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月物语》看上田秋成的日本国学思想

2019-10-21 11:16穆文蕾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5期

【摘要】:上田秋成不仅以其读本小说《雨月物语》闻名于世,同时对日本国学也颇有见解。《雨月物语》是秋成的第一部物语小说集,由9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中大部分由中国明代的《剪灯新话》和“三言”中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笔者做出假设:秋成的文学性作品《雨月物语》中隐含了他的日本国学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佛教观、儒教观和今古观。本文以《雨月物语》的文本为依托,通过分析中国原作小说和《雨月物语》间的不同之处,从佛教观、儒教观和今古观三个方面探寻《雨月物语》中秋成的日本国学思想。

【关键词】:《雨月物语》 上田秋成 国学思想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国学家。作为小说家,他在日本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前期读本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雨月物语》(1776)被誉为日本近代以前怪异小说的巅峰之作。作为国学家,他对国文学、歌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都颇有心得,出版了一系列古典评释著作、国学著作和随笔集。

江户时代,日本国学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和“排斥汉意”的基础上形成,反应了日本构建民族身份的诉求。日本近世国学由荷田春满首唱、贺茂真渊继承、本居宣长集大成,平田笃胤扩展,他们致力于研究日本古典文献,主张尊重国体、复归神道、排斥“汉意”,具有鲜明的复古主义、神秘主义的思想倾向。那么,关于日本国学,上田秋成又有哪些独特的思想呢?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是怎样融入自己的国学思想的呢?

一、《雨月物语》中的佛教观

《雨月物语》第四篇《梦应鲤鱼》是根据《醒世恒言》中的卷二十六《薛录事鱼服证仙》(以下简称《薛录事》)为蓝本,兼参考唐人小说《薛伟》翻改而成的。几个文本都讲述了主人公在患病之际忽而化身为鱼,畅游大江之中,后因贪食鱼饵被渔夫所钓的故事。不同的是,《梦应鲤鱼》将主人公的身份由原来的官僚文人改成了一位僧人。秋成的改动自有其用意,改动之处正是其思想的体现。因此不妨从此篇中一窥秋成的佛教观。

首先来对比两篇小说中主人公化身鲤鱼的原因。现引《薛录事》的文本与《梦应鲤鱼》加以比较:“元来少府(薛伟)是吴人,生长泽国,从幼学得泅水。成人之后,久已不曾弄这本事……偶然叹道:‘人游到底不如鱼健。”

薛伟从小会游水,但长大从官后事务繁忙,好久不曾在水中畅游了,暗示追名逐利使人有案牍劳形,不得享受山水田园之乐。下文中的诗句更明白地点出薛伟化鱼是“衣冠暂解人间累”。薛伟自小游水这一生活习性被压制正是为了说明官场名利的束缚性。再看兴义法师,兴义自言:“幼时本未习得泅水,但那时间居然纵游四处”。兴义则不同,他自小不会游水,也就谈不上受到来自外界的束缚而荒废游水了。作者特意做此改动,否定了佛教教诫压制人情的说法。

江户时期的主流国学派认为外来的佛教压制人性,应加以排除,以坚固和魂。其中,本居宣长提出了“知物哀”的学说,强调人情的真实,并以人情来排斥儒家、佛家道德理念。他反对儒佛教诫,认为它们将人情的真实当作可耻的东西掩盖起来,是一种伪善的行为,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显然,秋成的国学思想是一个异端,他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兴义法师身上,借以表达出佛家教诫不至于压制人情的观点。

学者徐磊也从本文的其他细节找到了证据。他关注到了主人公食饵上钩的情节。《梦应鲤鱼》中这样写道:“老僧多日不曾进食……但却记得河伯的告诫,思忖:‘我乃佛门弟子,虽然一时求食不得,不可便去吞吃钓饵丧生……”佛门素来讲求不食荤腥,兴义虽然知道这一戒规,但转眼抛到脑后,为求果腹食了那鱼饵。兴义为满足温饱这一人之常情,也能置戒规于不顾,可见佛门教条没有压制人之本性。

此外,据河伯诏书所云,兴义此番化身为鱼,体验游水之乐,是因为“平素放生积德甚多”,这是中国原作小说中没有的。兴义普度众生,颇积善德,最后也得善终,享得天年,这暗示了佛教能使人心向善,反映出秋成对佛教这一本质的肯定态度。总而言之,秋成在《雨月物语》中一方面肯定了佛教使人向善的本质,另一方面,对于佛教,他表现出与当时的主流国学家不同的态度,驳斥了佛教压制人情人性这一观点。

二、《雨月物语》中的儒教观

《雨月物语》第一篇《白峰》中西行法师对孟子“篡位革命”說进行了批驳:“若将那番诡辩之理传入本朝,后世必以篡夺天神皇位为无罪……可见,虽是他国圣贤之教,也未必都适合本朝风土国情”。历来学者据此指出作者持有“排孟”、“斥儒”的国学观。然而有趣的是,紧接着的第二篇《菊花之约》就透露出对孟子及孟子的其他思想的赞赏,可见作者并不一味排斥汉意。

《雨月物语》卷二《菊花之约》是根据《喻世明言》第十六卷《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以下简称《范》)一文翻改而成的。两个文本中主人公初次登场的形象相去无多,都是家贫、爱书。不过,《菊花之约》增加了对家中老母的描写:“丈部之母贤惠如孟母,终日纺纱织布……督促丈部读书上进。”这里特别提到丈部的母亲像孟母一样贤良,也透露出秋成对孟子读书上进、安贫乐道的褒扬态度。

两主人公救治陌生男子的情节也有所不同。《范》中范巨卿病愈后感念张劭为救治他误了科考,张劭以“功名富贵,乃微末而耳”宽慰他。《菊花之约》中的丈部却不同,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万无施恩图报之意。”孟子认为人心向善,并提倡人之就善:“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丈部的一番说话正与孟子的“性善论”相符。由此可见,秋成认同孟子的这一观点,并透露出自己积极的儒教观:儒教是使人向善之术。作者之所以批驳孟子的“篡位革命说”是基于对人的私欲之心的批判,而并非全盘否定儒教的教化意义。

再对比文中二人结义的情节,《范》中被一笔带过,到了《菊花之约》中,二人结拜前又增加了一段描写。赤穴将养期间,在与丈部的谈论中发现二人意气相投,彼此引为知己,这才结拜。作者安排两人探讨诸子百家之事,并且因为对方的汉学学问高而互生惺惺相惜的情愫,可见其对汉学的态度。作者并不排斥他国文化因素对日本国学的影响。《菊花之约》的下文中还加入了赤穴拜访丈部之母一节,丈部之母道:“‘吾子不才,所学又不合时宜,故难遂青云之志”。加之丈部在复仇之前引用《史记》中的典故这一细节,可见丈部平日所学的大概是以汉学典籍居多。而丈部之母谈到儿子所学不合时宜,正反映了当时日本国学的主流思想“排除汉意”的状况,秋成对此的无奈和苦涩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对比两个文本的结局。《范》中范巨卿为赴鸡黍之约而自刎,张劭最终赶到巨卿的家乡,祭奠一番后亦自刎于其墓前,以全大信。《菊花之约》中则是赤穴为赴菊花之约而切腹自尽,丈部赶到赤穴生前被软禁的地方,诛杀不义之人,替兄报仇。丈部在杀丹治之前,先是历数丹治的不信不义之处,并以公叔痤见义于商鞅之事相诘:

所以我夜以继日赶来富田,欲以往日所学,请教阁下:昔时,魏相公叔痤患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既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大段《史记》中的文字,在本篇篇幅不长的情况下是不容忽视的。引用这个典故的意义在于,说明赤穴之死不仅仅是一个“信”字,更在于一个“义”字。比之张劭,赤穴不仅为守约而死,更是因为拒事不义之人而死,更加突出了本文的“信义”主题。赤穴不仅精通汉学,更以性命践行儒教中提倡的信义,秋成对其赞扬有加,可见秋成对儒教“信义”思想的肯定与赞赏。

三、《雨月物语》中的今古观

《雨月物语》第五篇《三宝鸟》是根据中国明代小说《剪灯新话》卷四第一篇《龙堂灵会录》翻改而成的。《三宝鸟》讲的是一位法号为“梦然”的僧人和儿子夜间在山上诵经参拜弘法大师,梦然吟歌一首,撞见丰田秀次和部下夜间出游的故事。与原故事相比,故事框架相似,文中人物谈论的内容却不同。《三宝鸟》中法师关于弘法大师生前作的一句古歌“高野深山玉川水,旅人切勿忘情掬”有一段篇幅很长的谈论。弘法大师的这首和歌收在《风雅集》里,歌前的说明表示玉川河上游多毒虫,弘法大师为告诫人们不得饮用因作此歌。

法师含笑答道:“……弘法大师神通广大……镇禁大蛇,制服怪鸟等等功德更为天下众生所感戴……本来,全国各地都有叫玉川的河流。所有的诗歌也莫不歌颂河水之清冽。因此,我以為这条河也不会有毒……后人以河水有毒这一无稽之谈,伪作出一段说明”。

秋成借法师之口对《风雅集》中这首歌的歌前说明之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秋成详细地论证了“玉川有毒”的说明乃是后人伪作这的几条依据。其一,弘法大师佛法深厚、功德无量,完全可以使此毒水干涸而不必通过作歌的方式告诫他人。其二,“玉川”是和歌中普遍用来形容河流的词语,这些和歌无一不是歌颂河水的清冽。鉴于此,弘法大师这句歌的原意应为人们被河水之清澈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掬水。弘法大师古文献中所记录的时距离今人已经很遥远,今人掌握的古文献很容易混杂着伪作。作者借法师之口,表达了他对古文献的怀疑态度,这进一步说明了作者的反复古主义的思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反古”的另一极端。再看《雨月物语》第三篇《夜归荒宅》。《夜归荒宅》是根据《剪灯新话》卷三第四篇《爱卿传》翻改而成的。二者都讲述了夫妻分别,妻子守节在家,身殁后灵魂与丈夫相会的凄婉故事。《夜归荒宅》较之《爱卿传》,增添了一段情节。村中老翁向丈夫讲述了很久以前此地一个凄美的传说:

老翁对四郎说道:“很久以前,老夫祖辈尚未降生之时,本乡有个姓真间叫手儿女的绝世美女……手儿女不胜纠缠之苦,心想不如一死以报有情人之心,遂纵身投海,永沉此湾,如此哀婉动人的故事,一直为诗人所称颂流传,并作和歌来颂扬……如今你妻之哀情更比昔日手儿女悲伤动人。”

作者特地插入和歌中记录的一个古老传说,以手儿女之悲情来和宫木之哀情相媲美,歌颂古时候人们朴素纯洁而又悲伤动人的情感状态,可见作者并不具有完全“反古”的态度。实际上,他认为古时朴素的精神状态可以仿效,只是完全复古不可能实现而已。

上田秋成出身町人阶级,他吸收了町人阶层具有现实性、合理性的思想意识文化,对当时主流国学思想呈现出的复古、神秘、盲目排外的思想倾向持反对态度。因此,秋成以其异质性的国学思想一度被排除在以“国学四大人”为代表的主流圈之外。在这种情况下,秋成生前的国学作品未曾得到重视,晚年的秋成甚至将自己的80余篇国学手稿投入枯井之中。不过,秋成的文学作品《雨月物语》在他生前就得以出版,受到极大的欢迎。国学思想构建了秋成一生的学问体系,《雨月物语》中也深深浸透着秋成的国学思想。《雨月物语》的畅销,无疑代表着日本大众(尤其是町人阶层)对秋成国学思想的接受。《雨月物语》中反映了秋成具有现实性、合理性倾向的日本国学思想,它的成功意味着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国学思想已经萌芽,这对后来近代伦理思想在日本民众中的顺利推广也起到一定的思想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专著:

【1】 杜洋:《日本近世国学中的“异端”——基于对上田秋成思想的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年。

【2】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武汉:崇文书局,2016年。

【3】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武汉:崇文书局,2016年。

【4】 蒋春红:《和魂·汉意:江户时代的国儒论争》。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年。

【5】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 [日]上田秋成:《雨月物语》,阎小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7】 [日]上田秋成:《雨月物语》,王新禧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8】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 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期刊:

【1】 徐磊:“从《雨月物语》看秋成的儒佛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4(2002)。

【2】 徐磊:“从《雨月物语》看秋成的反复古主义思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2003)。

【3】 阎小妹:“‘梦应鲤鱼与中国原作小说”,日语学习与研究,2(1986)。

作者简介:穆文蕾,1994年,女,山东青岛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