,且单层厚度较大,净总厚度比0.44,油层发育集中。

2.2 断裂系统精细描述优化火驱井网部署

本次研究通过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泥岩涂抹因子研究,落实断层封闭性,得出结论:边界断层断距大,砂岩对接比例较小,泥岩隔夹层发育,泥岩涂抹较充分,断层封闭性较好。内部断层断距较小,砂岩对接比例较大,泥岩涂抹距离较小,断层封闭性较差。建议火驱井组靠近边界断层部署,提高断层边部老井利用率,为后期转线性井网,移风接火增加了空间。最终将试验区选在断层不发育的断块中部区域。

2.3 储层连通性评价优化注采参数设计

将井间砂体连通性划分为三个类型。注采连通性好:波形、振幅和频率稳定,注采井处于同一沉积主河道上,储层发育稳定。注采连通性中等:存在波形反射强度的变化,注采井间沉积相变成单井处于河道侧缘,井间储层变化,部分连通。注采连通性差:反映两套不连续砂体的接触特性,存在不连续界面,注采井分处不同相带或不同河道沉积体,注采不连通。应用以上方法,分上下两套层系对试验井组进行了连通性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试验区4个井组整体连通性好,于Ⅰ5-6连通性好于Ⅰ1-4,沿河道方向好于垂直河道方向。西部两个井组连通性整体好于东部,满足火驱开发技术界限。

2.4 储层质量差异表征优化层段组合

2.4.1 隔层分布特征

S块于楼油层顶部发育稳定的玄武岩,厚度5~20m。于Ⅰ与于Ⅱ油层组之间有稳定的泥岩隔层,厚度一般为1.0~14.5m,平均6.8m。各砂岩组间有稳定的泥岩隔层发育,平面上没有“开天窗”的情况。于Ⅰ1~于Ⅰ2砂岩组间隔层厚度一般为0.2~7m,平均1.8m;于Ⅰ2~于Ⅰ3砂巖组间隔层厚度一般为0.5~10.5m,平均3.0m,能有效的分隔上下层系,也为火驱的分层开展奠定了条件。

2.4.2 层间非均质性

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目前大多采用单项参数来评价,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等,或者将各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火驱试验区于Ⅰ油层组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突进系数为3.05,表现为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而各小层层间非均质性中等,为较均匀型储层。说明评价对象越细,储层非均质性越弱。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结论:试验区各砂岩组间有稳定的泥岩隔层发育,砂岩组内部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可以实现分段火驱开发,减少大段火驱引起的层间矛盾。

2.5 地层倾角精细描述优选火驱井网形式

本次研究通过落实局部微构造特征为地层倾角描述奠定基础。相比于倾角范围为2~8°的西北部低倾角区,东南部高倾角区(火驱试验区)地层倾角较陡,地层一般5~18°。借鉴国外油田实施经验,适合采用构造高部位开始的线性井网,但考虑扩大火驱波及范围,初期采用83m面积井网,待火线扩展至边井后转为线性井网形式。

3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与研究,开展火驱试验区规划部署:

①火驱试验区选在S块的中东部构造高部位;

②火驱井组靠近边界断层部署;

③进行分段火驱开发,减少大段火驱引起的层间矛盾;

④先期面积火驱后期转线性火驱。该试验一旦成功,将为其他相似区块火驱开发积累宝贵经验,可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元基,何江川,廖广志,王正茂.国内火驱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5):909-914

猜你喜欢
层间倾角油层
系列长篇科幻故事,《月球少年》之八:地球轴倾角的改邪归正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黑猫叫醒我(节选)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锦45块老区边部潜力再评价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毛竹材层间Ⅰ型断裂能的确定
基于AHP熵值法的桥面层间综合工况分级研究
汽车行驶性能中车轮的重要影响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