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优化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

2019-10-21 06:36李曌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

摘要:视听新媒体作为我国新兴的媒体产业,早已经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其在互联网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与发展速度相违背的是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故而如何优化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

关键词:媒介融合;节目内容;视听新媒体

一、视听新媒体的定义

通常,视听新媒体主要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信息化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等网络渠道,借助各种智能终端,向广大用户提供娱乐服务与信息传播的传播形态。在媒介环境日益多元化的当下,视听新媒体节目必须注重传播内容的原创性,同时保障节目内容的健康与深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视听新媒体应当有的价值。为此,需要就如何优化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二、变革视听新媒体的内容组织形式

视听新媒体应当将“以人为本”放在变革的首位,将“以用户需求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在内容的组织形式上重视用户的核心需求,以此来打造符合用户需求的社会化交流渠道,提高用户黏性,进而在巩固已有用户的同时,发展新的用户流量。

视听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内容的组织形式,传统媒体对媒体创作着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意味着“专业性”凌驾于客户需求之上,枯燥且晦涩。而视听新媒体则以客户需求为主,更具娱乐性,传播面也更广,影响力也更大。因此,视听新媒体必须重视其内容组织形式的质量标准,对自身进行变更。虽然在视听新媒体的内容创作上,PGC更具优势,但视听新媒体节目需要流量,对比PGC而言,UGC则根植于基层网络用户,可以时刻跟进基层网络的喜好,获得大量的用户流量。因此,将这两种内容组织形式进行结合,可以有效形成互补,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快速获得所需的视听节目,同时让视听节目能够紧跟时尚潮流。

三、变更视听新媒体的生产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搭载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终端已经逐渐变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平台,相应的,社会平台及内容平台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新媒体的运营核心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从“内容为主”的转变为“关系平台”的经营方向,这就需要新媒体在进驻某个平台时,需要根据平台用户的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产品策略与定位,整合优质的内容资源,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用户进行分层管理,并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推送符合其需求的视听节目。

四、创新节目内容形式和视频创作手段

视听新媒体在传播节目的创作中,要保證其即将播出的内容契合媒介特征的发展需求,同时提高节目用户的黏性,这就要求新媒体创作者必须不断对节目内容形式和视频创作手段进行创新,从不同角度来挖局用户的核心需求,结合当下的流行潮流与事实重点来进行视听节目内容的创作。

本文以“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为例,该创作团队紧跟潮流,让用户耳目一新、会心一笑之余留下深刻印象,且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枯燥”特点,短短两个月在B站吸粉近两百万,朱一旦的成功正是创新节目内容形式与视频创作手段,以达到吸引用户流量的成功型代表。

五、加大对原创视听节目的重视度

视听新媒体必须加大对原创视听节目的重视力度,实现节目内容的原创。无论是传统的纸媒时代,还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视听新媒体,“原创”永远是保障一个媒体行业长盛不衰的生存法则,也就是“内容为王”。因此,视听新媒体想要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用户黏性,发展新的用户流量,就必须重视原创视听节目,开发符合用户需求、传播正能量、展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原创节目,以此来吸引用户,扩大视听媒体平台的知名度与流量,进而吸引更多的优质视听节目原创者入住平台,同时开展相关的激励性活动,对优秀的视频原创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大对视频原创者劳动成果的保护,严厉打击视频抄袭、过度借鉴、无授权搬运等违法行为,保障视频原创者的利益,进而提高视频原创者的创作积极性,并以此实现良性循环。

六、对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进行监管

为保障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的健康和积极性,各大平台应建立专业的监管团队,对平台用户上传的视听节目内容进行审核,严格把关视听节目的内置质量,对内容消极、不健康、有不良引导性的视听节目坚决打掉,避免向用户传播内容低俗的视听节目,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视听平台。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视听新媒体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能力,不断的对视听内容进行优化,保障视听内容的健康与积极向上,深度挖掘有价值的视听内容,从而向社会传达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明杰.媒介融合环境下对视听新媒体节目内容的优化研究[J].新闻知识,2019(05).

[2]丁朝峰.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节目内容优化探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9).

[3]赵兰兰,杨静.媒介融合视阈下电视媒体节目创新探讨[J].采写编,2019(04).

[4]王海燕.媒介融合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科技传播,2019(15).

[5]马莎.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思考[J].科技传播,2019(15).

作者简介:李曌(1994-),女,汉族,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融媒时代地方院校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出版机构“互联网+出版”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